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际关系与和谐家庭

 雪峰读书 2013-07-12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咱们党,咱们国家和人民,都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未来有很多构想,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忙忙碌碌的。那么21世纪人类究竟在追寻什么呢?我们看一看,21世纪应该追寻什么?全社会追寻的是什么?作为家庭、个人,我们又该追寻什么呢?很多大爷、大妈到这里来参加这个讲座,我问问你们,你们每天都很早就起来,整天在忙忙碌碌,你想到这一天忙的是什么、为了什么吗?我想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大家说得很对,第一是活着,人忙碌为了就是活着,为了更好的生存。什么叫更好的生存?我快乐我幸福。我快乐我幸福的前提就是我要健康,不健康能快乐吗?不健康能幸福吗?不健康有很好的生活质量吗?

  那么什么叫健康?对于健康,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听听权威的机构怎么描述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全世界最权威的医疗机构提出,第一是身体的健康,第二是心理的健康,第三就是道德的健康,第四是社会和谐,能适应社会,能在这个社会里比较好地跟周围的人、周围的同事相处,这就是健康的标准。我们主要讲的是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大家比较关注,像举世瞩目的弗吉尼亚大学那场枪击案,可以肯定的说那位大学生是有问题的,是一个不健康的人,他可能有不健康的人格、有不健康的道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我们看看下面这样一个情景,我想在我们的家里可能很多都发生过。先生下班回家以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一边翻翻晚报,一边看电视。电视正在转播一场精彩的足球赛,他看得非常兴奋,有时候还情不自禁地高喊几声,不时还有几声咳嗽。这时候在厨房里忙着的太太,听到了咳嗽声,拿起水杯,走到客厅,把水杯递给了先生。先生会怎么说?

  上面的案例简单地来说,就是人际的互动,是一种人际关系。什么叫人际关系?一般理解的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教材来看,人际关系讲的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人一定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有这样的说法,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自己和自己最亲密、最相投的人是一个圈子,第二个圈子就是家人,先生、太太、父母、子女、亲戚,构成了第二个关系。第三个关系,一般的朋友,一般的亲戚。第四个是单位里的同事,街坊的邻居,比较熟悉的又构成一个圈。第五个我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每天要接触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跟社会上接触的人都会跟你构成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联系。

  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不论跟家人、邻居、同事、领导、下级,最好的人际关系是什么?是和谐。人际沟通就是通往和谐的桥梁,没有人际沟通,就很难谈上和谐。桥不就是为了沟通嘛,不就是因为有障碍,我们要想分设法跨越这个障碍嘛,所以说人际沟通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我们从生到死,在几十年漫长的岁月里面,离不开沟通。小的时候,在襁褓里,就有父母的沟通,婴儿的啼哭,父母的微笑,就构成了沟通。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走向社会,到退休还要有沟通。所以沟通是人生的永恒主题,谁也无法避免。

刚才说的,人际和谐来自于良好的沟通。我们怎么样跟别人沟通?沟通为了干什么?跟家里人怎么沟通?首先就是为了向对方说明事情,今天礼拜天,要到这里来听课,我要告诉家里的人。

  其次,要表达自己,就是你作为个人,要向家人,向你的同事,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情感等,就需要沟通。不沟通人家怎么了解你?不沟通你怎么表达你自己?

 

   第三,交换准确的信息,避免误解或者消除误解。我们经常讲对话就是沟通,对话就是避免一些误解。所以交换准确的信息,有时候夫妻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可能有一些误解,这些误解就是沟通不畅、信息不准确造成的。

  第四,建立关系,达成共识,提高效率。我们要跟别人沟通,就是为了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达成某一种共识。比如说周六了,我们邀上三五个亲朋好友一起去郊游,一起去踏青。通过很好的沟通以后,明天几点走,在哪里集合,到什么地方郊游,电话一沟通,说得很清楚,这个事就办得很顺畅。

 

   第五,所有的沟通都是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我们要获取外界的信息,要了解别人怎么想的,要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只有跟他交流。不交流我们怎么知道啊。很多家庭有读高中甚至读大学的孩子,你跟孩子怎么沟通?很多人说,我的小孩小学的时候跟我说得挺多,到了初中以后慢慢就很少跟我说话了,再后来几乎就说不上几句话了。回家以后,他把门一关,就在房间里,做作业或者是上网,或者是做自己的事,跟父母、长辈很少说话。这种情况比较多见,那就是双方这种沟通出现了障碍。沟通是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分享,这是沟通的一个根本。

  第六是满足。人最怕的是什么?给人最大的惩罚是限制他的自由,把他关起来是不是惩罚啊?一个人如果违反了社会的法律道德,首先就会被限制自由。再严厉的惩罚是什么?让他孤独,让他跟外界断绝交往,让他没法跟外界交流。你看看在所有的惩罚里面,最严重的惩罚就是限制他的自由,同时限制他和外界的交流。人与生俱来就需要与别人沟通,这是生存的需求。

  第七是减少冲突。国家与国家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冲突,出现一些对抗,怎么解决沟通、交流呢?六方会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反复谈,最后就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人际关系、人际沟通和家庭和谐。我们怎么理解这个沟通?我这里提出了几点,第一点,沟通有没有对错?沟通没有对错,只是有没有效果。家长跟上学的孩子,有什么问题要找他谈话,谈了以后有没有效果,这是很关键的。也许三五句话就解决了,也许三五分钟解决了,也许半个小时甚至一小时还没有解决问题。第二点,不管你说得多正确,都不一定有意义,关键在于对方怎么想,他怎么了解你的信息。也就是你说什么并不重要,对方听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的话,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听者可能收到说者想要表达的信息,那么这个方法就是正确了。换句话讲,你的意图必须通过一种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让你的家人和你的同事准确无误地了解,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沟通的效果,除了声音,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比文字作用更大。这句话很多人不太理解,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我们接受每一个信息以后,反应是不完全一样的。天气预报报了明天下雨,听预报的人很多,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下雨对我来说是好还是不好,我是希望它下雨还是不希望它不雨,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第八点,讲话的效果,是由说者来通知,由听者来决定。你讲了很多,他最后听了多少,还有最后起到多大的作用,才是重要的。

  第九点,改变说话的方式,才有可能改变听的效果。内容是一样的,说的方式变了,效果也变了。

  第十点,沟通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有和谐的氛围。家里人也是这样,单位也是这样,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来沟通,甚至要讲究周围的环境,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谈这个事情比较合适。比如说,谈恋爱的年轻朋友肯定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山清水秀、花前月下才比较好。

   如何理解有效的沟通?话不投机半句多,气氛非常重要,所以你要想跟家里人沟通,首先一定要营造一个适合沟通的气氛。第二,沟通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父母跟子女的沟通,或者婆媳之间的沟通,要看上一次的沟通方式好不好,如果不好要改变、调换。第三,在儿童时期,经常是大人说小孩听,很少给小孩话语权,不让他发表意见,没有给他一定的空间,没有给他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效果不太好。第四,有时候说话带有很多主观的思想、假设。在没有谈话之前,我就认为他会怎么样,我就会想到他怎么样。有很多主观的偏见,这是不利于沟通的。第五,直接对话。说话在很多场合不能拐弯抹角,特别是跟家里人的沟通,要直截了当。直截了当并不是说完完全全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通过一种适当的方式很直接地表达出来。

  怎么理解“希望别人改变,是不切实际的”这句话?就是要坚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一个人从小到大,养成了很多习惯,我们要改变别人其实是很困难的,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了解他的特点,怎么去找到一个突破点,这很重要。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再说说人际关系。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第二个是社会的人际关系。我们今天侧重讲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和社会的人际关系是有所区别的,但根本的原则或者根本的沟通技巧是相同的。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他能搞得很好吗?有这样的,但是不太多。家庭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需要的是这两层关系的和谐。 我们看看现在的家庭模式,一般来说都有子女,有爸爸妈妈,上面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可能还有一些叔叔、姑姑、舅舅、阿姨。大多数的家庭,就是妻子和丈夫两个人的世界,加上子女变成三个人的世界。还有一少部分可能跟着爷爷奶奶过,三代同堂。还有一少部分可能跟着姥姥姥爷过,也是三代同堂。还有极少一部分人,两边都有老人,组成一个比较大的家庭。以前的家族、家庭,那是很庞大的一个机构。你看巴金写的《家》里面,关系就很复杂了。

  总的来说,三个人的家庭比较多。在这种模式里面,构成了很多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父女、父子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母女关系,婆媳关系,类似各种各样的关系就出来了。在这样的关系里面,我们怎么样很好的、有效的交流,怎么很好的、有效的沟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

  人肯定不是一个孤岛,都要跟周围的人发生联系。圆满的人生,不仅是个人独立,还追究成功的人际关系。我刚才说了,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生活质量。讲人际交往,就要了解人性,这些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是任何人都有的。

一般来讲,人是喜欢赞同他们的人,而不喜欢反对他们的人。喜欢欣赏他的人,而不喜欢反感他的人。喜欢喜欢他的人,而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我不喜欢你,你能喜欢我吗?很难。婆婆不喜欢儿媳,儿媳能喜欢婆婆吗?不太可能。人的本性是利己不利他的。考虑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人性。首先是考虑自己,但是同时又会考虑别人。任何一项事情都是这样的,包括家里的情况也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有些大爷、大妈说,我从来就不考虑自己,我省吃俭用,舍不得买衣服,舍不得买食品,甚至有病都舍不得看,我都是为了这个家。是不是我就不为了自己呢?我就是为了别人呢?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快乐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满足了我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快乐。第二个层次是我有能力让别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别人快乐了,我快乐。其实我们好多大爷大妈都是这样的,礼拜六、礼拜天很早就去买菜,完了回来剁馅包饺子,搞一桌丰盛的菜,为了等待子女回来,美美吃上一顿。劳累一天,你说他是为了自己吗?从一般意义上讲,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家庭。从深层次心理学的层面讲,他还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什么?是一种高层次的快乐,不是自己的心理满足,而是我有能力让别人的心理得到满足,让别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让别人快乐了,所以大妈大爷才很开心,能乐此不疲,这个月这么做,下个月还能这么做,今年这么做,明年还能这么做。

  家里人应该说是最亲密的人。最亲密的人往往又是互相之间最不太正式的人,互相之间说话很随意。第一,要相互尊重。单位里,一般是尊重上级,对同事基本上也是尊重的,大多数人也能做到尊重下级,但是到了家里就不一样了,对自己家里人哪还有那么多讲究啊。其实尊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非常尊重我的爷爷奶奶,非常尊重我的父母,非常尊重我的子女,我自己舍不得吃穿,都是为他花钱,这就是对尊重的理解吗?你怎么理解尊重的?要尊重他的感受,他是怎么感受的?要尊重他的选择,他是怎么选择的?比如说一家人礼拜六、礼拜天到外面吃一顿,要点菜了,菜谁来点?怎么点?其实这里面就能看出一个尊重。有的说我今天要点好的、点贵的吃,有的说今天要点便宜的、点新鲜的、点平时没有吃过的。每个人的需求可能不一样,尊重他不见得就是花钱多,对父母的尊重、子女的尊重就是给他他最需要的、想得到的东西。第二个方面是真诚。在直系血亲里面,很多事情比较好办。但是在非血亲的关系中,比如说婆媳关系,没有血缘的,但是又在一个家庭里面,是不是很真诚地来对待亲人,有时候就很难说了。我们说,语言的沟通,文字的沟通,表情的沟通,头发的沟通,符号的沟通,食物的沟通,心灵的沟通,很多很多的沟通方式,我们在家里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或者你感受最多的是什么?可能最多的还是表情。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剩下的才是语言。文字的沟通在家里是比较少的。年轻一点的父母,给子女写个便条的多不多?不太多吧,其实这也很重要。有些家庭里面有个小黑板,小黑板可能是写给丈夫的,可能是写给太太的,可能写给子女的。有几句话留言,其实就是很好的沟通。西瓜切好了,放在冰箱里,你回来以后拿出来吃,什么什么东西准备好了,放在哪里,这就是一些沟通,但是我们可能运用得不太多。

  食物的沟通比较多,逢年过节买点礼品、送点东西,这个是比较多的。但是我们是怎么做的?我觉得这里面大家要有一个了解,送的东西是不是越贵越好?越能表达我的感情?不一定对吧。他最需要的,你送给他,可能才是最高兴的。换句话讲,你给父母、给子女买礼品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他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东西,这是最好的东西,而不一定是最贵的。

  心灵的沟通是最难的。有的人结婚几十年,好象就没有走进他的心里,好象他从来就不了解我。要达到这样一个沟通,确实是比较难的,语言的沟通也好,文字的沟通也好,表情的沟通也好,还有符号的沟通,都是为了达到心灵的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我们说讲话,真正字面的内容只占了信息来源的7%,38%是靠声音、声调这种语言、语速来表达的,更多的是身体的语言。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我们听节目和看节目是不一样的,家里人也是这样的,打电话和面对面说话是不一样的。善意的表达躯体的语言,我们用的多不多啊?我们在家里微笑多吗?我们出去了,笑脸对人,一到家里就把脸拉下来了,说我都笑了一天了,回家还能笑吗?其实人家说,最好的礼物是微笑,微笑又不用花钱。而且什么人微笑都是漂亮的,都是美丽的。唯独到家里以后,我们就把这个微笑,把这样一个很好的礼品,给浪费掉了。小孩拿着作业本回来了,成绩考了96分,父母的反应是什么?如果你的小孩读小学、初中,成绩单拿回来了,你是怎么反应的?我们很多的家长就是说哎哟,96分挺高的,你怎么还丢了4分呢?假如说他只考80分,那可能前面的话就没有了,说我花了这么多钱请了家教,你才考了80分,20分怎么丢的?

  对家里面的沟通来讲,第一要夸行为,这样就不感觉是虚情假意,就感觉是真诚的。比如,这个菜你炒得非常好,我今天正好想吃这个菜。如果您尽说一些比较表象的东西,比较概括性的东西,那说出来的话,是不太一样的。你要夸一个人,夸你的先生,你的太太,夸你的婆婆,就说哪个事情让你感动了,哪个事情让你感谢他,说得具体一点。当面夸自己的媳妇,背后还夸自己的媳妇,她总会听到的。你要说一个人好,当着面可以不说他好,背着说他好,他一定会知道的,不信你去看看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反过来也是这样的。

  我们需要赞美家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赞美,人的天性就是喜欢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他喜欢我,所以我会喜欢他。他越喜欢我,我越喜欢他,就是爱生爱,恨生恨。要注意赞美的技巧、夸奖的技巧,家里的一些事情,要找机会请教或者征询意见,特别是作为晚辈的向父辈请求,虽然有些事情你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那再听听他的意见,感受是不一样的。父辈退休在家里了,有很多生活的阅历,或者在某个方面有专业的知识,你作为子女的,听听他的意见,这会比经常给他买吃的喝的感觉还要好。在家庭内部来讲,这就是表扬,就是夸奖。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批评?批评一般是上对下比较多,父母对子女比较多。年轻的父母怎么批评子女呢?大家可以想想,你是怎么批评你的小孩的?那种批评是不是很有效?我们前面说了,任何的沟通不在乎你说的什么,而在乎对方理解了什么,接受了什么。批评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特别有技巧的。批评最好的方式就是三明治的形式,首先给对方一定的表扬和肯定,其中提出一些意见,指出一些不足,最后给出一些鼓励,这是比较经典的、有效的批评方式。无论是在单位、在家里还是在邻里,都是这样的。邻居家里最近晚上老唱OK,声音很大,影响我的休息,想跟他提提意见。如果说你们家别再那么晚唱歌了,声音别那么大了,他听了一定不舒服,不太愿意接受。假如说换一种方式,说你们家的歌声唱得挺好的,谁唱的?你能再早点唱的话,我们也可以欣赏欣赏。你再提建议,以后有机会我们定期到外面唱唱好不好?这个问题说完,你再说我们家小孩一般晚上10点左右就睡觉了,睡眠比较轻,有一点声音就容易打扰他的休息,第二天学习效果也差一点。这样的方式他一般就会比较好地接受,如果你上来就说,10点以后不要唱歌了,声音不要那么大了,我觉得这个效果要差一点。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批评一定要对事不对人。特别是婆媳之间,非血亲之间的这种批评,不要说婆婆怎么怎么不好,儿媳怎么怎么不好,而是说她哪一件事情不符合你的希望,这样会比较好一些。对于小孩的批评,我们经常犯的误区就是,一次犯错,把前面的事情再讲一遍,这样孩子听了就会很不舒服。我们自己有错误也是这样的,别人来批评自己能好接受,如果把以前的事情反复翻出来,我们心里不说什么,至少是不愉快的。

 我们说的家庭和谐,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在提要求时,一定要先顾及对方的感受,要就事论事,不要算旧账。不要说“一贯”、“总是”、“从来”等,比如说,你从来就不收拾家里,你总是把衣服乱放,这种词用得太多,效果就不好。先生到外面喝酒去了,到11、12点才回来,事先没有跟你打招呼,你也不知道,六点钟就把饭菜做好了,做好以后就一直等,7、8点还没有回来,就自己吃了,吃了就睡了。后来他回来了,你就说,你看你又招呼都没跟我打一声就出去喝酒了,这是一种指责的方式。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说,你又喝酒了,没有喝多吧?你看你这么晚才回来,我也不知道你去哪里了,我非常着急,非常担心。我也不知道你跟谁去喝酒了,这几个小时我心里非常难受,一直等你回来。这样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产生一种内疚,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在家里要这样,要少用“为什么”、“干嘛要”这样的语言,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这些语言用上了。

  要有一个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你是多么喜欢你自己。只有喜欢自己的人,才可以喜欢家人,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人,很难谈得上爱家人。你是多么愿意亲近你家里人,你愿意跟家里人在一起吗?有空闲的时候你愿意和家里人一起度过吗?有时候不是这样的。有些来咨询的人,老大爷、老大妈工作几十年好不容易退休了,子女也成家了,两老口子住在一起,老头就把家当旅馆一样,吃饭就回来了,吃完饭跟别人去下棋、打牌去了,跟别人交流去了,跟自己的老伴很少沟通。所以,你要经常问一问自己,你是否愿意亲近自己家里的人,你是否愿意为家里承担一定的责任,包括家务劳动,你是否愿意宽恕家里人。有时候对别人容易宽恕,对家人容易抱怨。

    有一本书叫《态度决定一切》,对家人的这种态度,就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关系。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在唐朝的时候,一位大师是寺庙的禅师,他喜欢兰花,就养了好多兰花,养得非常非常好。因为他要到外地去讲经、讲学,要出去一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兰花交给他的弟子,让他们好好照养。大师走了以后,这些弟子也确实在好好照养这些兰花,但是有一天下大雨,下了一整晚上,第二天早上一起来,那些花盆都从架上摔下来了,都摔碎了,这些弟子就吓坏了。大师回来以后,弟子就把这个情况跟大师讲了,大师很平静地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这些兰花的”,没有半点的指责,没有半点埋怨。

   那我们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经常把这个目的给忘了。现在我们讲快乐生活法则,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快乐是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你内心的一种体验,快乐不是事情给你带来的结果,而是在这个事情之前,就有这种快乐的理念,你才会感觉到快乐。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想想,生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假如有这么一个情况,先生或者太太,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件比较好的衬衫,这种衬衣也是自己很久就想买的,穿了不到一个月就要洗了,他的太太或者他的先生,应该说是很勤快的,就把这件衣服放在洗衣机洗了,结果发现这衣服里有一支水笔没有拿出来,就把这个衣服给染脏了,没有办法穿了。先生或者太太回来,了解这件事情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样事情如果发生在在座的各位身上,你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们会怎么处理呢?这样的一个家庭情景在生活总是碰到的,是不太罕见的。我们可能把这个目的给忘了,买这件衬衣是我的一种自我满足,是我的一种需求,我是希望这件衬衣给我带来快乐,带来一种心理的满足。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跟种兰花的道理差不多,兰花固然是值钱的、珍贵的,但是当它成为一种定局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不是埋怨了,我们需要的是接受这个事实。

  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结婚的。有的人说婚姻几十年了,就吵了几十年,打了几十年,这是为什么呀?你当初结婚就是为了生气吗?你跟现在的配偶生气了,那么是不是换一个配偶就能好呢?不好说吧。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要孩子的,有了小孩以后,家里矛盾就多了,家庭的关系就变得复杂了,丈夫对妻子就有一些不满了,妻子对丈夫也会有更多的不满了。两人世界的时候恩爱,有了第三者,就会出现很多的困惑和矛盾。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在一起过日子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不高兴的时候、那么生气的时候?我们就是忘了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快乐,我就要用一种快乐的心态去做任何一件事情,这样的话,才会快乐,否则的话,就不一样了。

  所以,有人说,当你能够微笑的时候,你一定要微笑。发脾气,说点过头话,都比较容易。但是要做到为了正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就不容易了,这是一门艺术了,需要修炼。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不愉快,是来自于我们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外界。

  什么叫压力?压力就是一种认知,是一种感受,就是外界的事物超出了自己应对的能力范围的那些事情,就构成了压力。明天要考试了,我成绩很好,根本就不太会有压力。如果明天要考试了,我成绩很一般,学得不扎实,那么压力就来了。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大多数的压力是来自于自己的内部,而不是外部。这就是说,不管对方做什么来伤害我们,往往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反应伤害了自己。夫妻之间,子女之间,一定是你的反应使你自己生气,使你自己不高兴。还有一种情况,老是认为别人对不起自己,老是认为别人都是错的,不是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只是一种单向的思维。

  第三种情况,可以选择行动,但不一定能选择后果。行动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结果不一定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自然法则、因果法则所主宰的。其实这几句话,在家庭内部,同样也是适用的。沟通不能欺骗,但说话一定要妥当。人不能欺骗别人,但也不能常常讲真心话,这句话怎么去理解?家庭内部,有时候你的真实想法,不一定能讲出来。真心话怎么说呢?就是真实的想法,一定是要对方能够接受的。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你说了还有什么用呢?你的真心话又表明了什么呢?别人做得对,你一定要说;做得不对你可以不说。比如说大爷大妈对子女、对晚辈,我觉得这句话尤为重要,子女做得对一定要夸奖他,子女做得不对、不妥当的地方,你可以不说。非原则的问题可以不说,你看在眼里就行了。如果事事都要指正,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指正多了,这种关系就比较难处了。

  一样的话如果换一种语气讲,感受就不一样了。比如说 “今天我不能把这个交给你”,如果改成“我明天可以把这个东西给你”,效果要好一些。小孩要买手机,告诉他明天可以帮你买个手机,或者说我现在不能买手机,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明天九点之前我到不了”,如果换一种方式,“明天九点以后我一定到”,就把否定的东西变成肯定的语言来表达。家里有些家务事,太太交给先生做,先生说我明天一定把这个事办了,或者先生说今天这个事我办不了,没有时间办,太太听了感觉是不一样的。小孩想看电视,想看球赛了,你告诉他现在不能看,或者你跟他说,把作业做完了你就可以看了,这是不一样的。在子女沟通里面也是这样的,你把一个事情要做好,或者你把对他的一种期待说出来,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你希望他怎么样怎么样,或者你要求他怎么样,效果是不一样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你细细去体味就知道了。

  我们再看看这几种回答的模式。第一种,第一位先生把水杯接过去了,喝了一大口水,用眼睛的余光瞄了一眼,又把水杯放到太太的手上,两眼一直盯着电视不离开,妻子就回到厨房继续做饭去了。这是一种选择方式吧?这种方式错了吗?

  我们再看看第二位丈夫怎么做的?丈夫回头接过妻子手上的水杯,先说声谢谢,喝了半杯,然后就说喉咙都干了,这一喝就舒服了,真好,谢谢你,你还在做饭,还帮我倒水,太好了。妻子拿着空杯子,高高兴兴回到厨房又继续做饭了,丈夫还在看球赛。这种方式也没有错吧?这种情形可能也有吧?

  第三种情形,先生转身过来接过妻子手中的水杯,也是喝了半杯,拉着妻子手说,谢谢你,厨房里忙着还知道我在咳嗽,还帮我倒水,真是太神奇了,真个好老婆。同时一手揽过老婆的肩膀,让她坐在旁边,说我不相信这世界上哪个老公比我还幸福,你要不要也喝一口水,这个比赛太精彩了,你还是先去做饭吧。表示一个亲昵的动作,然后再走。这种选择,假如说发生在在座的先生的身上,或者是女士的身上,这种情形多不多啊?这样做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吗?我们来分析一下。作为太太,她采用的是同样的方式来关爱丈夫,丈夫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接受妻子的这种关爱。第一种情况,让妻子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关爱,让太太感觉自己的行为没有价值。换句话讲,如果是现在比较文明的家庭,保姆送了一杯水,你可能还要说谢谢,而自己的太太送了一杯水,丈夫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表示。第二种情况,当太太的会感觉到自己的关爱有价值,这是很珍贵的。第三种,太太会觉得我在关心别人的时候,我的先生也在关爱我,也在疼爱我。这种行为得以肯定,使夫妻之间的感情得以升华。

  我们再来看看夫妻之间的对话经常有的四类语言。第一类是日常的对话,就事论事,实际具体,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这天气又下雨了”。第二种是表达一种愿望,希望别人为自己而改变态度,“不说了”,“我累了”,“该睡觉了”,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表达的是自己的愿望。第三种是理性的对话,用询问的口气征求对方的意见,“你认为”、“你想”等。咱们家里要买一套家具,互相之间可能要征求一下意见,首先我直接说出来,我觉得想买什么品牌的好,什么样的好。大概花多钱,你认为买什么什么样的好,先给一个征询的口气。第四种是直接陈述自己的感受,而不发问。这种夫妻的对话方式是比较多的。“你看你越来越不关心我了,你怎么知道我不关心你啊”,“我不关心你,你还在关心我吗?”互相之间可能互就会争执起来。

  这四类语言是不太一样的,我们提倡或者主张多用第三类语言,就是询问的口气来征求对方的意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说这样的一个场景,在家庭生活中是常见的。先生说,今晚吃什么?太太就说,我想去门口那家新开的饭店吃水煮鱼,你不是也说过想去尝尝它的味道吗?这样的一个表达就包含了,第一我说出我的愿望,第二我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既是自我的满足,也是给对方的满足,同时让对方感受到,你上次说的这句话我记住了,用心记住了,这感受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这样一个情景,夫妻之间也会有的。你知道我的那件蓝衬衣放在什么地方?妻子就说了,你呀衣服总是乱扔,什么都不知道。另外一种方式,我知道你很忙,但你是否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你再告诉他,他的衣服在哪里,效果可是不太一样的,感受也是不太一样的。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真理。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多视点、多角度去观察、分析,你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一个印象、结果和感受。

  有一种现代流派的街画(放大街上的一种画),这个画我们看了以后得到的是什么印象呢?这里挖了一个坑,这里设了一个障碍物,简单地可以这么去理解。但是事实上不是,这里没有挖坑,也没有堆障碍物,而所有的行人都很自觉地绕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这里有一个障碍物,这里有一个坑,客观上不是。在我们的家里,在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情形,是我们自己认为有一些东西妨碍了我们,实际上没有。

  和谐健康家庭,有人把它分类了,说一等的家庭是桃花源,夫妻恩爱到百年。二等家庭是杏花村,夫妻相敬如宾,儿女孝顺。三等家庭是平安里,平常人家少生气,比较和睦。四等的家庭是多瑙河,心里苦没处说,日子凑合着过。五等的家庭是狗不理,是闷声不语,这是一种亚婚姻状态。你说它是婚姻吧,但是没有婚姻的幸福,没有婚姻的美满,你说它不是婚姻吧,但还是法律上的夫妻,是名义上的家庭。六等家庭就是弹药库了,唇枪舌战加动武,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这是一种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希望大多数的家庭应该在一等或者二等,三等最好少一点,四、五、六等最好是没有。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说,家是有生命的,需要去经营。有人说男人经营事业,女人经营家庭。家庭经营得怎么样,经营得好不好,就看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怎么做,主要是家长。

  我送给大家两个法则。你希望你的家庭是一等的家庭还是六等的家庭?你希望家人怎么样对待你,你就去怎么样对待你的家人。你希望太太很体贴你,你就去体贴太太。你希望婆婆很关爱你,你就要去更多地关爱婆婆。爱生爱,恨生恨,家庭内部也是一样的。家人需要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去满足他们。在家庭里是不讲公平和道理的,有一些很优秀的家庭,比如说一方有病了,一方照顾另一方10年、20年,甚至是一辈子。需要的就是这个法则,没有这个法则是做不到的。我们要经营好一个家庭,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要享受一种快乐的生活,一种幸福的人生,我们就需要用感恩的心来对待你的长辈,你的父母,公公婆婆;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你的同辈,你的兄弟姐妹,主要是你的配偶,你的太太,你的先生;我们要用关爱的心来对待你的晚辈,主要是你们的子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家庭就一定会和谐了。要用全部的爱去经营一个家庭,家庭是有生命力的,家庭是需要经营的,家庭是需要维护的。

 

   家庭绝对不仅仅是一套房子,有个床铺,有一张结婚证,就构成了家庭。但是对家的理解,确确实实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家庭绝对是需要我们好好去琢磨的,因为人生的幸福60%到70%来自于你的家庭,20%、30%是家庭以外来的。

 

 21世纪人类在追寻什么?就世界而言,我们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是安定的。就社会而言,我们希望社会是和谐的,所以我们现在极力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希望家庭是和睦的,家庭内部成员和睦相处,我们希望每个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无论有什么样的经济地位,我们都希望和和美美地过一辈子。从大到小是和平、和谐、和睦、和美。世界和平了,社会和谐了,家庭和睦了,个人和美了,这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展,无论我们创造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需要的落脚点在这里。

还有句话我想说一说,有的人整天欣赏天边的玫瑰,不会欣赏身边的月季。我们对快乐的理解不太一样,但是几乎所有的人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别人比我幸福,别人比我快乐。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就是在你谈恋爱的时候。自打结婚以后,你就感觉有人比我幸福,有人比我快乐。所以我们经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老伴是别人的好,先生是别人的好。你去欣赏天边的玫瑰,不会去欣赏身边的月季。

  维系一个人际关系要很长时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很长时间,破坏这种关系需要的时间却很短,破坏容易建设难。在年轻人里,特别是中小学生里面,这种情况比较多。对待没有多大利益的关系,他表示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对待那些善待他的人表示轻视和不领情的态度,这种情况在中学生里面比较常见。父母管他,他很不领情,就是爱别人,不爱家人,可以去追捧一个明星。

  其实东方人的家庭观念是很传统的,我们需要的是学会如何表达对家人的关爱,这种表达是很重要的,需要用一种仪式来传达。家庭是讲爱的地方,是讲奉献的地方,是不讲平等的地方,是不讲理的地方。所以清官才断不了家务事,家庭如果讲理了,清官就能断家务事了。家庭也不是讲公平的地方,家庭里面也不能讲谁对谁错,家庭里面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

  最后一句话,我送给大家,你要想快乐,就永远不要和身边的人争吵。记住这句话,你就容易快乐。从北京坐火车到天津去,坐在你身边的人,你可能非常不喜欢,非常讨厌他,但是你千万不要和他争吵,一争吵,你肯定快乐不起来。哪怕是坐公共汽车,你想想,他踩了你一下脚,弄脏了你衣服,从平安里到天安门这段路,吵两句你快乐吗?所以永远不要和身边的人争吵。当然跟你生活在一个房子里的人,就更不能争吵了。

  对家的理解有很多,男人经营天下,女人经营家庭,家和才能万事兴。家经营不好,天下经营也很困难,60%到70%的幸福快乐来自于家庭,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现代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如果社会都不要家庭了,就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家庭以谁为中心?一定是以夫妻为中心的。如果两口子就是为小孩活着,把中心位置摆错了,会出现一些问题。夫妻一定是以配偶为中心的,而不能以自己为中心,一定要以对方为中心,这样就好办了。配偶之间以什么呢?不是以金钱为中心,不以职位权利为中心,一定是以情感为中心。夫妻之间的感情怎么样,这是最主要的。你生活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不是多少金钱可以决定的,不是住多大房子、开多大车能决定的,而是由情感生活怎么样决定的。

 

有和谐的婚姻,就会有和谐的家庭,有和谐的家庭,就有和谐的人际,人际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