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这里有三个问题: 一, 《素问》里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明明热病就是热病,怎么要把它归到伤寒呢?寒与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这是为什么? 二,它与第一个问题 也有联系,伤寒就是伤寒,就是一个病嘛,《难经》为什么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 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一个伤寒怎么会包括这么多病? 三,张仲景为什么以伤寒为经? 后世的王叔和为什么径直用伤寒来作书名?上面这三个问题,是我们在读《伤寒论》前必须 搞清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弄不清, 《伤寒论》无法读通。那么,上述的这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搞清呢?这里可以借用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的 一个窍诀: “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因此,学者若欲在仲景这门 学问里真正地深入进去,那就必须把阴阳的问题放在首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首即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的这段话对阴阳作了高度的浓缩和 ” 概括。 我们做任何学问,尤其是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阴阳是万物的纲纪,一个万物,一个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它是变化的父母,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讲精神讲思维,所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的关系特别大,那么,神明怎么来,还是与阴阳有关;最后,就要谈到治病求本的问题,现在人都知道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或者中医通过什么来治本呢?这就回答不上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寻求。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最本始的 东西。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的事,既然是两者,就有一个相互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阴阳的关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很精辟的论述, 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这句话基本上将阴阳的主要方面包含进去了,因此,只要弄通了它,阴阳的学问也就可以基本解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主要是讲的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的生长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 地繁茂, 真正的一派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 阴在长, 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在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是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地生长、繁茂起来。否则,万物凭什么会生长繁茂呢?就是因为这个阳 气的释放,这个能量的释放造成的。这是阳生阴长。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千万不要把这个“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 “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必须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的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 生发、 释放到一定程度后, 它就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而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阳就是杀” 。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秋冬景象。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 讲的这个肃杀、收藏的状态。上述的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所以,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讲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阳指的是生发、释放的个过程,阴指的是收藏的过程。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指的也是这个过程。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的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为了更 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 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的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象表示出来,这就使阴阳的变化更为直观、更为清晰。特别是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 ,即:复()、临()、泰()、大壮()、夬(guài )、乾()、姤()、遯([dùn])、否()、观()、剥()、坤(),如果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 ”其中复卦对应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夬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 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上述的十二消息卦,在易系统里又叫别卦,它是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经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系统,别卦也就是常说的六十四卦系统。十二消息卦里,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阴纯阳。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阴卦。从复卦开始,阳爻在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样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上述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 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 而姤卦对应的这样一种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生在五月的夏至 节上。 “至”不是到来的意思, “至”的意思是极限。夏为阳,到夏至这个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这个“夏至一阴生”的变化,就有这个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阴,变成重阴。而重阴必阳,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阳爻不断增长,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 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 到了这个点上, 又开始新一轮 “阳 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所以这一卦取名为复。在上述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还应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的变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姤所涵的一阴生的变化,也没有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阳生于阴, 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上面的讨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讨论阴阳、讨论中医,如果结合《周易》来谈,会显得更方便、更直观、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她的确切内涵。所以,历代都有人强调医易的关系, 尤其孙思邈指出: “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这一点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二)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看到了阴随阳生而长,阴随阳杀而藏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两个更具体的主导问题。第一个主导,是阴阳之间协同为主导,而非对立制约为主导。第二 个主导是阴阳之间阳为主导,这个主导实际上已经包含在第一个主导里。 这个主导说明在阴阳之间,阳的变化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作为阴它是随着阳的变化而变化。有关这层主导 关系,我们可以在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到。《素问》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生、长、收、藏。生、长、收、藏虽然用于表述一年里万物的变化情况,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但更实质的东西,更内涵的东西,则是阳的变化,是阳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导致了万物的生、长、收、藏。有关这一点,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说得很清楚:“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终始。……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大家考察一下自然,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呢?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草木也好,昆虫也好,植物也好,动物也好,它确实是在随着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而春夏秋冬怎么来?春夏秋冬由什么来决定?大家知道是由太阳的视运动决定的。太阳沿黄道运行一周,就形成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因此,春夏秋冬即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阳的状态。什么叫春呢?春实际上就是阳气处于生的状态所占的时段,夏就是阳气处于长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秋就是阳气处于收的状态所占的时段,冬为阳气处于藏的状态所占的时段。由 阳的变化产生了春夏秋冬,而万物又依着这个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变化, 它们之间就是这么一 种关系。 前面我们谈阴阳用了十二消息卦, 看到这些卦象的变化,也许大家还是容易将阴阳分开 来、对立来看。比如从复到乾这个阳局的变化,明明是阳日增,阴日消,我多你少,你死我活,这个对立好像很鲜明。其实,我们不能这样看。阳日增,说的是阳的生发,释放的增加,阴日少,不是说随着阳的增加,有另外一个独立的东西(阴),它在慢慢地减少。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阴阳,那就会出根本上的问题。阴日少,我们确实看到阴爻从复卦以后,在慢慢减少,直到乾卦减为零,那我们是否可以说在乾所主的这个时候,就是纯阳无阴呢?一点阴都没有,那不成了孤阳!《内经》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可是我们看到夏三月的景象是万 物蕃秀,真正的一派繁荣。可见我们不能这样来理解阴阳。所以,所谓“阴日少”,说的是随着阳气生发、释放的增加,阳的收藏自然就日益地缩减,前面我们不是申明过,阳的收藏状态为阴吗?释放增加了,收藏自然地就减少,不可能又释放,又收藏,就像我们的拳头,打出去再收回来,收回来才能再打出去,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候,又收回来,又打出去。这就是阴阳的消长关系。所以,虽然是在谈消长,其实说的还是 一个问题,即阳气的变化问题。十二消息卦的另一个层面,也就是阴局这个层面,也非常容易发生误解。大家看从姤卦以后,阴爻日增,阳爻日减,很多人就认为这是阴日盛,阳日衰,是一个阴盛阳衰的过程。 我们从卦上看, 从表面看, 好像是这么回事。但,究竟地思维一下,就知道这个看法有问题。 大家可以思考,从姤以后,也就是从夏至以后,一阴始生,阳气逐渐由释放转入收、转入藏。那么,这个收藏的目的是什么呢?就像我们的拳头打出去,要收回来,收回来的目的是为了重新打出去。同样,阳气要收藏,收藏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重新释放。如果收藏以后,阳气反而衰减了,那它怎么能够再释放?实际上释放就会有消耗,就会有衰减,而收藏的目的正是为了补偿这个消耗、这个衰减。因此,从量上来说,秋冬的过程、阳气收藏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前面认为的“阴盛阳衰”的过程,阳气的量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得到了补偿,得到了增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经过收藏以后再发动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联系我们人体,白天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阳气释放的过程,而晚上的休息,则是阳气的收藏过程。休息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白天更好地工作,是为了获得更旺盛的精力,如果通过休息,阳气反而衰减了,那么这个精力怎么旺盛?那还有谁愿意睡觉、愿意休息?所以,我们只要一思考, 上面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阴阳的问题是一而二,二而一。分开来好像有两个,好像是两个确凿的、独立的东西。但合起来的实质却是一。所以,阴阳的问题如果我们只能分开来看,而不能合二为一,那就很难看到点子上。就比如寒热这个问题,寒热如同水火,很难把它们扯到一块。这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它合二为一。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看到的 这个截然不同, 只是显现上的不同,如果进一步从深层去考虑, 发现它还是一个阳气的问题。 前面我们说过,阳气好比能量,好比热能。春夏的天气为什么温热?就是因为这个阳气的释放造成的, 属热的东西释放出来了, 那天气当然就变热了。 到了秋冬, 秋天的天气为什么凉? 冬天的天气为什么寒冷?热的东西不释放了,收藏起来了,天气当然就变得寒冷。也就是说,寒热是伴随阳的生长收藏的一个表象,阳气释放了,天气就变热,阳气收藏了,天就变冷, 并不是在热之外又有一个独立的属寒的东西。上述这个问题,一个谈实质,一个讲显现,对这个过程我们应该多思维之,善思维之。要是这个过程我们思考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阴阳的问题可以说就基本地解决了。 《素问》强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个“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其实就是讲显现,是从现象上讲。而这个不可胜数的显现,就其实质而言却只是一个。知道了这个实质,就可以一言而终,就可以“能知一,万事毕”,而不知道这个 实质,则必会流散无穷。阴阳的变化、主导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最原始的天文测算过程去体悟。大家知道《周髀算经》这部书记述了最原始的测量太阳运行轨迹,也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就是在日中正午的时候,在太阳下立一个八尺的圭表,圭表的投影叫晷影,测量这个晷影的长度,就能够知道太阳运行到了什么地方,就能够确定出二十四节气。 《周髀算经》告诉我们,晷影最长的长度是一丈三尺五寸,最短的长度是一尺六寸。大家可以思考,最长的这个晷影应该对应哪一天?最短的这个晷影应该对应哪一天?最长晷影的这一天应该是冬至这一天,相反的,最短晷影的这一天就是夏至这一天。晷影也就是太阳的阴影,盛夏的时节我们外出,大家总是喜欢走在树荫下面,或者总是希望来一片青云,为什么呢?因为树荫把太阳遮住了,青云把太阳光收藏起来了。所以,我们马上就会感受到清凉。因此,我们可以把晷影当作是阳的收藏状态的一个尺度。为什么冬至的晷影最长呢?因为这个时候阳的收藏最厉害。冬至一过,我们看到晷影就日渐缩短,这反映了阳的收藏在减弱,随着这个收藏的减弱,阳气自然日益显露,日益生发、释放。所以,冬至以后,白天也一日日增长,黑夜一日日缩短,这些都是收藏与显露、收藏与释放的变换。日益短缩的晷影到了夏至这一天,缩至了一尺六寸,一尺六寸与一丈三尺五寸相比,零头都不到。这个时候的阳气充分显露出来了,几乎没有什么遮拦,这就使得阳气的释放达到了最大的程度。然而重阳必阴,所以,夏至一过,这个晷影就一天天地变长。与之相应,白天也一天天地缩短,黑夜一天天地延长。阳气在充分地释放以后,又渐渐转入到收藏。由晷影的伸缩,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其实就是阳气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我们抓住了这个主导,阴阳的方方面面就会自然地连带出来。(我的感受:阴阳本质是阴阳结合之上的阳) 阴阳的关系还可以从体用的角度来谈。 “阳在外 , 阴之使也 ; 阴在内 , 阳之守也”两者就是这么一种关系 。 , 阴为体 ,它的一个很突出的方面就是它的 藏精作用 。 《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阴者 ,藏精 云: 而起亟也 ; 阳者 , 卫外而为固也 。什么叫 ” “精” ? 实际上 ,精既不是阴 ,也不是阳 。现在很多人在 概念上搞混淆了 , 把精作阴来看 , 所以 , 习惯就 称阴精 。如果精就是阴 ,那这个藏精怎么讲 ,它 还怎么藏精 ? 这从逻辑上讲不通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 “精” , 实际上指的是阳气的蓄积状态 ,能 量的蓄积状态就叫 “精” 。某样东西暴发的能量 越大 ,说明它阳气的蓄积状态越好。当然 , 在 《内经》 ,在 里 《中医基础理论》 ,精还有许多其 里 他的解释 ,我这里是从最基本的义理上去分析 。精是阳气的聚集态 , 而不是释放态 。而阴 的藏精就体现在帮助这个聚集的过程 。阳气能 不能聚集 ? 能不能由释放状态转入蓄积状态 ? 就靠阴的作用 。那么 , 具体地说 , 精藏于何处 呢 ?《素问· 六节藏象论》 “肾者主蛰 ,封藏之 说: 本 ,精之处也。蛰是藏伏的意思 , 肾是主藏的 , ” 所以 ,又称作封藏之本 。封藏什么呢 ? 封藏阳 气 ,封藏精 。这个精 ,这个聚集态的阳气就被封 藏在肾的领地里 , 所以说 “精之处也” 。肾在一 年里属冬 ,冬主藏 ; 肾在五藏属阴 ,属阴中之阴 。这就与上述之阴体 、 藏精相应了 。(感:补肾阴为补益之本乎) 所以 , 这个 体、 这个阳气的蓄养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在肾上 。精能否封藏好 , 阳气能否得到充分的 蓄藏 、 休养生息 ,就要看肾的功能 。只有蓄养好 了 ,释放才好 , 精力才会旺盛。所以 , 人的精力 如何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肾 。 阴讲体的这一面清楚了 , 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用 , 这样人们就不会再把阴阳的关系对立 起来 。应该从统一中去看对立 , 而不应该像过 去那样 ,由对立看对立 。 阴阳的体用关系 , 我们还可以从生活的许 多方面去感受 。比如说休息 , 过去我们对休息 的理解也许比较笼统 ,以为坐下来就是休息 ,睡 觉就是休息。其实不然 ,我们所理解的休息 ,实 际上包含在 “休” 字里 , 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 。 休者休心也 , 停下手中的活小歇一下 , 叫做休 , 而停止一天的活动 ,上床睡觉更叫休 。所以 ,休 字从人从木 ,人躺在木床上是谓休 。那么 ,休的 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 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很清 楚 。晚上睡觉是为了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 , 午 休的目的也如此 。而休的这个作用最终要落实 在 “息” 。什么叫上 “息” ? 现在大家在银行里 呢 存钱 ,为的什么呢 ? 为的就是这个 “息” 。早些 年我们在银行存钱 ,年息是 9 % ,也就是一万块 钱一年下来 ,就变成了一万零九百元 ,增加了整 整九百元 。正是为了这年息 9 % , 大家都愿意 把钱存在银行里。因此 , 这个 “息” 就是增加的 意思 ,通过存钱使利益增加了 ,所以叫利息 。休 息呢 ? 很显然 ,就是通过这个休的过程 ,使我们 在工作中消耗掉的精神体力得到增加 , 重新恢 复精力充沛的状态 。所以 , 休息也包含着体用 两个方面 ,也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 。 春夏为阳 , 秋冬为阴 , 实际上是讲春夏为 用 ,秋冬为体 , 用的发挥怎么样 , 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体好不好 。所以 ,春夏的用如何 ,就要 落实在秋冬 , 尤其是冬这个体上 。 《素问· 四气 调神大论》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云: 以从其根 。过去许多人对这个养阴养阳不理 ” 解 ,以为春夏养阳岂不是火上加油 ,秋冬养阴岂 不是雪上加霜 《中医杂志》 , 还专门就这个问题 组织公开讨论 。其实 ,我们从体用的角度看 ,这 有什么疑问呢 ? 春夏养阳就是促进用的发挥 , 秋冬养阴就是把体涵养得更好 。这是从体用的 角度来谈阴阳 , 大家尚可以引而伸之 , 推而广之。 (四) 主导和体用这两个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答最初提出的读《伤寒论》之前必须搞清的三 个问题。第一,寒为冬气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怎么会产生寒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阳的本性是属热的,春夏的阳气处于释放状态,热的东西散发出来了,所以,天气变得温热。但是,阳气在春天释放的程度要比夏天小,因此,春天的温度要比夏天低。到了秋冬,阳气由释放转入到收藏,热的东西收藏起来了,关闭起来了,天气 也就变得渐渐地寒冷。 但是从程度而言,秋天的收藏不及冬日, 因此, 冬日的气温更为寒冷。 这是寒的一个根本意义。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寒实际上是反映阳气的收藏状态,是阳气收藏的外在表现。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气,其实也是藏之气。 现在我们暂且放下时间,来看一看空间方位的情况。在我们国家,大家都很清楚,西北的气温要较东南低得多,我们每年冬天看天气预报,北方有些地区都零下十几度了,南方还在零上二十多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看一看《内经》就清楚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个西北方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气温上的悬殊。这就提示我们一个问题,学中医不但要注意时间,也要注意空间方位。时空 在中医里是同一的,是统一的,这个观念必须牢牢记住。第二,何以养藏的问题。 知道了寒的属性、 寒的意义, 也就知道了冬日的寒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根据寒的表象,寒的程度,就可以推断阳气的收藏情况,就可以看到“体”的情况。冬日的天气应该寒冷,也就是冬日的阳气应该封藏,这个体应该涵养。因此,《素问》专门提到了一个养藏的问题。冬三月养藏,秋三月养收,实际上就是秋冬养阴的互辞,这是 很明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是讨论这方面问题的专论。这里我们只看相关的冬三月。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 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的这一篇讲“四气调神”,四气,就是指的春、夏、秋、冬之气,就是指的生、长、收(杀)、藏之气。调神呢?讲的是人的因素。人怎么在春三月适应这个生气,怎么在夏三月适应这个长气,怎么在秋三月适应这个收(杀)气,怎么在冬三月适应这个藏气。这就提出了要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现在的人只讲一个养生,养长、养收、养藏都不管了,这 是很片面的。上面这段经文主要讲养藏。冬三月怎么养藏,怎么适应这个闭藏的状态呢?关键的一点就是“无扰乎阳”。冬三月属阴,《素问》又明确指出“秋冬养阴”,而这里却点出“无扰乎阳”,可见春夏秋冬的这个生长收藏确实是围绕着阳的这样一个主导。无扰乎阳,就是指的冬三月这个过程已经在闭藏了,什么在闭藏呢?阳气在闭藏。既然已经闭藏了,就不要再打扰它,这就叫“无扰乎阳”。那么,怎么实现这个“无扰乎阳”呢?上述的经文谈了四个 方面。其一,慎起居。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在冬三月要强调养藏,这个睡眠的时间就当然要适当延长。我们看冬三月,白天的时间短,夜晚的时间长,再看看上面说过的晷影,冬天长到一丈多,而夏天只有一尺多。晷影也好,晚上也好,都是反映一个藏的状态,人要跟这个藏相应,那就必须早卧晚起。我们常说天人相应,怎么个相应呢? 冬日养藏就是相应,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相应。 要讲相应,时间就很重要,天地在这个时候收藏。你也要在这个时候收藏,天地在这个时候释放,你也要在这个时候释放。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上,睡觉就是收藏,工作劳动就是释放。现在许多人习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这就不相应了,就阴阳颠倒了,这个对身体肯定 不利。年轻的时候也许没关系,到老了会有感受。其二,调情志。冬三月的情志应该是“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这里的志有两层意思:一是讲心志,就是心的志向,《康熙》云:心之所之谓志;二是讲我们平常说的情绪,《左传》里面将喜怒哀乐好恶称作六志。所以,总起来我们把它称为情志。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都指的是藏。所以,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收藏一些,不要那么开放,不要那么显山露水。平常我们都劝人要开朗一些,但这个时候则 应该趋于内向。 “若看私意”, 有什么话,有什么打算不要告诉别人, 藏在心里就是了。 “若 已有得”,这个东西好像已经得到了,不用再到外面去寻求,可以悄然安住。这样才有利于养藏。 其三,适寒温。冬三月要“去寒就温”,这一点很重要,以上我们讨论的许多问题都要落实到这一点上。为什么要去寒就温呢?我们本来说过寒为冬气,寒为藏气,养藏不是应该 更寒一些吗?这里为什么要去寒就温?其实这个并不矛盾。大家都清楚, 夏天我们不仅穿衬衣, 而且穿短袖,女的还要穿裙子,反正能暴露的都暴露无遗。这样的穿着不但为着凉爽,也是一个相应。因为天地在这个时候也在充分的显露,你看这时的白天特别长,大地能长出来的东西也都长出来了,与这个相应的穿着就是养长。可是冬天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北方,人们 都棉裹裘衣, 不但要戴手套、 帽子, 还要围围巾,封闭得严严实实, 这个衣着不就是一个“藏” 吗?不就是一个“去寒就温”吗?将整个身体封藏起来了,闭藏起来了,这个也是相应,与冬藏相应,这就是养藏。当然,去寒就温还包括了其他保温防寒的方法。其四,节动静。冬三月应该“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泄皮肤也就是皮肤的开泄。大家 知道, 什么时候皮肤会开泄呢?当然是激烈活动的时候。皮肤开泄了, 自然汗出, 汗出多了, 就会耗气伤阳使气亟夺。冬三月是阳气闭藏的时候,这个时候皮肤也应该相应的闭藏,不要做过多的开泄。 这就提示冬天的运动,冬天的活动应该避免像其他的时候一样,应该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喜欢运动锻炼的人应该注意,冬天的锻炼避免过多的开泄皮肤,应该多做静 功,这样才能与冬相应,这样才有利于养藏。第三,伤寒即伤藏的问题。 上述这四个方面都是与冬相应,都是养藏之道。它们都围绕一个原则:无扰乎阳。那么伤寒呢?伤寒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核心的问题就是破坏了这个原则。冬主藏,寒就与这个“藏”相伴,所以,冬日的寒非常重要。如果冬日不寒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阳气还在释放,没有收藏。因此,冬季应寒反暖,农民就知道不是好事情,第二年的收成就不会好。要是用古人的话说,就会“米贵长安”。我老家湖南有句乡话:雷打冬,九个牛栏十个空。雷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晌呢?应该在春季。立春以后的第三个气叫“惊蛰”,应时的春雷就应该在这个时候打响。春雷一声震天响,就将这些蛰藏的万物从沉睡中惊醒过来。春雷的打响意味着阳气真正地全面启动,全面的释放出来。而雷在冬天打响,这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冬雷的响动将整个的闭藏打破了。闭藏打破了,阳气非时的释放,使阳气不能蓄积,阳气的这个体得不到应时的涵养。体不足,用怎么发挥?所以到了来年,真正应该阳气发挥作用的时候,它却发挥不了作用。万物得不到这个阳气的作用,整个秩序就打乱了,不但天灾,而且地祸,不但植物受影响,动 物也受影响,怎么会不“九个牛栏十个空”呢? 上述这个过程我们还可以从经典的角度来教证,《素问》有句名言:“善养生者,必奉于藏。”或者说:“奉阴者寿。”大家看到这个“奉阴者寿”,也许就觉得她与前面讲的阳用有矛盾。阳是反映和主宰寿命的,怎么不说“奉阳者寿”,反而是“奉阴者寿”呢?现在 大家只知道养生, 只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可是生怎么来?生是从藏中来!水生木这个道理难道 大家不清楚吗?大家看一看自然界,特别是动物界,那些喜静的动物往往寿命长。像龟、蛇、仙鹤,这些动物寿命都比较长。 而相反,那些喜动的东西反而寿命不长。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儒家讲燕坐,讲知止;佛家讲禅定。这些都是强调静,强调藏。所以,大家不要只知 道运动,应该动静结合。以上这些道理无碍了,我们就可以回到前面的关键问题上来。冬日气寒,这个寒是天地阳气在蓄藏,人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藏。冬日的气候本来寒冷,这 个时候阳气本来应该更多地释放来为机体取暖,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要收藏, 这个矛盾怎么 解决?这就要靠我们主动地去做好“去寒就温”的工作。这个时候应该穿得很严实,甚至要把取暖的设备打开。我们依靠这个人工制造的环境,就能够让阳气安然地休养生息。阳气蓄养的这个过程做好了,那以后就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如果“去寒就温”的工作没有做好,机体“伤寒”了,那会是一个什么后果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个时候,阳气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它会从“沉睡”中“醒”来,它会马上转入释放。阳气被扰动了,这样一个“养藏”的格局就被彻底打破,“体”的涵养程序遭到破坏,那“用”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大家看一看,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思考,伤寒重不重要?太重要了!伤寒实际上就是伤藏,它把整个 “养藏”给破坏了。阳气的“体”受到伤害,这个基础不牢固了,用怎么发挥?阳用不能发挥,不能作寿命的保障,不能卫外而为固,那不但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要发生,百病都会发生。所以,伤寒不但可以有五,还可以有十、有百、有千、有万。一个伤寒,就将上述的两个关系,一个主导,一个体用都破坏了,从这样一个层面去思考,我们都知道伤寒论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对于本篇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 《内经》为什么将热病归伤寒?《难经》为什么把伤寒分五?张仲景为什么以伤寒作书名?就迎刃面解了。而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的探讨,又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连带出来。这是经典的开端,也是学习 经典的一个方法。 前文中 ,我们已经对阴阳讨论了很多 ,对它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 阴阳的工作机制 ,弄清楚这个以后 ,理解 《伤寒论》 的许多问题就会更加方便 。 首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阴阳的来源 。阴阳是一体两面 , 一分为二 。以传统的生成论要义而 言 ,它的来源与 《易》 很有关联 。孔子在《易· 系辞》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是什么 ? 两仪就 里说 , 是阴阳 ,因此 ,阴阳是从太极来的 。太极是 《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个概念弄不清楚 ,中医的 很多问题就不容易搞究竟 。 “太” 这个字经常用 , 像太公 、 太婆 、太上皇等 , 所以 , 比较容易理解 , 那 么 “极” ? 极这个概念在 , 呢 《说文》 中解释为 “栋”就是屋脊的意思 ,是一个最高点 。太极显然就是 , 比这个脊更高的地方 ,比最高的地方还高 , 这个说法似乎抽象了一点 。有没有更具体一些的意义 呢 ? 有关极的概念 ,在最早的一本天文历法书 《周髀算经》 中有专门的涵义 ,该经的下卷说 “阴阳之 : 数 ,日月之法 ,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 ,七十六岁 。二十蔀为一遂 ,遂千五百二十岁 。三遂为一 首 ,首四千五百六十岁 。七首为一极 ,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 ,万物复始 。天以更元 ,作 纪历 。以上的经文谈到五个重要的概念 , 就是章....。章是十九岁 , 十九这个数就叫做 ” 蔀 遂 首 极 章 ,这里面就透着一个法度 。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讲病机 ,为什么讲 “十九” ? 为什么没有加上一 条个燥 ? 这里面就有一个章法问题 ,不是随意地加一个可以 ,减一个也可以 。接下去是四章为一蔀 , 二十蔀为一遂 ,三遂为一首 ,七首为一极 。这个 “极” 是多少年呢 ? 是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 。也就是 说 ,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就叫做一极 。那么 ,到了这个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年会有什么变化呢 ? 有一 个非常大的变化 ,就是 “生数皆终 ,万物复始” 。 在这个极点到来的时候 ,所有的 “生数” 都终了 , 在所有的生命结构及生命所需的条件完结之 后 ,又再开始 “万物复始” 的新的循环。天地宇宙便是在这样一个交替变化中行进 。而在每一个新 的 “极” 开始的时候 ,从天文的角度 ,都需要重新纪元 ,重新纪历 。这叫做 “天以更元 ,作纪历” 。 上述这个极的认识大家不要小看了 ,我们看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 ,它对宇宙有些什么认识呢 ? 一个热寂说 、一个大爆炸 、 一个熵定律 ,总起来说 ,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 ,诞生形成以后 ,就按照熵的 定律不断演变 ,直至达到熵的最大值。此时所有有用的能量消耗一空 ,世界进入死寂 ,宇宙不可避 免地走向死亡 。这实际就是 “生数皆终” 的时候 ,就是极变到来的时候。是不是这个死亡就这样一 直地持续下去 ,如果真是这样 ,那史前文明这个概念怎么来 ? 我们这一个文明史怎么产生 ? 所以 , 这个死亡不会一直地持续下去 ,它还会变化 ,还会爆炸 ,还会有 “万物复始” 的时候 。这个过程 ,古印 度的哲学把它叫做 “成...,宇宙就是在这样一个成......住 坏 空” 住 坏 空中演进 。宇宙形成以后 ,会有 很长一个 “住” 世的过程 ,而这个 “住” 的过程 ,如果按照熵定律 ,就是一个熵值不断增大的过程 。增 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坏灭 ,然后不可避免地进入空亡。这个变化过程就叫做一劫 ,劫后又要复 生 ,又有新劫产生 ,又有新的成 ....。 住 坏 空 从上面这个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周髀算经 , 的也好 ,古印度的也好 ,现代科学的也好 ,虽然在周 期的长短上 ,在时间单位的意义上会有出入 ,但究其实质而言 ,三个认识都是相同的 。那我们不禁 要问 ,现代科学有这样先进的理论 ,有那么多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利用 ,它得出这样一个宇宙认识并不奇怪 ,而古人根本没有这些先进的东西 , 他们凭什么也得出了同样的认识 ? 这就再一次提醒我 们 ,古人的那套东西真的不可轻视。我们研究古代的东西 ,不可以用一个 “朴素” 就搪塞过去 ,应该 知道其中必有奥妙的地方 。 上面这个成...住 坏 空的周期 ,古人已经提出来了 ,就是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 ,这个就是 “极” 。 在极的终点就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候生数已经终了 ,一切都完蛋了 。既然一切完蛋了 ,怎么 还会万物复始呢 ? 在这个问题上 ,古人认识到 ,要想在一个极变终了之后还会有另一个极产生 ,要 想使极与极之间能够顺利地转换 ,就必然有一个比 “极” 更高的东西 ,就像孩子生不出孩子 ,必是母 亲方能生出孩子一样 。那么 ,这个 “母亲”这个比 , “极” 更高一辈的东西 ,就称之为 “太极”太极的概 , 念就这样诞生了 。有了太极 ,在生数终了以后 ,就可以万物复始 ,就可以产生新生命 ,就可以产生新的成....。 住 坏 空 所以 ,太极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 太极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惟有它 ,宇宙才能不断地循环下去 ,惟 有它 ,生命才能终蓠复始 。所以 ,太极就是这样一个如环无端的东西。我们看由北宋周敦颐所传出 的太极图 ,画出的就是一个空空的圆 。这样一个圆 ,它如环无端 ,正好体现了太极概念的涵义 。只可惜后世的许多人误将那个阴阳鱼的画面当作太极图 ,闹成天大的笑话 。有阴阳鱼的这个画面 ,只 能称作两仪图 ,或者阴阳图 , 当然 , 如果连上阴阳图外面这一圈看 , 叫做太极阴阳图也未尝不可 。 但 ,绝不能将阴阳鱼这个画面单称太极图 ,这如同指子为母 ,岂不可笑 。《系辞》 “生生之谓易 。又曰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 曰: ” : 吉凶生大业。易是什么呢 ? 易就是产生生命的那个东西 ,那个道理 。这个东西 ,这个道理又是什么 ” 呢 ? 就是太极 ! 前几十年 ,由于人工胰岛素合成成功 ,于是在科学界产生了一种思潮 ,认为生命也 可以合成 。既然蛋白质可以合成 ,而人又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那为什么生命不可以合成呢 ? 生命究 竟能不能合成 ? 这个问题梁漱溟前辈在他的 《人心与人生》 中发表过专门的见解 “自然生命靡非始 : 于分化孳息 ,而人工之造物恒必从构合入手 ,此世所共见 。今日从构合入手取得生命 ,吾窃疑其貌 似在此。生命来自单细胞的分裂 ,就是当今最时髦的无性繁殖 ” 克隆术 ,也没有违背这个过程 。只 有分化才能孳息 ,合成怎么孳息呢 ? 所以 ,生命不可能由合成产生 。只有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这个过程不可能倒过来 。因此 ,生命可以合成 ,在现代找不到根据 ,在古代也找不到根 据 。而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与现代并不相违 ,越是深层的问题越是这样 。所以 ,传统钻得 越深 ,往往对现代的理解就越深刻 。当然 ,反过来也是这样 ,对现代的问题钻研得越深 ,有可能对传 统的看法就越深刻。所以 ,传统与现代需要对话 ,需要高层次的交流 。只有这样 ,东西方文化才有 可能真正沟通 ,才有可能相互获益 。而这个对话必须平等 ,你要高高在上 ,独称老大 ,那这个交流就 没有办法实现 。 从“生生之谓易”从易这门学问对生命的界定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感受 ,传统的学问绝不容 , 轻视 。它不但涉及一般的问题 ,而且触及科学最深层的问题 。生命来自分裂 ,不来自合成 。太极生两仪是分裂过程 ,两仪生四象也是个分裂过程 。在两仪阶段 ,阴阳初判 ,这个时候尚未形成生命 ,等 到四象产生了 ,有了生长收藏 ,植物类的东西就有可能产生 。四象的时候就是二阴二阳 ,太阳少阳 , 太阴少阴 ,或者称少阳老阳 , 少阴老阴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分化 , 变成三阴三阳 , 生命就开始形成 了 。所以 ,我们要研究生命 ,特别是研究人的生命 ,就要特别注意这个三阴三阳。 《易》 这个系统在讨论两仪四象以后 , 就跳 到八卦这个层面 , 当然 , 八卦也有三阴三阳 , 但 是 ,阐述的角度显然与医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 , 医系统的三阴三阳应该说是很独特的 。 我们看《素问》在 , 《素问》 的前几篇里 ,只讲 二阴二阳 ,特别是 《四气调神大论》它只提少阳 , 少阴 ,太阳太阴 ,直到第六篇《阴阳离合论》 才明 确提出三阴三阳 。就是在二阴二阳的基础上增 加一个厥阴 , 一个阳明 。阴阳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能找到 , 可以说各行各业都 在用它 ,但是 ,像厥阴 、 阳明这样一对概念 ,则几 乎只限于医家之用。可见这两个概念对中医的 关系很大 。 什么叫阳明 ? 什么叫厥阴呢 ?《素问》 里面 有专门的定义 : 两阳相合为阳明 ,两阴交尽为厥 阴 。而其他的二阴二阳 《素问》 , 里没有专门的 定义 。这就说明了厥阴阳明的引入 , 对于中医理论的构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中医有一个 最基本的观念 ,或者说最基本的特点 ,这个观念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 , 就是整体观念 , 天人合 一 。这样一个观念 , 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文化的 各个领域都能见到 , 儒家的学问 , 道家的学问 , 都是秉承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 。可以说 , 这个 观念是整个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 。前面我们讨 论伤寒的时候 , 引述了许多《四气调神大论》 的 观点 ,实际上都是说的这个观念 。 前文中我们已经探讨过 , 春夏为什么要养 阳 ? 秋冬为什么要养阴 ? 春为什么要养生 ? 夏 为什么要养长 ? 为的是与天地同步 。天地生你 也生 ,天地怎么变化 , 你也怎么变化 , 这就是天 人相应 , 这就是整体观念 , 这就是道 ! 得道多 助 ,失道寡助 ; 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从原始自然 的意义讲 ,就是说的这个问题。那么 ,我们要跟 上天地的变化 , 首先必须知道天地怎样变化 。 天地变化的最明显的单位 , 或者说最明显的层 次就是年。 每一年天地都要作一个很大的变 化 ,比如今年庚辰年 ,变到明年就是辛巳年 。庚 辰年是金运太过 , 太阳寒水司天 , 太阴湿土在 泉 ,而辛巳年就变成了水运不及 , 厥阴风木司 天 ,少阳相火在泉 。一个金运 、 一个水运 , 一个 太过 ,一个不及 ,这个变化太大了 。在年这样一 个大变化的框架里 ,还有一个更基本 、 更细小的 变化单位 ,这就是气 。 气这个概念我们在前文里已经讨论过 , 它 本来是岐伯保密的东西 , 但是 , 在黄帝的追问 下 ,不得不说出来 。一年由二十四个气组成 ,在 年这个框架里 ; 气就是最基本的变化单位 ,天地便是按照这样一个单位在不断地变化 。由小雪 到大雪 ,由小寒到大寒 。人要与天地相应 ,就必 须得跟上这个变化。天地交换到另一个气的时 候 ,你也要跟上来 , 还停在原来的这个气上 , 这 就叫做 “不及” 。如果天地还没有跨越到另外一 个气上 ,你先走了 ,这叫 “太过” 。太过与不及都 没有与天地保持一致 ,没有与天地相应 。那么 , 在气这个层次上 , 人体靠什么来与天地自然保 持一致呢 ? 就靠肺 。( 素问· 灵兰秘典论》 素 《 、 问· 六节藏象论》 “肺者 ,治节出焉” 讲 “肺者 ,气 , 之本” 。实际上就是揭示肺的这个功能 。有关 这个问题 ,我们在第一章已专门地分析过 ,肺在 运气里 ,在《阴阳大论》 ,它属于阳明 。阳明燥 里 金 ,主肺与大肠 ; 所以 ,阳明这个概念的引入 ,对于在气这个层次上建立天人合一的专门机制是 非常重要的 。 阳明为着沟通气这个层次的天人关系 , 那 么 ,厥阴呢 ? 厥阴为风木 ,主肝胆 。 《素问· 六节 藏象论》 “肝者 , 罢极之本 , 魂之居也 。罢极 云: ” 是什么意思呢 ? 按照前人的很多说法 , 包括现 代 《中基》 教材的说法 ,都认为这个罢极是当 “疲 极” , 疲劳到了极限 , 这个说法我们认为不符 讲 合逻辑 。为什么呢 ? 因为 《六节藏象论》 这一篇 都是探讨藏府的正常功能 ,一个生之本 ,一个封 藏之本 ,一个气之本 , 一个仓廪之本 , 这四个本都是谈的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生理问题 , 怎么 到了 “罢极之本” 突然讨论起疲劳的问题呢 ? 这 显然有悖逻辑 。那么 ,这个罢极究竟谈的什么 ? 首先我们还是看 “极” “极” , 是什么 ? 前面说了 , 七首为一极 , 就是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到了 极点这个时候 ,要发生 “生数皆终 ,万物复始” 的 变化 。可是谁能看到这个变化呢 ? 谁能够活到 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呢 ? 彭祖也不过八百岁 。 所以 ,要真实地看到这个极的变化是不可能的 。 但是 ,这个没关系 ,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它 。因 为我们可以利用《内经》 的另一个思想武器来认 识这个问题 ,这就是象 。在 《灵枢》 经里 ,专门有 一篇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四时 ,就是春夏秋 , 冬 ,它本是年周期里的四个时间单位 , 可是在 《灵枢》 的这一篇中 ,却把它放到了一天里面 ,认 为一天里面也有春夏秋冬 , 为什么呢 ? 这个就 叫做 “同象原理” 。 从象的角度看 , 春夏秋冬是 怎么一回事呢 ? 春夏秋冬就是生...,就 长 收 藏 是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当然 ,在年这个周期里 面 ,有生长收藏 , 但是 , 在日这个周期里有没有 生长收藏呢 ? 同样也有生长收藏 。所以 , 岐伯 曰 “朝则为春 , 日中为夏 , 日入为秋 , 夜半为 : 冬 。虽然 ,年周期与日周期在时间长度上这个 ” 差别很大 ,但是 , 从象上而言 , 也就是从阴阳变 化的角度而言 ,却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 “朝为 春 ,日中为夏 ,日入为秋 ,夜半为冬” ? 因为朝 呢 则阳生 ,日中则阳长 , 日入则阳收 , 夜半则阳藏 也。周期长度不同 ,但是 ,阴阳变化的这个象相 同 ,这就是我们说的同象原理 。以春生为例 ,在 年周期里面 ,这个春生的长度是三个月 ,而在日 周期里 ,春生的长度只有三个时辰 ,这就是它们 的差别 。 同象原理建立以后 , 问题就好办了 。我们 知道在极这个周期里 , 存在一个 “生数皆终 , 万 物复始” 的象变 , 那么 , 年的周期呢 ? 我们看一 看冬三月与春三月 , 冬三月 , 此谓闭藏 , 特别在 北方 ,我们看到的是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 , 万物 凋零 ,生数皆终 。而一旦度过了严冬 , 春天到 来 ,则又是一派万物复始的发陈景象 。这个闭 藏的生数皆终与这个发陈的万物复始 , 不就是 一个极变吗 ? 所以 ,在年这个周期上 ,同样存在 一个极的象变 。年与年之间交替 , 实际上也是 极与极之间的交替 , 这与一日之中亦见四时是 一个道理。我们之所以能从这一年跨越到另一 年 ,必须是作为这一年的这个 “极” 终结 , 罢了 , 另外一个 “极” 才能开始 。所以 “罢极” , 的意义 就在这里 ,它是促使年与年 、 岁与岁之间交替变 换 ,也可以说是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一个关 键因素。如庚辰年转到辛巳年 , 马上就由金运 太过转到了水运不及 , 这个跨越太大了 。作为 人体 , 我们怎么样保证在这个大跨度上与天地的变化保持一致 , 这就要靠厥阴 , 这就要靠肝 , 这就要靠这个 “罢极之本” 。 三阴三阳建立起来后,中医的基本模型便随之确定
|
|
来自: yiyidaodao >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