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根本上摆脱生源之困(中青报)

 且行且录 2013-07-12
如何从根本上摆脱生源之困
(2013年07月02日)

     ■崔普亮

    一年一度的高职院校“生源大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去年高职录取分数线在“飞流直下”的情况下,仍然有一部分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的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更是难解心中恐慌。他们大多未雨绸缪,周密制定出“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走校串村、千方百计、挂钩奖励”的招生方案,希冀以此转危脱困、驱寒回春。

    生源是一所院校的生存线,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的院校更有切身利害。在生源危机形成的“买方市场”形势下,不失时机,集中人力、精力抓好招生工作,是理所当然,但关键是对招来的学生如何培育。如果已经陷入生源危机的院校只关注生源本身,而不能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虽可能短暂回暖,但绝不可能根本长久驱寒。解决生源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在高教资源紧缺时期,“卖方市场”的生源红利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某些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掩盖了教育质量对生源的制约,只要挂上高校的牌子就能“吃饱、喝足”。于是乎,有的院校就自我陶醉在“繁荣”之中,把争计划、批专业、扩规模放在首位,而没能把练内功、强筋骨、保质量摆到应有高度。

    如今“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整体上生源不足是绝对的,但个体上的危机却是相对的,正如顾客满意的餐馆一席难订而信誉危机的餐馆虽竭力拉客仍门庭冷清一样。同时,同一所院校的优和劣也是相对的,动态变化是绝对的。对抢到手的生源如果粗制滥造,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就会失去生源;反之,精心加工、保证质量,取得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就一定会转化为生源的增多,因为他们是学校的宣传员、播种机,是最有说服力的招生广告。当然,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有长效机制保证,然而它对生源带来的效应也是长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抓教育质量就是抓生源,是从基础上、根本上、战略上抓生源。

    其实,没有人否认教育质量的重要性。然而,在怎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上,相当一些薄弱院校的教师和领导表现出无奈、无助、无信心:面对千方百计招来的“学困、考困、特困”生,往往是教者谆谆、学者藐藐;你严要求、高标准、规范化,他学不会、考不好、不念了,生源流失了;你简单化、宽松化,他过关了、毕业了,质量没有了……这种两难困境使提高教学质量似乎只能纸上谈兵。

    困难是同解决困难的条件一道产生的,解决低质生源教学质量难题的办法,首先在于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是把课上好、书读好、试考好作为标准;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是“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成人和成才和谐统一,即人文性与适用性和谐统一。

    提高教育质量是一项艰难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就是教学改革。低质生源的薄弱院校要向改革要质量,向质量要生源。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薄弱院校不上去就下去、不提升就淘汰,通过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是根本脱困之道、是最大的红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