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中的西府(四)

 songsgt 2013-07-13
俗语中的西府(四)
2013.7.5宝鸡日报
       掐指头算着,再有八天就入伏了,城里人怕热盼着凉快些,庄稼人却不怕,因为西府话说“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庄稼人就盼好收成;小外甥到了舅家,舅家人笑着说“娘( niá)娘( nià),磨镰水来咧”;谁把缺德、没品德的事做下了,村里人会笑骂“老碗上席——没品”……
    前三期的《俗语中的西府》,我们讲述了不少俗语的故事,本期我们将俗语分门别类,听着乡音乡韵,说说它们独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农谚 传授经验催人勤
    说俗语接地气,首先就体现在依赖黄土地的农耕上。西府敬重庄稼人,流传最广的一句就是“七十二行,庄稼为王”。
    宝鸡民俗专家、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李福蔚说:“农谚是老辈人总结的农耕经验,在没有广播电视、没有‘农业下乡’的时代,这就是庄稼人世代口口相传,最为宝贵的东西。”按照农谚来耕种,从正月到腊月,没有一个月是落下的。“正月怕暖,二月怕冷,三月怕霜,四月怕雨。”到了农历五月的麦收季节,俗话又说:“有钱难买五月旱。”
今年的阳历七月十三日,农历六月初六是入伏的日子,伏天的光照、热量和充足雨水,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好的条件,所以,伏天的农谚也最多。“头伏萝卜末伏芥,三伏头上种荞麦加油菜”“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绿豆”“伏里耕地遍地油,伏尽耕地白费牛”“七月半,点早蒜”……这些夏播农谚,催忙了庄稼人,也催生了今秋和来年的好收成。“农谚的作用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催人勤”。李福蔚说,这正是“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
    年轻人犯懒,老辈人会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还会说着“人有蜜蜂勤,一辈不受穷”,催着人下地劳动,也催着人上进。
称呼 戏称笑骂皆亲切
    西府俗语中的称呼最为生动、诙谐,这些称呼外地人听不懂,但是他乡遇故知时,一声声有趣的称呼,翻动着心底的“宝鸡情结”。
    舅家人习惯把小外甥称为“磨镰水”,这其中有嬉笑,也有一丝疼爱。相传,两亲家的耕地连在一起。刚懂事的孙子给田间割麦的爷爷送饭,不巧碰上了外爷。外爷就问送的啥,偏心的小外孙怕外爷吃了饭,就撒谎说:“是磨镰水。”结果吃饭时,两亲家互相推让着,外爷不禁望着天真的外孙笑了笑,问道:“磨镰水呢?”此后,小外孙到舅家,外爷以及其他舅家人便叫他“磨镰水”以取笑。天长日久,“磨镰水”的称呼就传开来。
西府人把脑子不灵光、不机灵的人称为“瓜”,有“瓜娃”“瓜女”“瓜婆娘”等等。岐山县原安乐镇一所乡村中学的退休校长徐长胜讲述“瓜婆娘”的故事最有趣:瓜婆娘做的饭很难吃,一次女婿终于忍不住了,说“你到底能不能给人做顿人饭?!”瓜婆娘若有所悟。女婿从地里干活回来时,看看饭还没做好,就问“咋做这么慢哩?”瓜婆娘显摆地说“在做人饭哩,慢得很。”女婿往锅里一看,原来瓜婆娘为他煮了一锅捏好的小面人。这就是所谓的“瓜婆娘做人饭”。“磨镰水”“瓜婆娘”这样的称呼仅限于亲近、熟悉的人使用,虽然有笑骂、讽刺的意味,但也不失亲切的感觉。另外还有“该我儿”“碎怂”等称呼,这些虽也有笑骂的成分,但骂得解恨,与“磨镰水”“瓜婆娘”又不同,其中奥妙,西府人自会拿捏。
歇后语 喻事喻人宝鸡味
    歇后语是俗语中最为形象、风趣的,西府的歇后语因为西府人爽快的性格,更透着生动鲜活的味道。“娘( niá)娘( nià),你今还捯饬了一下。”“就是,咋么样吗?”“咦,屎爬牛过河——漂起来了。”
这样的对话出现在两个熟识的人之间。虽然“屎爬牛过河——漂起来了”是形容对方“漂亮”了、“与其他时候不一样”了,但是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万莫使用。“屎爬牛”是何物?就是普通话所说的“屎壳郎”。这种让人不喜欢的昆虫过河,虽然是“漂起来了”,引申为“漂亮”了,但是谁愿意和屎壳郎相提并论呢?所以,这句话只能用在熟悉的人之间,玩笑的意味更浓些,地道的宝鸡人自会明白。“村头的老张,做啥事不讲究,没道理。”“你别着( chuó )气咧,该( gà i)人就是老碗上席——没品。”“品”在宝鸡方言中原指一种餐具。村里人待客时,最后一道汤菜要用“品”盛上,摆在桌子中间,这是西府待客的一种礼节。“品”多见的是白色、细瓷的,这与黑褐色、粗瓷的老碗不能比。
    不用“品”盛汤菜,换了老碗,在西府人眼里就没了“品”,引申为没了品德、没了素质。
    “你家女子年龄不小了,找下女婿了没?”
“哎——没有么,有啥办法,法门寺女子当院坐——看塔(她)吧。”
    扶风县法门寺的佛塔,因曾供奉舍利而闻名,也是寺院的标志性建筑。善于描述、联想的百姓,看到有朝拜的女子仰望高塔,就编出了“法门寺女子当院坐——看塔(她)”的歇后语。多指无奈之下,由女子(有时也指男子)自己看着办、自己做主的事情。
    此外,还有“水莲寨打窨子——顶(井)够了”,“不吃凉粉——把板凳腾出来”,“披着被子上天——张得没领了”等等。细品西府人的这些歇后语,可以发现,这些都来源于他们最亲近的日常生活,具有十足的宝鸡气息。有经验之谈的,有讽刺嬉笑的,也有劝诫警示的,或许向东出了扶风县,向西出了凤阁岭,就没有人能明白其中的韵味,唯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才能领略其中的意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