分享

古人为何爱用喜鹊蝴蝶来表现欢喜之情?(组图)

 三教九流369等 2013-07-07
清乾隆 粉彩蝴蝶纹灯笼瓶
2
清乾隆 粉彩蝴蝶纹灯笼瓶

  高22.5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清雍正
2
古人为何爱用喜鹊蝴蝶来表现欢喜之情?
清雍正

  玻璃珐琅彩竹节式鼻烟壶

  高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道光
1
清道光

  “月月见喜”瓶

  高18厘米

  观复博物馆藏

  马未都

  祖籍山东荣成,生于北京。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本篇我们说一说喜文化。“喜”这个字本身就是个象形字,它有两个口,像哈哈大笑的嘴。但是人就一张嘴,所以最早的喜字就一个口,哈哈大笑的一个口。实际上最上面是个“吉”字,中间是一个姿态,最下边是一个“口”字,从字形上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喜”字最初的含义。

  喜鹊落在枝头寓意“喜上眉梢”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一个原则对称。比如说“喜”字,单个的“喜”字本身就构成了对称,“囍”字依然构成对称,就很有意思。结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最重大的事,当你要跟一个你原来素不相识又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天大的喜事。所以中国字就在这破了例,把两个“喜”字粘在一起,变成了“囍”字。

  这是一件清代道光时期的官窑,底下写着“大清道光年制”款。它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如果不是很仔细观察,可能看不出来。这个霁蓝的小瓶上画着粉彩的梅花,错落有致,有的喜鹊在空中飞,有的落在枝头。梅花是中国文人最推崇的花卉之一,把喜鹊这种吉祥之物落在梅花上,就寓意“喜上眉梢”,这是一个图解。但问题是这个并不真是“喜上眉梢”,这跟喜鹊的数量有关。这里是12只喜鹊,代表“月月见喜”。我曾经见过“日日见喜”,上面就画了30只喜鹊。

  右图是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粉彩蝴蝶纹灯笼瓶,并不多见,它实际上也表明了一种跟“喜”有关的文化。首先它采用了一种凸雕工艺,蝴蝶全是鼓出来的。近距离观看,蝴蝶的颜色极为丰富,我没有统计过,但凭直观感觉应该有十几种颜色。心情是一种抽象的行为,那么怎么用具象来表现抽象呢?古人想过多种途径,有一种途径就是在树梢上画一只喜鹊或鹰看着地面,地上画一个獾或犬类的动物头朝天,这就叫“欢天喜地”。

  蝴蝶翻飞表达“欢天喜地”

  另外一种来表达欢天喜地情绪的方法,就是用蝴蝶。什么叫“欢天喜地”呢?中国人认为,当心情变得愉悦的时候,心境是不稳定的,上下翻飞,而蝴蝶就是上下翻飞的。蝴蝶飞跟鸟飞有所不同:尽管鸟飞也受气流的影响,但是我们用肉眼一般观察不出来;而蝴蝶经常会受气流的影响。文人观察到这种现象以后,就把它画到了瓷器上。这上面的蝴蝶姿态不一,冲上的、冲下的、冲左的、冲右的都有,表达了一种“欢天喜地”的心境。

  近距离观看的时候,你真的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通过瓷器来表达的心态。这个我们今天很难做到,因为今天表达的手段太多,有网络、电视等这些现代媒体,而那时表达的途径是很有限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如果认识还可以直接传达情感,如果不认识,就要做一些这种艺术品来互相传达。这就是古代艺术品中反映中华文化,尤以抽象内容为多的原因所在。

  知多D

  哪些昆虫象征吉祥?

  除了喜鹊、蜘蛛,在古代,还有大量的昆虫被人们运用在器物的纹饰上,同样象征着吉祥。一头象驮着瓶子,象征“太平有象”或者“喜象生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三只羊的图案则寓意着“三阳开泰”,有吉祥好运接踵而来的意思;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一只鸡站立于石上,则表示“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

  (来源:新快报)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立即注册,马上拥有超炫酷、超多模版的个人空间主页
已有51账号,登录


 

关于喜鹊的文化及传说

2010年08月11日 15:10:04

   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农村喜庆婚礼时最乐于用剪贴“喜鹊登枝头”来装饰新房。喜鹊登梅亦是中国画中非常常见的题材,它还经常出现在中国传统诗歌、对联中。此外,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每年的七夕人间所有的喜鹊会飞上天河,搭起一条鹊桥,引分离的牛郎和织女相会,因而在中华文化中鹊桥常常成为男女情缘的象征。

   鹊桥相会、鹊巢鸠占、鹊登高枝、喜上眉(梅)梢、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记了娘……喜鹊,作为离人最近的鸟,已经深入了我们的生活、传说和文化表达。它们很“世俗”,也很尊贵,甚至成了“圣贤”的模板呢。

   整个华北平原,或者说整个中国的北部,在路边最容易看到的鸟巢,就是喜鹊巢。环保作家徐刚说,有一次他在西北的沙漠里采访,看到一棵不足一米高的小树上,结着好几个喜鹊巢。他认为这很不寻常,说明了环境恶化导致的“行为诉求弱化”。因为喜鹊最喜欢的是“跃登高枝”,它们的巢,一般都选在高高的杨树上。然而喜鹊又是离人最近的鸟,它们能吃腐食,人类的抛弃物正好成了它们最充足稳定的食源。因此,它们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言说系统,成了文化表达的一个重要元素。

 
 

  

圣贤之声

 如果你去读古代儒家的一些杂文,就会发现,喜鹊的地位居然非常尊贵,被捧为“圣贤鸟”。如果你接着去追问,会发现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古人认定,喜鹊一年到头,不管是鸣还是唱,不管是喜还是悲,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枝头,不管是年幼还是衰朽,不管是临死还是新生,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而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像喜鹊那样恒常、稳定、明确、坚毅、始终如一。因此,儒家经常要求人们向喜鹊学习,把喜鹊当成圣贤的某种模板。

   为什么会这样?古代的北方人同样每天都和喜鹊相伴,甚至本能地把喜鹊当成了出门求事成功与否的征兆,但是,恐怕没有人真正研究过、长时间地观察过喜鹊,他们看到的都是些“大概”,定义的都是些“意境”,取用的都是其“轮廓”。因此,喜鹊进入传统文化的眼帘、脑海、心壤的,就是那个单调、沙哑,听上去并不动听但却“稳定如常”的嘎嘎声。

    

喜从何来

   同时,喜鹊又是一种最“世俗”的鸟,因为它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太贴近,很容易就被借用了。中国古人取的鸟名并不多,到今天能够成为鸟类科学称呼的,更不多。而喜鹊一直被沿用,就在于它的“民众认知度高”。古人取鸟名多半不是科学定义法,而是“文学定义法”,喜鹊的“喜”就是个鲜明的例子。有人说,“喜鹊”连用,见于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为喜鹊。”后来,又叫“灵鹊”。

喜鹊既然称“喜”,一定会有个附会式的典故,在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卷四中,有这么一个传说:“鹊噪狱楼”,故事与“乌夜啼”颇为类似:“贞观末,南唐黎景逸居于空青山,有鹊巢其侧,每饭食以喂之。后邻近失布者,诬景逸盗之,系南康狱月余,劾不承。欲讯之,其鹊止于狱楼,向景逸欢喜,似传语之状。其日传有赦。官司诘其来,云路逢玄衣素衿所说。三日而赦至,景逸还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鹊之所传也。”喜鹊的叫声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鹊在中国民间是吉祥的象征。

   这是中国很传统的鸟兽报恩故事类型。一只喜鹊因为老吃“邻居”喂饲的饭食,对人起了感激之心,当主人落难的时候,不但亲自到狱楼上去传好消息,还化身为人,假传圣旨,帮助恩人脱难。“玄衣素衿”,正是喜鹊的服装形象。


 

 

鹊登高枝

 “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记了娘”,这样的顺口溜,其实与喜鹊的特点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中国传统“比兴手法”的本能,拿离人类最近的鸟来“起兴”,为的是说明人类母亲的一个状态:当儿子娶妇成家之后的那种失落感。   当然,如果说非要有关系,也确实有,因为喜鹊喜欢“翘尾巴”,它从某处飞过来,落到枝上,往往都会翘一下尾巴以保持平衡;没事在枝上呆着的时候,也经常要用尾巴来协调身体,因此,“翘尾巴”这个动作,就又用来形容一个人骄傲自满了。

   而经常被画家画的“鹊登高枝”,喻示一个人节节向上、家庭出人头地。如果你打开中国古人画的“鹊登枝”,往往会发现,这里的喜鹊,其实是灰喜鹊,而不是“花喜鹊”。离人最近的喜鹊,就这两种,从科学分类上说,一个叫喜鹊,一个叫灰喜鹊,喜鹊个体比灰喜鹊大,相对来说喜鹊更经常在地面上溜达。喜鹊的身体是白色和钢蓝色交杂,因此往往也被称为“花喜鹊”。我们看得最多的鸟巢,是喜鹊的巢,灰喜鹊的巢筑得要草率简单得多,因此,当五月风狂雨急的时候,许多灰喜鹊雏鸟都会被吹落到地上,无助地死去。

 

灰喜鹊


灰喜鹊幼鸟

 

鹊巢鸠占 

   现在,城市里的灰喜鹊多了,四声杜鹃———就是布谷鸟,也就多了起来。四声杜鹃把卵下到灰喜鹊的巢上,全靠它代孵代育;而灰喜鹊的巢里一旦进了四声杜鹃的卵,它自己的子女就保不住了。它辛苦一年,帮助别的鸟繁衍后代。自然,这时候就有人问了,这是不是“鹊巢鸠占”的来源呢?让我们翻开《诗经》,对照“召南”里的“鹊巢”一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这是古诗常用的比兴手法,大概是婚礼上用的诗。“之子于归”,是说一个人出嫁;“百两御之”,是说用有许多马匹的大车来作她的“送婚车队”。自然,前两句的意思就是这个女子像“鸠”一样,嫁给了她的男人“鹊”,住到了他的家“鹊巢”里。

   而毛亨的“传”却是这样说的:“鸬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这是典型的文人型注释。由于中国的文人对自然只有零乱的感知,因此他们“释物”、“释名”、“释器”时,往往谬误成堆,自古至今,作注的人都在不停地重犯一个毛病,那就是靠臆想和猜测去解释科学。儒家经典里的许多词,都在世俗生活中发生了变异,按照人们的“自然理解”被扭曲和活用。时间长了,鹊巢鸠占,很容易就从字面上被确认为,某些人用不太光明正大的方法,占领别人的位置或者“房子”。

 

鹊印鹊桥

   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叫“鹊印”,记录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说的是汉代张颢击破山鹊化成的圆石,得到颗金印,上面刻着“忠孝侯印”四个字,张颢把它献给皇帝,“藏之秘府”,后来张颢官至太尉。从此,“鹊印”就用来借指公侯之位了。唐代岑参因此借用这个典故写了诗,《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说:“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明代徐渭《边词》之十九也说:“手把龙韬何用读,臂悬鹊印自然垂。”明代陈汝元的《金莲记·偕计》中说:“李广难封,岂忘情于鹊印;冯唐虽老,尚属意于龙头。”

   有个词叫“声名鹊起”,大概是源于《庄子》。他老先生说:“得时则蚁行,失时则鹊起。”而北齐刘昼《新论·辩施》中说:“昆山之下,以玉抵乌;彭蠡之滨,以鱼食犬。而人不爱者,非性轻财,所丰故也。”“以玉抵乌”或“以玉掷鹊”,都比喻有才而无所用。

   当然,最优美的传说还是“鹊桥相会”,因为这个传说,银河也被称为“鹊河”,而中国的“情人节”,也被定在了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贡献出羽毛和身体,填河成桥。以至于这一天过去之后,许多喜鹊都光秃秃的。唐代黄滔《狎鸥赋》说:“因嗤鸿渚,盖春去以秋来;翻笑鹊河,竟离长而会促。”《全宋词·鹧鸪天》说:“织女初秋渡鹊河,逾旬蟾苑聘嫦娥。”

 
 

喜鹊传说

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关于它有很多优美的神话传说。   

传说喜鹊能报喜。有这样一个故事:贞观末期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来,人鸟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 突然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是因为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有这些故事印证,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品种也有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


喜上眉梢(徐悲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