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六大家?王原祁作品欣赏

 五成 2013-07-10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王原祁(1642年-1715年)〔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

    传世作品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仿高房山云山图》轴、四十二年(1703年)作《仿黄公望山水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三十九年(1700年)作《夏山图》轴藏广东省博物馆;四十年(1701年)作《子久画意图》轴、四十四年(1705年)作《清溪绕屋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十四年夏日作《山水图》轴藏美国高居翰景元斋;四十八年(1709年)作《秋林叠□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四十九年(1710年)作《西岭云霞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五十三年(1714年)作《晴窗秋色图》轴藏香港刘均量虚白斋;《仿梅道人秋山图》轴、《江乡春晓图轴》藏苏州市博物馆;《仿巨然山水图》轴藏沈阳故宫博物院。著有《雨窗漫笔》、《罨画集》、《麓台题画稿》等。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江乡春晓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纵135厘米横58.6厘米 苏州市博物馆藏
    《江乡春晓图》充分体现了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色。纵观此画,丘陵平远,溪水迂回,桃花盛开,绿柳成荫,那坡石、草屋和谐地分布在岗峦洲渚间,远处连片的田畦仿佛刚刚被细雾浸润,透着些许新绿,远处无边的翠岫深锁于漫漫迷雾中。画家以细腻轻松的笔调将江南水乡早春优美、祥和、安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对恬静、疏旷的自然美景的生动描绘,体现了作者对特殊地域物象的细心观察和体悟,寄托了文入画家那种悠游闲适的意趣和放归自然的情怀。同时,也欣赏到作者在画面处理上独具匠心的布局和富有意味的笔墨形式。

    作品构图主要取平远法,景物位置或疏或密,虚实相生,平中寓奇,在不经意间又有着严谨的章法和隽永的笔墨形式趣味。作者以清溪的曲折变化贯穿整个画面,图中右下角的溪流随坡岸转折,渐次向上收拢,消失于密集的溪石丛树掩映之中。接着溪面又在画面的中部蜿蜒延伸,逐渐伸展到远方,形成—片开阔的水面。远处的虚与近处的实,画面上方的疏朗与下方的密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技法—上,此作笔墨娴熟,虽接近黄公望的画风,但自有古抽淳厚的特色,用笔涩而不滞,刚健凌劲又柔韧而富有弹‘睦,坡石圆浑凝重,树木勾皴点簇细密精到,老笔纷披,不拖不沾,加之青绿设色,更衬托出明媚春光的韵昧。画面右下角署有“臣王原祁恭绘”,钤有“乾隆御览”、“石渠宝笈”等印。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幽居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04年作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

    1704年是王原祁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年,时年62岁,这年4月,他入值南书房,由此历任侍讲、侍读学士、太子府詹事等职,供奉康熙左右,康熙皇帝因此经常观其作画,御书“画图留与人看”即得于这一年。他将康熙题词鎸刻成印,从此,每绘得意之作往往钤上这方印。《溪山幽居图》作于这一年的腊月三十,当时王原祁正从康熙身边侍值归来,在谷诏堂守岁,心情格外愉快。于是,仿梅道人笔法画下了这幅《溪山幽居图》,构图笔墨都洋溢着一种畅快。此作先后经晚清、民国两位大藏家爱新觉罗.廷雍(字邵民)和金城法眼鉴藏。启功先生1989年4月观赏此轴时更是欣喜不已,在裱边用行书小字题下长跋,盛赞之外,娓娓叙说传承由来,为此画犹添可爱。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 水  立轴 1671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摹一峰老人笔  立轴 1672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马文山壁山水 水墨纸本 1679年作     仿大痴道人笔  立轴 1679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富春大岭图  纸本设色 康熙辛酉(1680年)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辛西清河,仿大痴富春大岭,似东屿老长兄正委水弟王原祁。钤印:王原祁印(白方) 麓台(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高隐图卷  纸本水墨 康熙甲子(1684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溪山高隐图,时甲子仲春,为云壑道兄写于渚阳官署之荫碧轩。王原祁。是卷与云壑有夙约,戊亥二载相聚渚阳,公余即出此遣兴,史事鞅掌,时复作辍。今云壑寿母南归,为之尽晷穷膏,半月告竣。中间未免多荒率之笔,或以古法绳之者,取其意、不泥其迹可也。麓台又识。钤印:王原祁印(白方)、麓台(朱方)、茂京(朱方)。

    此图为王原祁中年时的佳作,历时三年方告完成。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富春大岭图  手卷 设色纸本 己丑(1709年)
    题识:己丑仲冬,呵冻仿大痴富春大岭笔意。麓台祁。钤印:王原祁印、麓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西庐后人

    后纸:清初之画世推四王吴恽为大家,或称为三王,则黜麓台司农也。盖司农画长于用拙,脱尽习气,虽远师大痴,近承其祖奉常之法,而由熟反生,无蹊径可寻,非具精识者不能知其妙处。然其拙与生,方能专标士气一格,而开后来无数法门也。此卷为司农六十八岁笔,仿大痴浅绛,沈厚之气不及焉,而疏秀爽朗中藏苍润之致,雍乾以后唯张墨岑得其衣钵,黄尊古、唐静岩辈不能至也。昭和庚午(1930年)八月,内藤虎。

    王原祁晚年,好以积墨法作画,层层皴擦,反复填搭,作一轴往往十日半月犹未巳,虽每称仿大痴,实得吴仲圭、王山樵之法门,苍郁浑厚为“四王”之最。此卷则以洒脱灵动之笔勾写树石,略以皴染而辅之青绿设色,疏朗淡宕,一变常法而有灵光溢出,是真得黄公望逸气者。他自称“学大痴画,不难于浑厚华滋,而难于平淡天真。”故其祖父王时敏如此说:“元季四家,当推子久。得其神者,惟董宗伯(其昌);得其形者,予不敢让;若形神俱得,吾孙其庶几乎。”若论王原祁仿黄公望而能“形神俱得”的作品,本卷可当之无愧。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云峰叠瀑  立轴 设色纸本 丙寅(1686年)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1687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深树草堂  立轴 水墨纸本 1687年作

    款识:丁卯九月三日,为梅老道长允生辰,余愧无以寿之。梅翁云:昔人有好石者,有好酒者,有好琴与棋者。余所好者,子之画也。子以为寿可乎?余欣然应之,援笔作此图请正。弟王原祁。印鉴: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古期斋(朱文)
    此轴以淡墨分轮廓,复以干笔层层皴染,由淡入浓,苍润华滋。想其构思落墨之际,刻意经营,凝神练气,自存千秋,其非寻常之作可知。奉常曾言得大痴神者思翁,以得其形者自许,而以形神俱似许麓台。此轴作于丁卯(1687),麓台年四十六。正精力弥满,功力精进之时。长松叠嶂,苍而能秀,得痴翁正脉者,非麓台而谁?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图  纸本水墨 康熙丁卯(1687年)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丁卯初春邢州寓所多暇,偶捡麓中废纸柔薄醉作此图。纸涩拒笔,竟未得大痴脚汗气,存之以博识者一笑可也。麓台。钤印:麓台(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富春山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691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拟黄鹤山樵笔  癸酉(1693年)作            仿董北苑溪山叠嶂图  设色纸本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癸酉(1693年)作  (168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癸酉清和仿大痴笔,似子老年先生正。娄东王原祁。钤印:王原祁印、麓台、古期斋
    王原祁此图自云仿黄公望而一改其疏散苍逸的画法,长皴密点,构图饱满而繁复。究其画风出处,得之于其祖父王时敏为多。时敏一直钟爱这个孙子,自幼教他研习山水,即使原祁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他仍谆谆教导他不要忘了绘事。这种教育和影响,王原祁一生未能忘怀。这幅画作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原祁已五十二岁,然无论树石画法及笔墨中的苍润秀逸的气息,则仍与乃祖一脉相承,有些地方甚至可说是具体而微。但整体上的雄浑气象,则已与晚年风貌相近。由此及彼,王原祁正在画风转折走向大成。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公望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癸酉(1693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公望富春山图  水墨纸本 癸酉(1693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癸酉清和雨窗,余作观大痴富春氏卷歌,适伦叙年兄以素纸索画,遂写其意请正,王原祁。钤印: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古期斋(朱文)。

    诗堂:大痴吹笛车箱去,粉本零残半有无,好手今推王给事,人间重见富春图。陈元龙。富春山绘黄公望,生面重开王麓台,应是长歌影不尽,画中诗见右丞才。孙岳颁。诗成泼墨意萧闲,吞吐烟云尺幅间,何必按图寻子久,分明雨后富春山。胡会恩。

    此图为《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意趣而作。图中描绘一高山大岭之间,林木茂盛,云气蒸腾。细瀑飞挂,崖边孤亭独立,山涧屋舍栉比。整个画面,水光山色,溶为一片,意境清和,宁静悠远。画中构景丰富,主次有序,揖让错落,和谐自然。其笔法松秀,多用披麻、米点、折带皴法,山石树木形体类黄公望富春山居,虚和宁静。其墨色以淡为主,浓淡相间,多用干笔,因而使画面亦具有苍茫而浑厚之感。王氏一生专力于黄公望绘画,他曾言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富春山居图》为黄氏平生杰作。据王原祁自言,曾有幸寓目,井多有仿学,此图即为其中之一。该图笔卷墨润,所绘雨后景致清新爽丽,正如他自己所说:“大痴画至《富春》长卷,可谓化工。学之者须以神遇,不以迹求。”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拟北苑笔意  立轴 设色绢本 1694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  立轴 1694年作       仿黄子久笔  立轴绢本 甲戌(1694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  立轴 1694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甲戌初秋仿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笔意。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深秀细密,布局繁複紧凑。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先以淡墨著轮廓,再逐次渲染,又以乾笔皴擦,后以焦墨提醒。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馀皆为深林重章所布满,表现出林木苍鬱之景象。王蒙《丹台春晓》曾属于王时敏所有,《丹台春晓》画中强烈明暗虚实对比在此图也可见到,“墨须用淡,要求淡里之浓”此乃麓台题画语。原祁画上经常充满著堆积、交叠平面块体,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画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来回跳跃连接,画面因空间互换而形成一股动势。此图成于画家五十三岁之时,为其仿王蒙系列中极精之品。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子久笔  戌(1694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南山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695年作(759万元,2011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
    题识:(一)九龄风度主知深,浴日芜怀爱日心金鼎羹和丹在手,槐堂萱茂绿成阴。欢承白髪来缑鹤,颂及苍生感传霖。翘首台星映南极,起居八座盍朝簪。葭莩何幸托兰芬,谬许吾家有右军。廿载恩施虚报称,一庭花萼竞缤纷。觞传西母从星海,衣出天孙见锦纹。敬赋南山惭句拙,秋窗提笔扫晴云。(二)乙亥新秋,写南山图并题,恭祝张母何太夫人八秩荣寿,兼呈大师相张老先生教正。娄水晚生王原祁。钤印:王原祁印、麓台、埽花庵、兴与烟霞会
    题跋:麓台画宗法大痴,得其神意。其祖烟客亦学大痴,而二者各有别,所得不敢雷同。盖烟客所学为大痴墨笔,麓台所法为浅绛。盖墨笔则妙在萧淡,浅绛则力存遒劲,其所向既殊,故所归不同也。此幅为张师相太夫人寿,尤用力之作。沉雄浑厚,笔端有金刚杵,麓台本色备于此矣。癸亥五月,长尾甲观因题。钤印:长尾甲印、雨山鉴藏印:明珠归匣、豹岑寓目、永裕藏、欧阳润生珍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南山积翠  手卷 设色纸本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清远图  立轴纸本 乙亥(1695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1695年作
    题识:乙亥清和,仿大痴笔,似若翁老先生正。王原祁。钤印:王原祁印、麓台、扫花庵
    王原祁此轴,细皴密点,极得苍润之趣,虽云仿大痴,然仍不离乃祖王时敏家法,但笔底的沉郁气象,则已与其晚作气脉贯通。设色亦苍楚润泽,是其壮年力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图  立轴纸本 乙亥(1695年)作
    题识:作画意在笔先,以得势为主。间架分寸,全在迎机;笔墨之妙,由淡入浓取气,以求天真。元大家惟子久尤曲尽其妙。明吉间画于余,再三嘱笔图成谛观,无以塞其请也,因书以识之。时康熙乙亥仲夏望后麓台祁。钤印:王原祁印、麓台
    此图用高远法构图,由近及远,由浓至谈,层次井然。重峦叠嶂,山势雄伟秀丽,岗阜错落。严树苍郁茂密,流云绦绕于山谷峰腰,飞瀑挂于崖头。曲流叠拉,小桥横跨溪间。亭台水榭、房屋廊庑以及茅舍草堂散落于山水树石之间,别有一番情趣。用笔稳重,运墨具五色,非一般功力所能及。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  四屏 乙亥(1695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无尽图  手卷 水墨纸本 丙子(1696年)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拟黄公望笔意  立轴 水墨纸本 戊寅(1698年)作

    款识:江行小孤山,舟次写大痴笔。时戊寅冬日。庚辰小春京邸偶检出题之,麓台祁。印鉴:西庐后人(朱文)、画图留与人看(朱文)、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
    此画是王原祁在戊寅年(1698)所作,庚辰年(1700)又题。图中描绘高山大岭之间,林木茂盛,云气蒸腾。整个画面,水光山色,溶为一片,意境清和,宁静悠远。画中构景丰富,主次有序,揖让错落,和谐自然。其用笔秀雅脱俗,清淡圆润,多用披麻、米点皴、折带皴法,浓淡相间,虚和宁静。墨色以淡为主,多用干笔,从而使画面具有苍茫浑厚之感。王原祁的绘画思想深受其祖父王时敏的影响,极崇拜元代画家黄公望,而且是身体力行。他曾说:“所学者大痴(黄公望)也,所传者大痴也”,因此王原祁的仿古作品,以仿黄公望的画最为精道,其艺术特征是笔墨秀润,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
    康熙戊寅(1698)是王原祁最为光彩的一年。二月,他在北京与石涛为皇族显贵博尔都合画墨竹;夏天,王原祁和宋骏业、禹之鼎等三十人为康熙皇帝合作《芷仙书屋图》(现藏台北故宫);秋天,王原祁画《送别诗意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同年,王原祁收到石涛的一幅画作,以及称赞王原祁画作的诗一首。诗中说:“孤亭架构俯湍濑,长林栉密排青苍。石壁渐深路转曲,水烟澹处皆云光。石壁渐深路转曲,水烟澹处皆云光。横雪远入渺无际,数峰插起青天长。横雪远入渺无际,数峰插起青天长。此即南楼山居否,无用师共栖禅房。一峰经营四三载,华亭仿亦四十霜。”指出王原祁已臻于黄公望用了七年而董其昌用了40年才达到的这种境界。此帧是王原祁57岁时所作唯一流传在社会上的作品,据有关专家分析:此画应是王原祁自藏的佳作,理由在于:①本作品是戊寅年(1698)所画,庚辰年(1700)重题,又无上款,这是自家收藏的佐证之一;②本作品的“书斋山水”特征鲜明,这种“得意山水”多是王原祁的自藏本。戊寅这一年,王原祁的作品已受到康熙皇帝及石涛等画家的高度赞赏,足见其作品已臻于化境。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湖山闲居  镜片水墨纸本 己卯(1699年)作

    款识:己卯春日,余寓谷口小筑斋中,后一曲植,蔷薇满架。复构精舍,余坐卧其中,意甚适也。主人以轮美四子属余侍晨夕。余见其读书之暇,酷嗜笔墨,亦风雅中人也。为写黄鹤山樵示之,以正其趋。偶尔竟携归。闰七月下澣,染就贻之,重过其室,物换星移,追思旧游,不禁人琴之痛也。书以志感。麓台祁。印鉴:王原祁印、茂京父、扫花庵、西庐后人
    本幅画作为王原祁仿学王蒙笔意之作,为学生而作分两次完成。用的是王蒙的牛毛皴技法,笔墨韵味醇厚。他喜欢用干笔积墨法,先用笔后用墨,连皴带染,由淡而浓,由疏而密,反复皴擦,画面显得融和厚实。不过,他的整个画面是一小片一小片皴擦出来的,“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一幅画要数十天、月余才完稿,因为是给学生做示范使其明了学画正途,所以王原祁画得比较精到,笔无妄下,山水画的各种元素都齐备在这画中,烟峦云树笔笔分明,画面布局也比较整体,没有常见的琐碎之弊,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夏山清凉图  设色纸本 己卯(1699年)作                  茅亭观瀑  镜心 设色纸本 1699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  立轴 纸本 1699年作

    款识:荆关董巨为元四大家祖祢,大痴画人知为董巨正宗,不知其得力于荆关之处也。屺望侄问画于余,以此告之。随写其意,当为识者讪笑矣。时康熙己卯长夏,麓台祁识。印鉴:原祁之印、麓台、扫花蓭、石师道人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西庐后人。幼承家学,精于绘事。山水宗元四家,尤得力于大痴,每作一图则沈雄骀宕,元气淋漓,书卷之气盎然于楮墨外,其用笔构图,自成风骨。中年秀润华兹,晚岁苍厚浓欎,尤善干笔皴擦,以博浑伦气象,笔端金刚杵不虚也。此幅仿大痴山水轴,为其五十八岁时精佳之作,布局用笔虽云仿大痴,实乃麓台自家面目,图中绘山峦叠嶂,板桥茅屋,飞瀑如练,中幅绘曲径通幽,山居掩映其间,渺峰崦霭,近屿远坡,湾环于湖天空阔中。观此图,沉厚绵密而虚朗有度,用笔得熟中生意,秀润雄浑兼而有之。麓台笔墨独步有清一代,读斯图不虚也。考上款屺望即王瞻,原博长子,原祁侄,此图即乃叔麓台所赠。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吴镇山水  纸本水墨 康熙己卯(1699年)作上海博物馆藏
    题识:画至南宋,竞宗艳冶,骨格卑靡,梅道人力挽颓风,成大家风味,所谓淡妆不媚时人也。己卯春日京江道中写此以质识者。麓台祁。钤印:古期斋(朱长圆)、王原祁印(白方)、茂京父(白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高房山云山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云山图》取北宋惯常的“全景式”构图,近景林木参天,中景平远开阔,远景白云蒸腾。既平易又跌宕,融南北于一炉,真大家手笔。王原祁虽一生专学黄公望,但同时也由于家学渊源博采众家之长,对宋元名迹无不悉心追摹。他曾赞叹古代绘画的丰富遗产,“上下千余年,名迹数十百种,然后知画理之精微,画学之博大如此,而非区区一家一派之所能尽也。”这幅《云山图》就是其仿高克恭的精心之作。特别是远景中云山画法,是典型的渊源于房山。而山石矾头的处理上还是吸收了黄公望的特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云山图  纸本水墨 康熙己卯(1699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客秋雨中,云期道兄过谈竟日,为作高尚书笔未竟,今复坐索,率尔续成,恐非古人面目矣。时康熙己卯三月下瀚。王原祁。钤印:埽华庵(朱长圆)、王原祁印(白方)、茂京父( 白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梅道人山水  水墨纸本 庚熙庚辰(1700年)作   (1019.2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董宗伯论书云:唐人得法,宋人得意。余谓梅道人之宗巨然,此意法兼到者也。退轩中薄醉挑灯为汉宣偶作,累夜遂成此图,不识有少分相应否。康熙庚辰七月下旬,麓台祁笔。钤印:王原祁印、茂京父、扫花庵、西庐后人
    王原祁作画,经营颇费苦心,或先树后石,或先石后树。坡陀岭峦,由石块堆砌而成,淡擦枯皱,层层积累,从琐碎到浑沦,然后再粉碎之,再浑论之。张庚《国朝画征绿》记他作画,日复一日的渍、破点染,经半月始成。如今看他的画,在一片混沌气象中,石骨分明、阴阳凸现。或称他为中国的立体派。他自称“笔底金钢杵”,其实他的用墨,滃郁苍润,浑厚通透,在清初六家中,他人无可匹敌。此幅《仿梅道人山水》,自云“累夜遂成”,正是他神完气足,十分用间的作品。跋中所谓“梅道人宗巨然,意法兼到”,实则说明的正是他自己,笔酣墨厚,法备意至,气势夺人。鹿台并非自诩。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高克恭云山图  纸本水墨 康熙庚辰(1700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学元代高克恭画风,画幅左上角作者署款:“庚辰清和广陵舟次,仿高房山笔。麓台祁。”款前印:“古期斋”(朱长方),款后印:“原祁茂京”(白朱方)。另有收藏印章六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倪云林小景  水墨纸本 庚辰(1700年)作                 仿倪云林笔意  水墨纸本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  纸本水墨 康熙庚辰(1700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题识:几翁先生文章政事之余,留心风雅,谬赏余画,属奉者有年,久未应命。庚辰八月下瀚秋窗新霁,偶得一纸仿大痴,兴会颇合,敢以请正。娄东王原祁。文前钤印:埽华庵(朱长圆),文后钤印:王原祁印(白方)、麓台(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夏山图  纸本设色 康熙庚辰(1700年)作  广东省博物馆藏

    题识:斜风细雨打蓬窗,北望扬州隔一江。无限云山离绪写,西园犹记倒银缸。余客岁冬日偕高子口客饮树存襟丈绣谷,树兄出石谷临子久《夏山图》,见示并索拙笔,久未应命。庚辰清和北上,风阻江干,写此奉寄。腕弱笔痴,口米老所云,惭惶煞人也。娄东王原祁。钤印:埽华庵(朱椭圆)、王原祁印(白方)、茂京父(白朱方)。

    题跋:麓台给谏笔墨妙天下,一扫秾纤刻画之习。盖由家学渊源,遂至穷神入化。此图峰峦树石浑朴古雅,真能集诸家之胜,即一峰、黄鹤不得擅美于前。缔谷先生研精绘理,自应赏识,其以余为知言否。庚辰小春望后五日,耕烟散人王翚题。钤印:王翚印(白方)、石谷(白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子久山水图  绢本设色 康熙辛巳(1701年)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构图平稳,用笔稍简,右上角署款为:辛巳冬日仿大痴笔。麓台祁。款前印:苍润(朱长圆),款后印:王原祁印(白方)、麓台(朱方),画幅左下角印:石师道人(白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送别诗意图  纸本设色 康熙辛巳(1701年)作  故宫博物院藏

    题识:吴门旅雁两三声,我去西江君北征。一片楼头寒夜月,桃花流水隔年情。两载相思南北分,孤舟淮浦忽逢君。离愁一夜连床话,湖岸西风浪接云。意止图成点染新,一山一水末能真。知君夙有烟霞癖,侧里重贻拂旧尘。侵晨扣户喜盘桓,无那霜花人砚寒。促迫由来多疥癞,挂君素壁不须看。戊寅夏秋,敬立表叔读书余斋,余为作意止斋图,长卷甫成而北行,复购纸相待。历年以来彼此往来南北,仅于清淮一晤。今始得都门聚首,欢甚。连日过寓斋坚索前约,呵冻遂成此图。因题四绝,以誌我两人离合之迹云。康熙辛巳小春下瀚王原祁。钤印:御书画图留于人看(朱白圆)、王原祁印(白方) 、麓台(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深秀图  立轴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王蒙山水图  纸本水墨 康熙辛巳(1701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题识:忆癸酉秋在秦,为雨亭先生仿大痴笔,今阅八年矣。兹后为学山樵笔墨,痴钝未得古人高淡流逸之致,功浅而识滞,今犹昔也。请正以博喷饭。康熙辛巳暮春下瀚娄东王原祁画。钤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白长圆)王原祁印(白方)麓台(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1702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逸兴  水墨纸本 壬午(1702年)作

    款识:壬午长夏,仿子久笔似芝老年道兄,王原祁。印鉴:王原祁印、麓台、兴与烟霞会、埽华庵
    此帧笔墨娴熟,古朴淳厚,用笔涩而不滞,刚健凌劲又柔韧而富有弹性,坡石圆浑凝重,树木勾皴点簇细密精到,不拖不滞。景物位置或疏或密,虚实相生,平中寓奇,在不经意间又有着严谨的章法和隽永的笔墨形式趣味。以溪岸的曲折变化贯穿整个画面,图中正中是向溪中延伸的巨石,上有古树三两棵,在溪石丛树掩映之中有一茅屋。溪岸右上转折,层峦迭嶂,山岩之间、平坡上坐落一座凉亭,依山傍水,蜿蜒曲折的小径隐约渐次向上。开阔水面的对岸是山峦起伏的远景。远处的虚与近处的实,画面右边的疏朗与左边的密集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幅画构图是以鸟瞰法为宗旨,将诸多景物融集在这一条线里,使观赏者可以上下、左右细细观看,繁多的景物均历历在目,这就是此画成功之处。在布局上,或疏或密,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落落大方,在平淡中见奇观,使全画豁然开朗,呈现出灵动活泼的一派生机。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九日适成  手卷 水墨纸本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草阁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703年作
    据题记可知,此图是作者“癸未”年即清康熙四十六年(1703年)62岁时所作。王原祁以“神完气足”为主旨习董、巨山水,他认为董、巨绘画具有“全体浑沦,气势磅礴”的特点,要体现这种特点,须章法通透,渲染分明,然能做到匠心独运、幻化出神实属不易之事。这幅《溪山草阁图》画作虽小,但构图饱满、气势宏大,不仅有王蒙细密的笔墨,还有五代董源和巨然气势雄伟、于严整中求变化的构图,表达着王原祁对理想山水“神完气足”的追求。画层峦叠翠,松林山舍,笔墨浑融而层次清晰,是其晚年杰作之一。深幽的意境以及山石的皴法都源于黄子久,用笔细皴,笔墨苍润,而生拙的用笔和多层皴染的画法则流露出作者“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自家面貌。表现出作者成熟期的山水画风貌和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底。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层峦耸秀  镜心 纸本 1703年作

    款识:癸未冬日仿黄鹤山樵于海淀寓直。王原祁。印鉴:王原祁、麓台、西庐后人、御赐画图留与人看
    纵观王原祁一生的画风,早年跟随其祖父王时敏学画,他的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韵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王原祁中年时期的作品,从摹古中脱出,形成自己的特色,笔墨比较秀润。后又受到王鉴指教,至六十岁时作画,已显示出一种“熟而后生”的老练,笔墨境界高妙。此作落款写“癸未冬日”,即康熙四十二年(1703),王原祁时年六十二岁。此图仿王蒙笔意,画面笔墨简淡,风格古秀,韵味醇厚,用干笔积墨法,先用笔后用墨,连皴带染,由淡而浓,由疏而密,反复皴擦,画面显得融和厚拙。笔锋颖幻,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应为其晚年笔墨纯熟的佳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疏林图  立轴 1703年作
    题识:溪流深处白云重,一带疏林对碧峰。风味会须求静逸,天真不使墨痕浓。癸未春日,为彦瑜年道兄仿倪黄笔并题一绝。娄东王原祁。钤印:王原祁、麓台、倩
    王原祁一生崇尚黄公望,然学倪云林亦能得苍逸之趣。中年以后,虽仍曰仿黄仿倪,但已然是自家风貌了。此幅是他六十二岁所作。疏秀苍苳,幽淡雅逸,画格已在王石谷、王圆照之上。“风味会须求静逸,天真不使墨痕浓”,读此可知其画旨。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公望山水图  绢本设色 癸未(1703年)作           山 水  立轴绢本 壬午(1702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南山图  设色纸本 癸未(1703年)作
    款识:癸未嘉平为南老年道兄五秩初度,余作南山图奉祝,偶为公事所阻。今岁往来直庐,时时作时辍,日来以残腊公余亟成之,恰值生申令辰,犹可以当补祝也。时康熙甲申腊月望后,娄东王原祁。印鉴: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原祁(朱文)、南谷(朱文)、西庐后人(朱文)
    《南山图》采用了传统式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全景式构图法结合散点透视,给观者一种可行、可游、可居,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中部山体之间大面积留白,以计白当黑的中国画技巧表现云雾,与右下角的湖水相呼应,使人感觉画面虽饱满却不沉闷。画面最底端画一组小山丘,两株松柏相互扶携。山丘之后豁然开朗,一间茅屋,几株古树,半湾湖水,给人以恬静安宁之感。画的中部山峦起伏,树木苍苍,山石树木环绕着几许人家。山坳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上草木茂密,郁郁葱葱。画家运用三远法把山的层峦叠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用墨方面,王原祁喜欢用干笔积墨,先以淡墨分轮廓,画出山石树木的大概,稍在山石上加一些皴擦。用淡赭加藤黄来渲染山石,熨干后再用墨笔皴擦点染,再熨干。这样反复皴擦和干笔积墨,使画面显得非常厚重。用色上,他继承了黄公望浅绛山水的画法,把笔墨与色彩融为一体,以求达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效果。王原祁的画最为可取的应该是他的“笔端金刚杵”,其实也就是“图绘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就《南山图》来看,“六法”中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都做到了中规中矩,甚至有的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见其绘画功力相当深厚,笔墨技法的运用相当娴熟。但是由于他完全师法古人,过分讲究笔墨技巧,在经营位置上完全程式化,结构布局没有新意,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也就无法做到“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却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是一幅画的灵魂,是作画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南山图》是画家运用娴熟的笔墨功底和程式化的构图法而营造出来的山水,并非师法自然,所以缺少自然山水的生动和灵性。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子久山水  手卷 癸未(1703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思翁笔意  设色纸本 康熙甲申(1704年)作        京江诗思图  立轴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富春山色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甲申(1704年)作
    款识:甲申初秋,王原祁。印鉴: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西庐后人(朱文)
    录文:黄宗伯评子久画从董巨间出,元人中,在四家之冠。余细绎其意,此言不虚。积雨连旬,兀生寓斋,作此图解烦热并识思翁之语。
    王原祁《富春山色图》应当说,在清代用黄公望笔法创作山水而得其精髓者王原祁当属第一。此帧作于甲申(1704年),早于收藏在上海博物馆的《仿子久富春山图意轴》(1708年画)四年。此图绘远山重峦迭嶂,中景峰回路转,村落错落有致,近景树大根深,浅渚之边,构图呈“S形”,是王原祁的典型构图样式。作者以“金刚杵”般的笔融,有意识地让笔墨与天地造化争奇,并在干墨重笔的皴擦中去博取“浑沌”气象。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倣倪瓒山水  水墨纸本 立轴 故宫博物院藏
    钤印:“王原祁印”(朱白文正方)、“茂京”(朱文正方)、“求是堂”(朱文椭圆)、“兴与烟霞会”(白文长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仙掌嵯峨图轴  设色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钤印:“埽华菴”(朱文长方),“王原祁印”(白文正方)、“麓台”(朱文正方)、“西庐后人”(白文长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春崦翠霭  设色纸本 1704年作
    此幅《春崦翠霭》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年画家六十三岁,仿黄公望笔意。构图、笔法等深得元人神韵。画面以高远法作山居掩映,白云缭绕,呈现出一派春山暮霭初起的景象。
    王原祁自己曾经说过:“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他的积墨尤好,淡墨处灵动而厚重,笔触叠加又能层次分明。他也学王蒙的画风,画山石多见牛毛皴、解索皴,由淡至浓逐层加深,各种杂树皴擦点染,掩映在山间,水流曲折多有韵味。时人评其曰:“山水能继祖法,而于黄公望浅绛尤为独绝。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楮墨外”,此言不虚。纵观此幅山水画,他注重画面的变化,用笔生拙,章法谨严。王原祁大量临摹古人作品,学习构图布局,用笔用色尤见功力深厚。他用心于摹古而能变化,笔墨简淡秀润,不拘于前人而拥有自己的面貌。经王鉴教诲,画艺更精老练,用笔多变,韵味十足。用色浅绛和青绿相融合,天然真趣。此幅精心之作,讲究笔墨趣味,气息醇厚,又提出“临画不如看画”,可谓知者言。他广泛的摹习北宗绘画,“每举一笔,必审顾反复,而日已夕矣”,如古人一般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月余才完稿。由于他主张“要仿元笔,须透宋法”,这对清代中后期画坛影响深远。风气所尚,争相仿效,宗王原祁者称为“娄东派”,在清初独领风骚。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松溪仙馆图  手卷 设色纸本 1704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赵承旨桃源春昼图  立轴 1706年作                大痴笔意  立轴 1706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公望山水  立轴 丙戌(1706年)作
    幅以溪水分隔远近两岸,近景坡岸由右下延伸至左侧上方形成尖峰,隔著中景水域与造型峥嵘的远山遥相呼应,在画面上形成不稳定的动势。山体轮廓浅淡,质面多用乾擦而成,再以侧笔点苔于山顶岩缝间。题识:大痴画。经营位置。可学而至。荒率苍莽。不可学而至。思翁得力处。全在于此。此图余放其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丁亥(1707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公望秋山图  立轴  丁亥(1707年)作
    山间云气缭绕,屋舍错落,矾头与平台点缀其间。近景画横向坡岸,上端耸立的树木将近景串联至中景斜向堆叠的主山。右半布置大片水域,随水岸往右后方远景逐渐延伸,最后与远山山腰的白云连成一气。树石与山脉对应水域和云气,形成两股虚实相映、交相作用的视觉力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古山水册 (八开)(2760万元,2011年5月北京翰海春拍)
    款识:[一] 仿高房山。高米总是一家,鉴古者有宋元之辨。时有后生气分厚薄也,学六法者参之。[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仿江贯道笔写唐人诗意。[三] 拟赵丞旨仙山楼阁图。壬午春日,畅春园画庐奉命,进呈拟稿之一。[四] 梅道人有溪山无尽,关山秋霁二图。皆画之罕物,此幅画用其意。[五] 云林设色小景,从荆关中出。天然逸趣,姿态横生。兹仿其意。[六] 江南春。丁亥春户从武林道中舟次写惠崇笔意。[七] 庚寅秋日兼写倪黄笔意于双藤书屋,运墨处颇合古人平淡法,存之。麓台,祁。[八] 张伯雨评云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以画法论大痴非痴,岂精进头陀而以释巨然为师者耶,己丑长夏録出并。印鉴:王原祁印、三昧、麓台原祁、茂京、陗倩、苍润、王原祁、求是堂
    “四王”山水画的最大共同点是气闲神静、稳健工整、笔墨纯熟。受董其昌、黄公望、倪云林与吴镇等前人影响,他们的临古之作,强调笔笔有出处,着重笔墨意蕴和严谨的布局,构图与造景参悟古法,由元人继而上追宋法,形成古拙醇厚的画风。渴笔淡墨、干白清润乃是“四王”山水画的正宗与主流风格。临古不泥古,是历代书画家学习古人精髓的不二法门,“四王”中,以王原祁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他作画是强调笔墨本身的表现力,是有意识地让笔墨与天地造化争奇。对笔墨的重视,使他在对传统的提炼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创造性。他作画不是再现自然之美,而主要在追求毛笔、宣纸与浓、淡、干、湿等多种墨法结合而产生的材质与技巧结合之美,画面黑白块面与结构经营之美。王原祁对空间意识和画中更纯粹的空间结构有自己独到的创见。他将中国山水画中符号结构抽象出来,如矾块、矾头、双勾树、水际小坡、苔草等分类,重新组合,更将倪云林的深远、黄公望的平远、王蒙的高远三者结合,成一浑然新构整体,丘壑开合更尽其妙。王原祁绘画功底深醇,其画常层层叠加,多遍晕染,由淡而浓,由湿而干,层次丰富,并在关键处以焦墨破醒,使之浑然一体。笔力雄健,自称笔端为“金刚杵”,以示其运笔强劲之力度。其浅绛设色画,墨与色融为一体,“色上有墨,墨中有色”,亦是得之于元代诸家余韵。

    《仿古山水册》,纸本水墨,共八开,并非同一年所绘。以赵孟俯、江贯道、高克恭、惠崇、倪瓒、吴镇、黄公望等人笔意写出,笔墨滋润,风格高古。王原祁山水画最显着的两个特征:“松”和“毛”在此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关于用笔用墨,王原祁有一个独创的所谓“毛”的概念,他说:“山水用笔须毛。”又说:“毛字从来论画者未之及,盖毛则气活而味厚。”王原祁以渴笔层层叠加,笔路清晰而又浑厚通透,虽笔与笔繁复叠加,细细品味却无累赘之感,王原祁山水的妙处正是于精微中见浑拙,于苍茫中见通透,反复观摩,其味无穷。是册《仿古山水》,虽题为仿各家笔意,其实只是借题发挥的一种方式而已。王原祁的“仿”,是山水画笔墨上的一种分类,犹如词牌、曲牌在音乐上的调性、节奏或旋律,这种仿更加趋于抽象整体,是一种笔墨集大成,这种纯艺术追求,是山水画发展的又一突进。王原祁用自己来融解传统,他要追求古意,就仿赵孟俯;要得疏朗,就仿倪瓒;要取清润,就仿吴镇;要写云雾,就仿高克恭。细览各开山水,其自我面貌与艺术追求非常明晰,在精炼的笔墨中总结了五代至宋元传统山水画一些规律性经验,在延续经典的同时营造自家笔墨。此册页绘制阶段是王原祁山水画高度成熟时期,不管从笔墨功力还是从把握画面全局能力上,都积累到了一定高度,个人语言也已完全纯熟。秦祖永《恫荫论画》说王原祁风格是“中年秀润,晚年苍浑”。此《临古山水册》毫无疑问是其“晚年苍浑”的代表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春岭松云图  手卷 设色绢本 1708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画笔墨  立轴 戊子(1708年)作                松溪仙馆图  纸本水墨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戊子(1708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倣黄子久写春岫涵云  立轴 戊子(1708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秋江叠峰  手卷 设色绢本 1708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西湖十景图  绢本设色纵62、横656.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作者以浓丽的色彩将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西峰插云、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全部绘制在长卷之上。并用泥金书标出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可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图中山石林木重是施青绿,建筑物着色浓艳。跌宕的群峰,缭绕的云气,开阔的水域给人一种旷远雄浑之感。卷末自识[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臣王原祁奉勅恭画]。钤[王原祁] 朱白文方印。岁无明确年代,但大体可以推测是王原祁七十岁左右的作品。此卷原为清宫所藏,曾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辋川图卷  手卷 纸本设色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子久晴峦霁翠卷  纸本水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云林笔意  立轴 设色纸本 己丑(1709年)作
    款识:己丑七月望日笔,王原祁。印鉴:御书画图留与人看(半朱半白)、王原祁印(白文)、麓台(朱文)、西庐后人(朱文)
    录文:云林用笔全本荆关,气韵简澹,另辟一门户,所谓元人笔兼宋法也。学者为法所拘,于钩画点染中刻意加工,便失倪黄面目。近秋暑甚厉,借此以涤炎威,随意挥洒便成此图,不识有少分相合否?

    王原祁的山水画,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期,基本上“秉承家学,气味深醇,盖得力于古者深也。”多为学王时敏画风,以临摹前人之画为主。第二阶段为中年时期,画技逐渐完善,逐渐形成他自己的风格,构图严密,脉络清晰,笔墨秀润,景色高旷,多有黄公望之画法,同时又有他的干笔淡墨多次皴擦勾染的技巧。秦祖永说他:“中年秀润”。第三阶段,老年笔墨苍劲,色彩平和,墨色中互不相碍,追求拙朴,纯熟老练,有“熟而后生”之意味,所以秦祖永说他的画“晚年苍浑”。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溪山秋林图  立轴 己丑(1709年)作                 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纸本水墨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鹤山樵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己丑(1709年)作
    款识:上元节例得入禁园陪宴。余与同直诸公奉命候于邸寓。心闲身逸,此小三昧时也,兴会甚合,放笔写山樵笔并记其事。己丑春王作。王原祁。印鉴:王原祁印、麓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西庐后人
    《仿黄鹤山樵山水》,画面远山层林叠嶂,从山间村落到山下草亭林木葱郁,用笔苍劲,山石皴擦细致。可谓“淡而厚,实而清”,是其晚年精品。根据属落年款可知,作者时年六十八岁。王原祁的画风秀润苍浑,重视笔墨之美,所画山水先笔后墨,由淡到浓,反复渲染,再以焦墨略作勾勒。其所作设色山水多用“浅绛法”,可谓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同时,王原祁在山水画画理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绘画用笔要有书卷气,即下笔要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轻重顿挫,元气淋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正所谓“笔端金刚杵”。在对画家的修养要求上,王原祁最注重“人品”,认为“人品”高则“画品”也高。还提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创作理论,发前人之所未发,堪称为山水画结构理论的重大发展。此幅作品的题跋文字属记事性质,从题跋的内容看,这是康熙四十八年元宵节,康熙帝赐宴群臣,王原祁与诸臣于邸寓待诏入宫前,心情愉悦,挥毫即成此幅。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溪山静气图  设色纸本 庚寅(1710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山水  设色纸本 庚寅(1710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晴峦翠巘  立轴 设色纸本 辛卯(1711年)作                    仿一峰老人富春大岭图 立轴 1711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富春山图  手卷 水墨纸本 辛卯(1711年)作
    款识:富春大意。麓台。印文:王原祁、麓台、西庐后人

    自跋:画法莫备于宋,而宋之董巨,更能于韵趣法外生巧,此非元之大痴,莫为之传也。今人学大痴者,多取其位置,工力与平淡天真之妙,邈若河汉矣。余欲解其惑,而人或未之信。因寒天呵冻弄笔,粗服乱头,遂成此卷。虽与痴翁妙谛,有仙凡今古之不同,然而却俗去拘,则前后如一辙也。观者勿以率笔而置之,幸甚幸甚。康熙辛卯长至日,娄东王原祁写并题。印文:画图留与人看、王原祁印、麓台、石师道人
    此卷本幅题以“富春大意”,卷后自题识中又表明欲学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工力与平淡天真之妙”。故此图是画家追思黄公望的画法和艺术内涵,并非临仿之作。图绘山水,丘壑繁密,又有疏朗之姿,笔墨沉厚,饶华润之致。按自题所署年款为康熙辛卯(1711),时王原祁70岁,为其晚年之佳作。卷前后有清人题引首和题跋。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壬辰(1712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倪高士  镜片 设色纸本 壬辰(1712年)作
    清初“四王”,追摹的是五代、北宋、元代诸家的笔墨风范,他们共同之处是以干笔皴擦为主,付以淡墨渲染,使画面更加圆润清秀。由于各人追求的重点不同,因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王原祁号称融洽“南北宗”的能手,善用元代笔墨表现宋代山川。而王鉴则崇仰董、巨,参以吴镇墨韵,尽管笔墨略显板滞,仍有浓郁拙朴的情调,书卷之气,扑人眉宇。王时敏全盘继承董其昌的艺术风格,于宋元诸家也无不研精兼擅,特别以黄公望为依归,被人称为出蓝妙手,有“共说痴翁是后身”之誉。王原祁的山水画风格,就是在他祖父王时敏的谆谆教导之下逐步形成的。王原祁的画,用笔不拘一格,线条时断时续,往往于淡处见功力。他的山石由淡及浓,渐渐添加,然后焦墨破醒,由湿而干,由疏而密,浑为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时或用焦墨在树石的紧要处勾勒一下,浑厚苍劲的线条有画龙点睛之妙,这正是他“笔端金刚杵”的实在之处。从王原祁所画的山石树干来看,于清隽之中披露了坚硬的质感,是脱胎于倪瓒的风格,但也与倪瓒风格有别。他的画风,总体来看受到黄公望、董其昌乃至家学的影响。然而他对前辈的仿效,是有所选择,有所扬弃的,无怪乎他的祖父王时敏要赞王原祁“是子业必出我右”了。

    本幅山水册片为王原祁仿倪瓒的一幅山水精品,用笔淡雅,设色自然,图为标准的三段构图,远处丛山绵绵,近处疏林石坡,中间为茫茫湖水,是画为麓台61岁时所作,正是其紫禁伴驾,退食馀暇之时的作品,王原祁的画,早年以仿王蒙山水为主,用笔比较纤细,其渲染皴擦均与王蒙相近。他流传于世的作品以五六十岁的居多,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已形成,在笔墨的运用上可以说到了游刃自如的地步。特别是淡墨与焦墨,干笔与湿笔的互为应用,协调的天衣无缝,如古人评说的那样,达到了“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艺术效果。七十岁后,其用笔始于直率苍老,笔墨的运用虽不像以往那么滋润,但功力尚在,仍赋于画面蓊郁厚实的情趣。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黄鹤山樵夏日山居图  册片 康熙壬辰(1712年)作
    王原祁一生崇尚大痴,其仿黄(公望)画亦最多,然他仿王蒙画,则几乎无一不精。此图从画幅中间起,层层堆叠,崇岗郁郁,茂树苍苍,峰回路转处,有村落隐隐于林间山后,峰峦深处,泉瀑飞泻。主峰左右,大江空阔,与云天相接。构图平实中寓奇险,更在严密处见虚灵,浓厚处见润泽。于是白非白,黑不黑,气韵郁郁生笔墨间溢笔墨外。康熙壬辰,原祁七十一岁,是其晚年用心之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疏林远山图  纸本水墨 康熙癸巳(1713年)作  上海博物馆藏

    款识:清苍简淡云林本色也,一变宋人设色法,更为高古,明季董华亭最得其妙。此图拟之。康熙葵巳春日于京邸亵治堂画并题,王原祁。文前钤印:画图留与人看(朱长方),文后钤印:王原祁印(白方)、麓台(朱方)。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高岭平川图  癸巳(1713年)作                          溪山清远  立轴 癸巳(1713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黄鹤山樵法  水墨纸本 癸巳(1713年)作
    款识:元画至黄鹤山樵而一变,山樵少时酷似赵吴兴,祖述辋川,晚入董巨之室,化出本家体纵横离奇,莫可端倪,与子久云林仲圭相伯仲,迹虽异而趣则同也。今人不解其妙,多作奇幻之笔,愈趋而愈远矣。癸巳秋日,大酉兄从潞河来,偶谈山樵笔墨写以归诸奚囊,周兄将为五岳游携杖着屐水滨木末出。是图观之未必无契合处也,亦可以解好奇之惑矣。康熙癸巳中秋画并题,王原祁年七十有二。印鉴:王原祁印、麓台、御书画图留与人看、西庐后人。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万壑闲居图  立轴 纸本 1714年作                      峰峦积翠图  康熙甲午(1714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倪黄山水  立轴  康熙甲午(1714年)作  (347.2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云林笔意从荆关气韵中来,大痴亦取两家遗意,参以董巨。故倪黄之妙,虽异而实同也。今之学倪黄者,不得本源,未免似是而非。余作此图,特表其意,以俟世之具眼。若云自出机杼,另开生面,岂钝拙之笔所能领会者耶?康熙甲午初夏于万寿馆中画并题。王原祁年七十有三。钤印:王原祁印、麓台、画图留与人看、石师道人、西庐后人
    王原祁画,愈晚愈拙,愈晚愈苍,愈晚愈厚,愈晚亦愈清。此幅虽云法倪、黄,实已从云林、大痴画中脱出,令人一望可知其为麓台面目。且拙厚处倍见虚灵,苍辣处尤见清醒,看似轻描淡写,却一片浑沦,一片化机,读之令人舌有回甘。是其晚年精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秋林远黛图  立轴 设色绢本  康熙甲午(1714年)作
    款识:臣王原祁奉敕恭画。钤印:臣王原祁

    此幅《秋林远黛图》创作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年,1714年),时年王原祁72岁,第二年王原祁即谢世。终其王原祁的一生,他坚定不移地走在复古的道路上,题材很少有变化,把自己所有的才华无所保留地奉献给了南宗山水画,尤其是对元人黄公望的膜拜。王原祁在《又仿大痴设色,为轮美作》的自题,总结了他的一生创作时说:余弱冠时,得闻先赠公大父(祖父王时敏)训,迄今五十年余年矣,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华亭(董其昌)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

    此幅《秋林远黛图》落“臣”字款,自称“奉敕恭画”,当是应康熙之命而作的,故皴擦周密,构图饱满,丹翠错杂,富丽华美。墨与色相融相映,有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感,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王原祁的艺术特点,为王原祁晚年的代表之作。此幅绘画的用色方面,王原祁极其讲究,典雅华贵,墨色浓淡均匀恰当,搭配和谐滋润。墨色中互不相碍,追求拙朴,纯熟老练,有“熟而后生”之意味,堪称王原祁巅峰之作。正如王昱《东庄论画》记载:麓台夫子尝论设色画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这样华丽高雅,笔、墨、色、法上乘的作品,在文人绘画作品中都非常罕见。上有“乾隆御览之宝”的钤印,当是清朝几代皇帝的展赏之物。

    从构图上看,王原祁充分展示给康熙皇帝一幅“理、气、趣”的绘画思想,山川的秀丽与清澈的河流,让统治者以激荡的胸怀拥抱美丽的山河。整图的龙脉式布局,主题突出,龙脉直指主峯,首尾相接,龙脉的开合才能具备一幅画的整体气势。几组茅舍散落在山间、河旁,这是典型的文人绘画模式,代表着文人“桃花源”式的情怀。

  从用笔来看,落笔以“重”主,属于古法中的五笔法“重”之法,正是王原祁自诩的“笔端金刚杵”。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里记载尝自题《秋山晴爽图》卷略云:“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近现代美术理论家、大画家黄宾虹在《虹庐画谈》谈到:王麓台笔下金刚杵,点如高山坠石,努必如弩发万钧。他的笔法、墨法、色法、结构诸方面,在有清一代无出其右者,以致康熙皇帝闲暇之余都要伏几观看王原祁作画。此幅王原祁作品,正是王氏最为典型的代表作品,与北京故宫藏《松溪山馆图》轴,同属行宫后入古物陈列所收藏,都是王原祁奉敕进御的最高水平的作品。

  目前王原祁臣子款的书画,存世27幅于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世界主要博物馆收藏,民间所见仅见此幅。依据清张庚《国朝画徵录》所记,王原祁臣子款的绘画作品,皆为进御之作,而且都是亲笔所为,并且是使出浑身解术的力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层峦幽居  立轴 水墨纸本 1714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仿大痴道人富春山居图  立轴  康熙乙未(1715年)作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转载]清初六大家 <wbr>王原祁作品欣赏
 山水  手卷 设色纸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