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竹筠遗书
江竹筠烈士(1920——1949),女,四川自贡人。幼年做过童工,1939年加入共产党。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7年4月随爱人彭咏梧去下川东发动武装起义。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监狱。狱中,她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坚贞不屈,被难友们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军统集中营电台岚垭英勇就义。
1949年,在渣滓洞监狱内,得知丈夫已经遇难的江姐,此时心中最为担心的就是尚未长大的儿子。8月26日,拖着受刑后还没有完全康复的右手,江姐在狱友们的帮助下,将吃饭时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签,沾着由烂棉絮灰与水调和在一起制成的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艰难地写下了这封“托孤”的书信。她在信中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江竹筠烈士遗书写于1949年8月。她爱人彭咏梧已不幸在起义中牺牲,自己又身陷囹圄。面对死亡,她是从容无畏的。然而,在充满黑暗、暴力的渣滓洞狱中,却时刻思念着寄养在亲戚谭竹安家中的儿子彭云。于是,带着酷刑留下的累累伤痕,留下了这份遗书。信中告诫要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为建设新中国献身,决不可娇宠溺爱,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有的字着墨较重,大约是狱中书写工具低劣所致。这页手掌般大的遗书,对人们的教育、启迪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自陈列展出以来,广大观众无不为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崇高的思想境界所感动。
遗书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从右向左直行书写,字体娟秀。1950年,西南博物院发现后随即征集入库。现陈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城市之路”展厅。
牺牲前,江姐托黄茂才(渣滓洞看守,后被发展为地下联络员)带着这封书信秘密送给亲戚谭竹安。1962年,谭竹安将江姐这封托孤遗书捐赠给了重庆市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的前身)。彭云由谭政烈(彭咏梧烈士的前妻)、谭竹安姐弟俩抚养长大,后来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居美国,是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