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座 (二)

 欣武 2013-07-08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座(二)

- 根据师父胥孔林先生录音整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这一段就完全是教你怎么做了,你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一大段完全是在讲我们应该怎么做,把我们的身、心调整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并没有教你怎样去进攻怎样去防守,而是把你自己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练拳到底要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这个是非常实在的,这个在我们平时练拳的时候都是反复的强调的。头不是由下往上去顶,而是好象头顶上有个东西悬着,有根绳子在往上扯一样的感觉,所以叫“虚灵”,又叫“顶头悬”,你一顶头悬,这个“神”就出来了。中间的这根线吊着,随便身体怎么变化,中间的这个“顶劲”都不能丢,你头往哪边偏,别人就可以往那个方向打你。这个是“虚灵顶劲”。

“气沉丹田”,就是上要悬着,下面要沉着。《易经》里有个“谦卦”,从卦象上来看,如果我们形象的把这个卦象看成一个人体的话,那么它的“九三爻”这个位置就是“丹田”,丹田这一块要实,这个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就是说你要有实实在在的“山”,但是你要把它藏到“地”下,“谦卦”就是谦虚的意思嘛,要虚心,要把心放下来,放在肚子里,丹田这一块就很实,上面虚虚的顶着,下面实实的沉着。如果我再往下沉,那这个卦就变成“升卦”了,下面变成了“风”,是“活”的形象,实在而又有活力。再往下沉,就变成“泰卦”了,这么我们练太极的一个目标,就是下面要实,上面要空,中间呢要灵活,就是“上虚下实中间灵”这样一种状态。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就是“八面支撑,八不倚靠”。我站在这里,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都要是满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是很圆满的,自己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稳稳当当站在这儿,八不倚靠,不倚靠别的来支撑,守住自己的中,跟人推手也是一样,守住自己的中。“忽隐忽现”呢我们联系这个太极图来看,它的阴阳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它可以是纯阳,比如发劲的时候,全身集入一点,这一点就是阳中之阳,纯阳,也叫真阳。他进来了我空开,让他落空,这时我变成了纯阴,真阴。而中间这个过程是在阴和阳之间不断的转化。不是说是阴就是阴,是阳就是阳,这就叫“忽隐忽现”始终是在动态之中。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刚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都是在说在别人进攻你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我感觉到我左边重了,我左边就要虚开,我感到右边重,右边就要虚开。他的劲用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不要,感觉到你的意用在我哪儿,我哪儿就不要。或者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哪儿重就哪儿没有”,我感觉到哪儿有劲就没有了,他要哪儿我就给他哪儿,就是有一样东西不能给,那就是重心不给,也就是这个“中”是要守住的。这个原则、核心不能丢。然后呢其他地方随便你要,我给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要守住自己的“中”,那么我这边给了,我另一边要反给过来,这样正好就是阴阳平衡。注意这里都没有说你怎么去攻击对方,实际上你反过来,换位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要进攻我就是要去攻击他的重心,但是他也要变的,他也要左重左虚呀,在这个不断的变动之中,那就是功夫的高低问题了。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也是我守着自己的堂堂之阵,他往上我比他更高,他往下我比他更下。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注意这都是我们理想的状态。总之说穿了你要把你自己的身体练得比对方长,把自己的身体活开,筋骨关节拉开,也有一种说法呢就是你的“气口”比对方长。比如他追我,我一直退,退到底,但是我还是能够反过来,总之就比你长一点,实际上也不要长太多了,你就只比你面前站着的这个人,要攻占你地盘的这个人长一点就够了。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他来进攻我,我比他更长,他摸不到我的底。他退,那我要给他随进去,跟上去,他退不赢,就是让他感觉很“局促”的意思。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你的机会呀。我们的太老师李雅轩就说过,你不要一门心思去想着打别人,要别人送到你嘴里,别人把肥肉喂到你嘴里,你才轻轻松松的把他咬了吃了。当然这是很理想的状态。以上都是教你把自己的身心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个当然是很高的境界了。一根羽毛都不能加到你身上,就是说轻如鸿毛的劲都不能加到你身上,蝇虫都在你身上落不稳,这么小的力都要化掉。古人写书他有一定的文学性,我曾看到一本武术的杂志上一篇文章,说有个人回忆他师父生前的事,他看到他师父在坐着休息,一只苍蝇飞到脸上,他看到他师父脸上的皮肉动一动,那只苍蝇总是停不稳。这个你相信吗?这是故意的去套这句话,就没什么意思了。这本来是形容身上的感觉非常的灵敏,就是说你把自己调成这种状态以后,那么小的力量加到你身上你都知道,那大力就更容易转化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个又是很高的了,《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里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个就更难了。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宗岳的这个《太极拳论》对我们练太极拳的人,要求太高啦!你用他这个理论上的高度去比一比自己,你都会觉得“我生也有涯”啊。这个没办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这个技击术发展到清末民初的这个阶段,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峰,就是把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技击当中。在民国的时候,国家很重视太极拳,把它作为一个“强国、强身、强种”的东西来推广,那个时候是人才济济,确实是后来由于“文革”的破坏,造成了大面积的断代。这个跟其它的传统文化一样的,都遭遇了断代的影响。好在藕断丝连,我们这些人呢只能是作一点算一点吧。我相信经过一些年的恢复,可能还是会产生一些很高的高手的。我们争取能够多做一点吧,这么高的要求!太极拳是深以测浅的,别人听劲比你高,他就是处处走在你前面,你就是处处被动。我们练什么东西都是想追求一种身心的娱悦,那最大的娱悦来自于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妙觉”。如果能在拳架的修炼中,在双人的对练中能做出来一些就很不错了。实际上练太极心很累的,“心苦”!你说是练一般的拳吧,反正你能打人就行。你要是说你是练太极的吧,别人对你的要求就高,你不但要能做,还要做得很合理,这个就难了。我老师曾对我说:不要轻易对人说你是练太极的,否则难免被人瞧不起,外行吧会笑你怎么年纪轻轻的就学什么老头老太打的拳;内行吧,他会用《太极拳论》来对比你的所作所为,自然会认为你练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了。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这里这个“斯技”是指大武术而言,太极拳从它产生开始本身就是一种技击术,从技击术这个角度来说,旁门很多,“虽势有区别”就是说各门各派的打法不一样,拳架不一样,技击时候的手法不一样等等,虽然区别很大,但总而言之都不外乎是“壮欺弱,慢让快”。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人也自然而然会有的想法,肯定是力大的胜力小的,手慢的打不赢手快的,这本来是不需要学就有的。强胜弱本来也是符合自然的,先天自然之能嘛,自然的规律是优胜劣汰的,以强凌弱的,太极拳不是讲求自然吗?难道太极拳的技击术是反自然的?

如果你是针尖对麦芒的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话,硬碰硬打阵地战的话,那结果肯定是强胜弱无疑。我们看武侠小说里双方比武,最笨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出拳,看谁的拳头硬,那当然就是强胜弱了。可是我们中国历来崇尚的是什么呢?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你看古代的战争,流传下来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大都是些以弱胜强的战例。别的不说,三国时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弱小者最终战胜了来势汹汹的强者,所以我们现在说起来三国来觉得很有味,要是强大的战胜了弱小的,那有什么了不起的呢?秦灭六国的十年战争,没有留下一个经典的战例,为什么?以强胜弱嘛!有什么好说的呢?

那么弱小者凭什么能战胜强大者?我们就拿官渡之战来说,表面看来,袁绍比曹操强大的多。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你就会发现,曹操处处都比袁绍强!袁绍的强大是表面的,我们可以说他是外壮,而曹操外面看起来弱小,内里却很强大,可以说是内壮。所以说并不是绝对的弱能胜绝对的强,相反的应该是绝对的强能胜绝对的弱。

具体到我们的太极拳上就是,我们要练一种内在的强,而外面看起来却很柔弱,所谓“外示柔弱,内实坚刚”。强大者来势汹汹,我们要以我们外面的柔弱避其锋芒,同时要善于发现并利用他的弱点,再以我们的最强的一点去攻击他最薄弱的环节。所以说最后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以强胜弱”。

《孙子兵法》讲“十则围之,五则分之”,就算你自己处于强势,你要出击的时候还要争取以“最强”胜“最弱”,还要尽量的将对手的“弱”转化为“更弱”,然后轻松的把他吃掉。秦灭六国时,秦很强大了,但秦不只是靠在军事上战胜对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各国的内部过行分化瓦解,最后动武的时候就非常顺利。

这里最难把握的就是,如果对方来势很强,我也以我最强的去迎击,以针尖对麦芒,拼实力,这在太极拳里称为“顶”,其结果当然是更强者胜,当然“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战胜者也必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如果我以柔弱避其锋芒,不跟对手拼实力,要是没有内在的强大作为坚实的基础,那势必会被对方以摧枯拉朽之势毁灭,这在太极拳里称为“丢”。所以太极拳一再强调要“不丢不顶”,而这个“不丢不顶” 的物质基础就是你必须练就内在的强大!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比作是一个国家,“我”就是这个国家的国君了,比武较技就好比是两国交战,那“我”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当然是治理好自己这个国家,就是说要把你自己的这个身体调理好了,通过太极拳的训练把我们的这个身体调为一种“太极”的状态,“我”可以任意的调动我身体的每一部分,头、肩、肘、手、胯、膝、脚,这就是“我”的国家机器呀,我可以任意的调动,内外同一,上下相随,就是说我的国家治理得非常好这么一种状态,平常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练太极拳的人平常看起来也不象是个赳赳武夫,外表看起来有一种“弱”相,但内功不可一日不练,也就是平常要做的就是对内在的调理,打太极拳也就是治理自己国家的一个日常功课,是一种蓄养精气神、调整身心性的内壮的过程。一旦有战事发生,一声令下,全国总动员,全民皆兵,自然是“英雄所向无敌”。

有人老是问,太极拳这么慢悠悠的,人家来打你怎么办呀?这是他不了解太极拳独特的训练过程。具体的两军交兵了,仗该怎么打?《太极拳论》里并没有说,《太极拳论》里反复说的都是你要把你自己的身体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是最根本的东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说的这种内在的强大有了以后,并不是说一定就在外显弱相,只不过一般练太极拳有成的人都不愿意在外显得咄咄逼人的样子。比如成佛的人,他可以显佛相,也可以显菩萨相,也可以显金刚相,也可以变个癞哈蟆,有什么不可以呢?重要的是你内在有没有!那么在该现什么相的时候就现什么相,就从心很欲了。

那这个慢和快怎么来理解呢?快打慢是很自然的事呀!实际上太极拳是真正讲究快的。太极拳所讲究的“快”,不是那种盲目的、无序的、追求什么一秒钟出多少拳的那种快,而是你的意识要走在对手的前面。我们前面不是讲到“懂劲”吗?未动能知谓之懂劲!就是说你还没动呢,我就对你有清楚的了解,而你对我一无所知,我在暗处,你在明处,就是这种状态。那你进攻的时候我清清楚楚,我出击的时候你不知道,这种快就是在意识上的快,这种快才是真快。由内而外的内壮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快才是真快。

这个“慢”究竟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是指你内心的凝定,一种定力,气定神闲!所谓“会者不忙,忙者不会”,不是人家一招惹你,你立即就跳起来,一点亏都不能吃的样子。一个内心强大而有定力的人总是吃亏在前,凡事退后一步想,“退后一步自然宽”嘛!所谓“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只要有了这么一种沉稳踏实的修为,表面看起来是“慢”,但你所作的应变的措施,出击时机的把握都很正确,那就是“真快”了。人家一来你手忙脚乱,可是全做错了,那才是“真慢”。就好比下棋,你每出一步都不错,那就非常了不起了!不是你出子飞快,你就一定赢棋的!

所以说太极拳所说的这个“快”和“慢”,“强”和“弱”,不能简单从字面上去理解。那种“先天自然之能”是不够的,太极拳所追求的这个功夫,表面上看起来是“弱”、是“慢”,恰恰是一种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去修炼的功夫,一种凝定的、内壮的功夫。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四两拨千斤” 是我们平常听到最多的对太极拳技击的说法,说太极拳是什么?就是“四两拨千斤” 嘛!“四两拨千斤”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我拿四毛钱给你,真能赚一千块?拳谚里实际是这么说的:“朋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里说的很清楚了,你用四两之劲去拨他的千斤,怎么可能呢?不是说用“四两”劲去把“千斤”拨开,而是要顺着对方的来力去“牵”,顺着走,对方的力量来了,你不是去顶住他,也不是用劲去拨开他,而是顺着他的劲“牵”他,把自己放到一个很安全的位置,他的弱点暴露了出来,这个时候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牵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用“牵”这个字?其实这是从“牵牛”这儿来的,牵牛要怎么“牵”?要“绒绳着鼻穿”,用一根很轻的绳子拴在它的鼻子那儿,你轻轻一牵它就跟着你走。如果是个铁牛在那儿,你怎么去牵也没用。所以杨露禅说“铜人不打、铁人不打”就是这个意思。这里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这个“牵动”针对的是活的东西。

具体到太极拳上来说,就是针对的“人”,人有本能的反应,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本能的反应都是紧张。没有受过太极训练的人,他的本能反应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怕是受到“四两”这么微小之力的压迫都会产生本能的抗拒。我们前面说过,哪里重就要哪里虚,这是太极的状态,是我们面临压力时所应该追求的状态。

那么“四两拨千斤”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用“四两”这么微小之力去压一压对方,使他产生本能的顶抗,当我感觉到了对方的顶抗之后,立即撤去我这“四两”之劲,这就是“牵”,这时候对方的顶劲就会顶在空处,有一种失脚落空之感,他的根就会浮起来,这一瞬间实际上正是对方反应的盲空之点,是他最薄弱的时间点,也正是我们发劲的最佳时机,一旦这一时机出现,则应“千斤”紧随而发。所谓“四两在前,千斤在后”。如果打准了这一点,其实不需要多大的力量,就能把人打飘出去。我们看到的一些太极的高手能做到“搭手丈外”,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是他用非常精巧的听劲,瞬间引动对手的根,并能准确的把握到最恰当的时机发劲,整个过程做的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这不是简单的用力所能完成的,所以说“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八十岁以上才可称为“耄耋”老人,八十多岁的老人能战胜很多的人,手忙脚乱的快,怎么能行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以寡敌众的情况下,必需手不空回,要做到“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每出一手都必需给对方以致命一击,才有可能自保,即便是年轻力壮者,为之也难,何况是耄耋老人!所以说王宗岳在这里给我们所有练太极拳的人都提了一个异乎寻常的高标准,放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这里,要我们去追求。

以上这一段,是说了太极拳跟其他的武术的主要的区别。不是单纯靠简单的力量和速度去战胜对手,而是靠整体的、全身心的修炼所得来的一种复合的、对力量和速度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太极功夫”。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这个“平”,有的版本是“秤”,有的版本是“枰”,都可以讲通。我们前面讲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这是上下方向上的要求,简言之就是“立身中正”。这好比是天平中间的主轴,这一线是身体的轴心,这一线的稳定性是我们在交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讲的是左右、前后的方向上的要求,简言之就是“阴阳平衡”。这个“阴阳平衡”是为“立身中正”服务的。

“活似车轮”,我们讲上虚、下实,中间灵。中间灵活,要象车轮一样活。车轮的特点是什么?你随便去推车轮圆面上的哪一点,它都不会跟你发生顶抗,它会随着你的劲转动。我们说太极的动作都是走弧形的,总之不会硬碰硬的发生顶抗,你劲一去,它就转化了。

立如枰准说到底还是一个守中,只要守中,那前后左右就有阴阳,一手出为阳,另一手往后就是阴,总之就是阴阳要平衡。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偏沉”是什么意思?这个也是各家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的地方。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都不同。我把这些解释都综合一下。“随”是好的,我们前面也讲过这个“随”字,它的本质还是“活”。“滞”是不好的,是呆滞,双重就要呆滞。

简单的说,“偏沉”就是分阴阳,阴阳平衡。“双重”就是阴阳不分。“双重”对应的还有一个“双浮”。“双重”就是双阳,“双浮”就是双阴,阴阳不分,是病。

历来拳家对“双重”都有不同的解释,在此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理解。从个人单练来说,左手实,那么同侧的左腿就要虚,与此同时右手要虚,右腿要实,这样做到了就是“偏沉”,反之就是“双重” 。从双人对练来说,顶就是双重,丢就是双浮,不丢不顶则阴阳平衡。

比如按式,两个手看起来都是在往前推,但你两个手不能平均用力,这样就是不分阴阳,两个手的阴阳应该是在不断的变化。练太极拳的人桩功通常都很好,一般的人推不动他,如果我们把破解开来看,其实也不复杂的。常人用力去推的时候,两手是不分阴阳的,这么平均用力的去推,这样的力很好化解。但是有太极功夫的人,他不会这么简单的出手,他出手是随时在调节,不断的在变化,你听劲不如他,你就感受不到他的变化。当然如果两个人功夫相当,两人都在作细微的调节,所谓“微尘起泰山”,对于旁观者来说,可能什么也没看出来,人家已做了很多攻防的转化了。这时比的是两个人手上(手上是个代指,实际是整个身心)的精细程度了。

太极拳是深以测浅的。拿我自己来说,如果是面对比我差的人,那我怎么做都是对的,我就随便封住他,随便起动他的根,随便把他发出去,就算我做错了,双重了,对方感觉不出来,那我即便做错了也是对的,他做对了,我可以设法造成他犯错,他做错了,我可以放大他的错误,让他越做越错,随便他怎么变,怎么调节,我总是走在他的前面,他变不过我;要是换一个功夫高我很多的呢,马上就反过来了,我怎么做都错,有时候你明明觉得人家做错了,可是你还是没法,抓不住他的漏洞,自己呢一动就错,为什么一动就错呢,因为对手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始终走在前面;还有一种情况是最复杂的,就是面对与自己听劲和功力都差不多的人,那每一手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轻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情况下最好自己不要犯错,到头来看谁犯的错误更少,谁就能获胜。说到底还是功夫修炼的深浅问题,这的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有时候你会有一种感慨,总觉得在某人手上走不掉,心想我什么时候才能超过他啊!可是你在进步,他也在进步呀!这是个难题。人要是老是跟人比,那是永远没有尽头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修道保法”。我把我的身体、心性越调越好,越做越精细。当然人跟人还是有智慧的差别,也有下功夫的深浅不同,那有可能你会超越很多人。我才入门的时候,师门里随便哪个都能赢我,但是如果你下的功夫更深,肯动脑筋,慢慢的你可能就会超越一些人,可能有些人是你一辈子都超越不了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就不练了,这一两百年以来,号称“无敌”的也就杨露禅一人而已。每个人最终能达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楚。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你辛辛苦苦练了很多年,还是走不掉,别人功夫比你高,没办法,就算你分了阴阳,他可以破坏掉你的阴阳,让你陷于呆滞,你没病要给你弄出病来。“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注意这个“自为人制”很重要,说到底还是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自己的身体没有调理好,自己的国家没有治理好,自己“双重”了,阴阳不分,虚实不明。我们在推手中被制,不是别人把你怎么样,而是你自己犯了错误被人家利用才会被制的。

跟功夫比自己好的人推手的时候,被封住,整个身体呆滞了,这时候怎么办呢?经常有刚入门的师兄问这样的问题,“我被封住了怎么办呢?”这就相当于人家刀已经抵住了你的咽喉你还问怎么办一样。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怎么办了,只有“堕入轮回”,重新来过。太极推手的好处就是可以不断的这么死而复生,重新来过。所以有好多太极拳家都说太极拳的功夫是输出来的。要七次跌倒,八次站起来!只有这样不断的磨砺,功夫才会上身。

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被封住了的时候你最应该问的问题是“我为什么会被封住?”被封住是个结果,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被封住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当然是你自己没有调节好,前因错了,当然结果不妙。到结果的时候你才问怎么办,那当然只有重新来过了。如果你不甘心,要反抗,那是想错上加错。我们看到高手将低手发放的很远,过程看起来是一瞬间的事,但成功的发放往往是低手被封住了以后还不甘心,乱动,反抗,错上加错,被高手抓住机会利用了,高手就是在等这个机会呀!他就是要把你这个反抗给逼出来,如果你不错上加错,至少不会被发的很难看。所以说太极推手比的是什么?比的是哪个更松、更柔、更定得住、更稳得起。

所以李太老师雅轩一再强调,太极拳的发劲不是你主观的想怎么打的问题,是要别人喂到你嘴里来的,你才能吃。好比我张嘴等着,别人把回锅肉夹到你嘴里,你才合嘴轻轻松松的吃了就行了。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

从前因上去找问题,争取在前因上就不出错,这是我们修炼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方法。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这里说的很明白了,不能运化的前因是双重,双重的前因是什么?是不知阴阳,不懂阴阳的道理。下面就进一步说阴阳的道理。粘住对方也就是走化,走化也就是粘住对方。粘和走是相互依承的,可以互为因果,你能粘得住,就能走的开,你能走的开,就能粘得住,粘和走是不能一分为二的,要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太极拳论》翻来复去的强调这一点。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是相互交融,一体不二的东西,在运动当中,总是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的。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对方的错误,那最重要的是我自己不要犯错误,他要乱动,迟早他会有错的,对方也不犯错呢?那很好嘛!你要是没有能力促成他犯错,那就比一下谁的耐心更好了。

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气势汹汹的主动出击,而是在一种自己很安全的状态上去捕捉战机。自己这个身心一动,是个阴阳的共同体,周身完满无缺,上下相随,内外一心,可以说是一种高度协调的一个整体。两人一交手,又构成了一个更大的阴阳共同体,这里面的阴阳,此消彼长,始终在不断的转化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保持这个阴阳共同体的平衡。

有一种足球战术叫作“全攻全守”,场面很好看,也不是不能赢球,但发明这一战术的荷兰队从来没有赢得过世界杯,真正长盛不衰的理念是“攻守平衡”,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永远是“攻守平衡”的球队。攻守平衡,犯错误的机会少,对对方犯错的敏感性强,我自己保盈持泰,对对方全息观照,对对方的一切了如指掌,而且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能作出正确的应对,我自己的阴阳总是能保持平衡稳定,久而久之就会生出一种“未动能知”的感应,这就是“懂劲”了。所以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这也说明了一个进一步渐修的过程,默识揣摩呢极言我们要动脑筋,要多想。太极拳要练成功,那真得有大智慧。要有聪明的头脑,要有实在的为人。一个只有聪明的头脑的人,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踏实练功,不认真打拳,总是处处想取巧,甚至以为看了什么秘诀真传,功夫就会上身。太极拳的确是个智慧拳,但没有扎实的基础是不行的,就如我们讲的上虚下实一样,下面要非常的扎实,非苦练是不行的。当然人笨了也不行,只知埋头傻练,那也出不了功夫。所以要多思,多悟,慢慢的功夫就会上身了。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这一句话特别重要,这是对整个《太极拳论》打一个总结。“舍己从人”是我们在太极拳功夫的修炼过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就是一句最高的武功心法,是太极功夫克敌致胜的最大秘密。

先说“舍己”,我们从两人交手的状态来看,我把自己置之死地,把心放下来,要呆若木鸡,心死则神活,要真正把自己舍掉,他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把我的整个身体都放下了,无所谓了,我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这种情况下我的神就超拔出来,非常的清醒,对手的一举一动尽在我观照、掌控之中,我专等他的错误出现,给予致命一击。“从人”就是要随对方,要因应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实际上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具体到推手的训练中,你要我的手,我就不要,舍给你,你要我的身,我也舍给你。当然我也不能丢完了,还是要不丢不顶,说来说去都是在说这个。

“多误舍近求远”的意思,也有很多种解释,简单的说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心调整好,不要一门心思的去想把别人怎么样。自己不犯错误是最重要的。当然话是这么说,往往事到临头不自由,“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就拿我自己来说,道理都很明白,但真跟人推手的时候往往忘了这些原则。有时候别人恭维你,说你功夫很好,你想显示自己,想打一个很好的效果出来,这种情况最危险,最容易犯错误。

2000年我参加省上的推手比赛,决赛前,因为已经知道对手是谁,所以针对他的特点,我想了一晚上,设计了很多战胜他的方法,可是在比赛的时候,情况完全不是我预先想像的那样,我设计的方法没有用得上的,对手也是人,他也在想办法赢我呀,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最后还是靠我本身的功力艰难的赢下来。自己平时有多少就是多少。那次比赛使我坚定了我后来练太极拳的方向,就是反求诸己,主要从自己身上去下功夫,舍弃那些外在的招式方法,把自己的事先弄好了,至于别人怎么变,那是他的问题。况且“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门心思去想别人,哪里想得过来?所以我们不要“舍近求远”。

总之,《太极拳论》就是反复告诉我们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把身己的身心调整成为太极的状态,“如如不动,光明遍照”。“所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极言这一理念的重要性。我们看整个《太极拳论》都没有教我们一手具体的攻防的技术,而是在阐明这个最核心的理念。这个根本把握好了,路就不会走错,至于每个人自己能走多远,那就是各人自己的事了。杨澄甫宗师说过,太极拳能修炼成功的,代不数人而已。

以上是我以我目前的这个水平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一个认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