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机制 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在基层的代表,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密,一言一行皆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度。近年来,射阳县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一、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干部扎根群众生活。一是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网络。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为契机,探索建立了县党代表联络办、镇党代表服务站、村党代表联系工作室三级工作链,县党联办负责全县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指导协调,镇服务站侧重全镇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服务保障工作,村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每周六和每月20日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定期开放,接待群众来访和求助,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12年,全县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共接待来访群众2800多人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800多件。二是推行党员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制度。结合“三解三促”活动,县、镇两级领导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定期调研制度、蹲点工作制度等,全县16名县党政领导干部和5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到各自联系点驻村住户不少于一周时间,在基层期间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心声、帮助群众解决难题。三是建立选派党员干部下基层培养锻炼制度。继续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项目建设、农村基层、信访稳定一线挂职锻炼、磨砺成长,尤其是有意识地将一些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富有创新意识的年轻党员干部安排到基层培养锻炼,督促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将创新思路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促使他们从基层党员群众中吸取养分、学习经验、尽快成长。 二、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干部心系群众困难。一是建立健全方便群众办事制度。在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服务窗口整合审批资源、优化服务流程,制定完善办事指南、服务承诺、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等制度,打造出“阳光政务100”等一批群众满意的服务品牌,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和水平,群众满意率持续提升。二是建立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人民群众信访、来访接待等制度,设立群众热线电话和网上举报信箱等,不断延伸“视听触角”,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推行“双代表”监督,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三是建立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问题机制。建立为民办实事承诺制、跟踪督查制和定期通报制度,把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把党员领导干部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情况纳入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意识。2012年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共为基层兴办民生实事1200多件,让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三、建立健全组织群众的工作机制,促使基层党员干部助推群众发展。一是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方面,通过组建宣讲团、召开座谈会和通报会等形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八大召开后,先后举办各层各级宣讲报告50多场次。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基层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县领导干部定期到挂钩联系点讲党课等形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自觉组织起来为建成全面小康新射阳而奋斗。二是扎实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培养重品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在全县240个村居普遍建立新农民学校,结合本地群众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卫生常识、法律法规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政策水平、致富本领、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确保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2012年,全县共培训农民12万多人次。三是引导群众发展合作经济。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组织设置新模式,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20家,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形式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全部组建党组织,把党组织的政治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集聚人才等优势,同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上的优势有机结合,实现 “党建”与“富民”相融共进,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
|
来自: pingfan2013 > 《八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