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书楼寻踪馆 2013-07-12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是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5月开始筹建,同年8月1日正式成立。当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是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成立的第一批研究所之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后,考古研究所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
六十年来,考古研究所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开展过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研究所单独进行或与其他单位共同进行的一系列重点发掘项目,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例如:史前时期的小南海洞穴遗址、下川遗址、裴李岗遗址、北首岭遗址、半坡遗址、庙底沟遗址、柳湾遗址、屈家岭遗址、青龙泉遗址、兴隆洼遗址、王因遗址、西朱封遗址、三里河遗址、北阳平遗址、顶狮山遗址等;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夏文化问题有重要意义的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东下冯遗址等;商周时期的偃师商城、安阳殷墟、丰镐遗址、周原遗址、琉璃河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和铜绿山遗址、大甸子遗址、前掌大墓地等;汉唐及其以后时期的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曹魏北朝邺城遗址、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扬州城遗址、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辽中京遗址、金中都遗址、元大都遗址,以及汉杜陵陵园遗址、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大葆台汉墓、广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城遗址、磁县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龙泉窑遗址、南宋官窑遗址、灵武窑遗址、福建建窑遗址等。历年来田野工作取得的丰硕收获,为繁荣中国考古学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2010年7月份,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联手首次推出的“考古中华”展。该展览是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之一。主要展出的是考古研究所60年以来在以夏鼐为代表的前后四代数百位考古学家历经风雨,披沙拣金所获取的各种重要的成果展示。今年五月这特展来到了我们重庆,让我有幸观之。
此次展览按照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一一展出,展览分为沧桑巨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谷豕是飨——史前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起源与发展、家园变迁——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文明曙光——文明化进程和多元一体格局、王朝崛起、辉煌殷商、礼乐大成、巍巍帝都——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幽冥陵寝——古代帝王的陵寝、窑冶之术——瓷器的生产、佛教繁盛、西域风情、科技之力、范金合土——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化腐朽为神奇、 走出象牙塔等十八部分。展出60多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与大型墓葬等考古发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贵文物,并配以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解说,以及考古发掘影视作品。使观众能够从多角度感受考古发掘研究的成果与乐趣,以此诠释在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题材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文物之精美与多样,都是首屈一指,是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该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展览以围绕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而展开,具有极为丰富的知识。如距今10000年前后文化变化的特点、农业与家畜起源的状况、中国文明曙光的展现与王朝的崛起,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至今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展览展示的一些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进展,如史前地震灾难遗迹、夏王朝之前的尧舜时期的都城的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从地下取出并释读、象征中国古代文明的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如何分析古代人的食物结构等各种热点议题,也将吸引观众的关注。
展览还全面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展出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大都为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有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等,许多文物是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展出。如华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铲与弓箭箭头、钱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后的稻米、接近5000年的安徽尉迟寺立鸟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笔朱书文字与瓦、黑彩蛇形龙盘、汉代最为精致的错金镶红宝石的铜金钱豹、北朝人面瓦件等。而一些考古影视作品,如缅怀夏鼐、陶寺观测台观测缝的解剖、殷墟54号大墓的发掘、龙泉窑遗址的发掘等,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播放。

前面沧桑巨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谷豕是飨——史前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起源与发展、家园变迁——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部分的展品过于专业,也不是我所能看懂的,如一些石块,动物骨头等,所以我就不再介绍,有机会大家去看展览得了。我就从文明曙光——文明化进程和多元一体格局开始介绍吧!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彩绘龙纹陶盘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绘龙纹陶盘
(彩绘龙纹陶盘:礼器,陶寺文化早期(约公元前2366-公元前2166年)出土地为山西晨线。 这件彩绘龙纹陶盘出自陶寺遗址的大墓中,可能是当时“王室”使者的礼仪用品。

华夏先民心中的玫瑰
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有诗云: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聋与瓮,汾河湾畔磬与鼓,夏商周及晋文公”。诗中所云玫瑰印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雍容华贵的庙底沟彩陶图宛如一面面旗帜,插遍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泥沼,迎来文明的曙光。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华夏先民的彩陶——庙底沟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年代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2300年,遗址下层以发现大量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彩陶而著名,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或称庙底沟文化)的命名地。庙底沟的彩陶不仅是仰韶文化的奇葩,而且远播到黄河上下以及长江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辐射至大半个中国,可视为中国史前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整合运动的标志。
初现分化一一西坡遗址

河南省灵宝市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核心地带的中心性聚落,年代为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年,近年发掘出大型房址、墓地、壕沟等,反映出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的复杂化社会重公共建筑和墓葬规模、轻奢侈随葬品现象,这不同于中国东部同时期各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道路。

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房址,面积约240平方米,半地穴略呈四边形。房址结构复杂,包括半地穴、柱洞遗迹和地面上墙体遗迹等。居住面加工考究,分为七层,表面涂朱。北墙中部开有斜艘式门道,圆形火塘正对门道。柱洞遗迹王要有壁柱的柱洞和室内柱的柱坑。外墙与半地穴墙壁平行,皆夯筑。

仰韶文化中期晓段大型墓,为带生土二层台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距地表深60厘米,墓圹长503、宽336、深192厘米。在距现存墓口深130厘米处留出南、北、东三侧的生土二层台,在中部下挖出墓室和脚坑。墓圹内墓室和脚坑以上部分全部以青灰色泥封填,内杂大量芦苇杆和几十种植物叶子。墓室和脚坑均以木板封盖,盖板上覆盖有麻布。墓王仰身直肢,为一成年男性,骨髂保存良好,身边未见任何随葬品,脚坑中放置了9件陶器,包括一对大口缸、一对簋形器、一套釜灶、一壹、一钵和一杯。两件大口缸上腹部均有基本相同的彩绘图案。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2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彩陶盆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2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彩陶盆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彩陶碗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大汶口文化 彩陶钵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红陶碗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陶塑人面像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彩陶瓶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小口尖底陶瓶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直腹小平底陶罐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仰韶文化 陶瓶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彩陶罐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大汶口文化 彩陶盆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大汶口文化 陶器座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大汶口文化 立鸟鸟形陶器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大汶口文化 尊形陶瓮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夏家店下层文化: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由于建国前在内蒙古地区只零星地发现的一些青铜器,使得人们误认为内蒙古地区不可能出土青铜器,而内蒙古地区青铜文化的“北来说”、“西来说”,更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内蒙古地区存在青铜时代文化,从而否定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存在。50年代以后,在中国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遗迹,如:辽宁省左县马厂沟发现的一组有郾侯铭文的青铜器;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辽宁省朝阳十二台营子以及辽宁锦西县乌金塘等地发现的春秋时铜戈式墓葬。60年代以来,又发现和分辨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文化,从而使人们确定了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存在。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北来说”和“西来说”。
  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模制三种,前一种是本地区制陶的传统工艺,后两种可能是由外边借鉴而来。陶器中一筒形鬲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陶质油砂质陶、夹砂陶、泥质陶。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也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拟制陶器普遍施一层褐色或黄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绘陶。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较厚的长骨做成长条形,钻好圆穴的钻,然后在钻内灼炙,这与同地区时代较早的富河文化及时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
  许多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莫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都分布着这种文化遗址、墓葬和遗物。内蒙古地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地区独立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早期青铜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仅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这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不仅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还与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发展的更为迅速。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夏家店下层文化 彩绘陶鬲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夏家底层文化 彩绘陶罐


陶寺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崇山西麓的坡地上。面积约500万平方米。1958年发现。1978~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地区文化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7000平方米。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主要遗存特征明显,从而为中原龙山文化确立了一个新的类型,即陶寺类型(或称陶寺文化)。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陶寺遗址对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骨器、铜器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器表多饰绳纹,也有篮纹和少量的附加堆纹、方格纹、弦纹、镂孔以及素面磨光陶器。平底器和袋足器发达,典型器物有夹砂缸、釜灶、盆形斝、罐形斝、尊形斝、折腹斝、肥足鬲、大口罐、镂孔圈足罐簋、折腹盆、扁壶等。主要器类有比较明确的发展序列。随葬陶器有灶、鼎、斝、罐、壶、瓶、盆、盘、豆、觚、“异型器”(可能即古文献中的“土鼓”)等。除夹砂质的炊器外,各种泥质容器器表多施朱绘或多色彩绘,均为烧成后着彩,以黑色或褐色陶衣为地,或满涂朱红色为地,再用红、白、黄、绿色矿物颜料绘出圆点、条带、几何形纹、涡纹、回纹、龙纹、变体动物纹,构成斑斓绚丽的图案。一些彩绘纹样与商周青铜器、漆器花纹颇多相似。其中,以朱绘或朱、白两色彩绘蟠龙纹陶盘最具特色。大、中型墓出土的朱绘或彩绘(漆)木器,构成陶寺类型文化另一特色。已知有案、俎、盘、豆、斗、勺、觚、杯、“仓形器”、高柄豆等多种器形。一般器表涂以赭红或淡红色,少数精品在红色地上用白、绿、黄、蓝等色绘出由边框、条带、几何形纹、云气纹构成的美丽图案。有些彩皮剥落时呈卷状,其物理形态与漆皮相似。这是迄今在黄河流域出土的最古老的(漆)木器实物,并将案、俎、盘、斗、勺等文物的历史提前1000多年。这些(漆)木器的造型和图案,许多与商、周漆器相当接近。
陶寺遗址及其所代表的陶寺类型文化,在中原地区诸龙山文化遗存中文化面貌最丰富多彩,发展水平最高。多数学者认为,它反映原始氏族社会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陶寺文化 彩绘陶簋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陶寺文化 彩绘陶壶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陶寺文化 彩绘陶壶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龙山文化 陶鬹
 龙山文化遗址首次发掘地为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此后在黄河中下游发现龙山文化遗址1000多处,发掘60多处。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
  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龙山文化 黑陶罍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尊形陶瓮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陶釜灶

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一) - zy7312 - zy7312


考古中华 陶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