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东县侨情

 昵称11567645 2013-07-11
惠东早期出国侨居者多是山区破产农民和沿海贫苦渔、盐民。他们因受战乱、天灾人祸和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无以为生,被迫出走海外。清乾隆六十年(1795),归善县大饥荒,饿殍遍野,沿海农民、渔民纷纷逃到南洋谋生。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夏季,归善发大水,冬季大饥荒,沿海数以万计的农民、渔民因生活困难而出国。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民穷财尽,外迁人口更多。当时帝国主义掠夺东南亚地区,需大批劳力开发资源,在香港招募和掳掠大量廉价劳工。至19世纪未,归善县被拐骗当“猪仔”的有17000多人。20世纪20年代,高潭区成立了苏维埃政权,遭国民党反动派和当地官僚劣绅、反动民团的残酷镇压,一部分共产党人、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因受国民党当局的追捕,被迫远避南洋,加之在泰国经营橡胶业的惠东人陈百贞,以预付路费招引乡亲。  以致高潭、新庵、安墩一带山区在20年代近千人前往泰国。20世纪40年代起,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东南亚的华侨逐步向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转移,特别是越南当局驱赶华侨以后,不少华侨转移到美洲、澳洲、欧洲等国家谋生定居。
一、分布

惠东华侨约有16100人,侨居在世界23个国家。其中:泰国6000人,马来西亚5500人,印度尼西亚1000人,新加坡800人,越南800人,另外,约有2000人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厄瓜多尔、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阿尔巴尼亚、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国家。

二、职业

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侨,起初多数以种橡胶、采矿等为业,稍有积蓄后,才转营商业贸易或服务性行业。有的在经营中不断发展,成为当地的富商。现任泰国呵叻客属会馆理事长、宝口籍华人罗云辉,出生于合艾。年幼时,只靠其母在橡胶园打工供养。他15岁开始,度过8年割胶生涯,24岁,迁居呵叻改行做水泥构件,后兼营五金建筑材料,并承包各种建筑工程,还拓展房产业,自建大厦,创立两合公司。由于他善于经营,热心慈善公益事业,1985年,荣获泰皇御赐四等皇冠勋章。白花籍华侨朱荣芦,早年在马来西亚经营矿山设备和山货,生意日旺,积蓄颇丰,带领惠州属华侨,共建惠群银行,为发展马来西亚的经济作出贡献。他曾任雪兰莪惠州会馆主席,惠侨互助会会长,吉隆坡循人学校董事长。

在新加坡的华侨,早期多数以种菜、养猪、办餐馆等为业。有的当店员、小商贩,或经营鞋业、服装布疋、洋杂货等。另有少数华裔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投身于当地新兴企业中,有的成为企业职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有的成为医生、记者、出版商。多祝籍华侨谢佐芝,1937年,只身南渡,初到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英校任校长。日本南侵后,迁新加坡,从事胡椒种植、化妆品经营。曾创办《狮报》,出版《马来西亚惠侨总览》等书。还编撰出版弘扬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和《孝道真义》两部被称为“反欧风美雨”的著作。他从1980年起,花了10年时间和精力研究客家民史,并于1990年7月,主编出版了《世界客属人物大全》。现任崇文出版社社长。

在越南的华侨,大多数以种菜、养猪、酿酒、当商贩、当店员、开饭店等为业。1807年开始,惠东白花苏茅陇村就有人侨居西贡,至20世纪初已有十余户。其中罗春霖到西贡后,起初经营酒业,继开设酿酒厂,生意逐渐发展,经当局批准承办独家专卖。经数年苦心经营,收益渐丰,成为富商。相继接引乡亲几十人,从事商贸、办餐馆或种菜等。1975年,越南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私人经营工商业,强迫大批华侨与当地居民一样迁往处于边远山区的“新经济区”,因而大批华侨离开越南。1986年,越南开始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华侨可继续经商,但多数人生活仍较困难。

在印度、缅甸、柬埔寨、毛里求斯等地的惠东华侨,他们大部份是由泰国、马来西亚迁去定居或由亲友从国内带引出去的。多数经营百货、饮食、木器、家私,有的以打工或种菜为业。由于这些地区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在1963年印度排华、1964年缅甸排华后,他们的生活都较为艰苦,华侨人数亦有所减少。

惠东旅居澳门同胞约有150人,从事商业、饮食业为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