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 丹

 靓剑凛波书斋 2013-07-14

凤丹

百科名片

凤丹  
凤丹
凤丹,又名铜陵牡丹、铜陵凤丹,属江南品种群,其根皮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免疫等药用,具有根粗、肉厚、粉足、木心细、亮星多、久贮不变质等特色,素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四大名药,亦是中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凤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文名:凤丹
别称:铜陵牡丹、铜陵凤丹
产地:安徽省铜陵市
质量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认证时间:2006年4月

编辑本段栽培历史

凤丹图⑵

  凤丹图⑵[1]

铜陵的牡丹栽培距今己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铜陵县志·古迹》篇记载:“仙牡丹,长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高尺余,花二三枝,素艳绝丽。”相传为葛洪所种。据考证,仙牡丹相似今铜陵大面积栽培的药用品种“凤丹白”。《铜陵县志》卷十四中有石洞村(今铜陵县董店乡)盛嘉佑等人写的《牡丹宅怀古》诗三首。其中有:“筹边持节善怀柔,西夏还辕锡予优。一种名花分御园,九重春色满赢州。”此时应为北宋时期。如今铜陵所保留栽培的“御园红”,重瓣浅红色品种,据盛姓花农讲,就是当年皇帝赐给他们祖先的。铜陵牡丹主要以生产药材为主,品种单一,集中种植于凤凰山一带,其数量可为全国第一。有关白牡丹的栽培,《巢县志》和,《无为县志》均有记载。至今在巢湖市还有宋时留传下来的山崖牡丹,由于花色雪白如玉,被称为“银屏牡丹”,宋代时欧阳修在滁州任官时就对此株牡丹留下了诗句。这株牡丹特奇,千百年来,经当地百姓观察,每年“谷雨,,定开无疑,但绽开朵数却有讲究。11-13朵则预示当年大涝,6-7朵则预示当年风调雨顺,5朵以下则预示干旱。此外,安徽还有宁国、歙县等地,历史上也曾盛产牡丹。《宁国县志》载:“宁国、蟠龙素产牡丹,以黄、白为贵,土人运往广东,价重洛阳,洪杨乱后,所产甚稀,近陈氏商艺尚保存遗种云。”总之,安徽牡丹主要是以生产药材为主,其观赏品种数量相对较少。[2]

植物形态

  • 凤丹全株
    凤丹全株
  • 凤丹枝叶
    凤丹枝叶
  • 凤丹花果
    凤丹花果

编辑本段产地环境

凤凰山里的凤丹花

凤凰山里的凤丹花(5张)
凤凰山地区位于长江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土质为金沙土质(该土质在分类学上命名为红壤性麻砂土),适宜丹皮种植,且该地区又无工业和化肥农药污染,植保保护较好,所以种出的丹皮质量好,经济价值高。[2]

编辑本段产量情况

铜陵凤丹种植历史悠久,据史考,在崇祯年间(1628-1644年)凤凰山地区的牡丹皮生产发展到相当规模,到清代,凤凰山的三条冲东山、西山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牡丹皮生产地区,凤丹也成为名贵出口特产,据清代撰修的《铜陵县志》把生产牡丹皮列为本县主要物产之一,“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服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的记载,同治年间(1862~1872年)铜陵牡丹皮一度紧销,凤丹皮市价昂贵近达“万斤稻谷易其担”,清末民初年间,是铜陵历史上丹皮生产的鼎盛时期,1924~1926年间,产量曾达700吨,以后由于时局动荡,丹皮运销困难,丹皮产量逐年下降,1949年铜陵凤丹仅产21吨,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丹皮生产,从1953年开始,牡丹皮生产列为国家统一购销物资,价格稳定,国内外需求量大,1985年种植面积256.2公顷,产量达113.9吨,1992年产丹皮591吨,1995年丹皮937吨,2000年产丹皮1140吨,解放后至八十年代丹皮是由国家药材公司统一收购、经销;进入九十年代则有不少个体药材经销商参与经销。1992年国家农业部授予新桥镇凤凰山地区中国南方牡丹商品基地,使我市丹皮种植及生产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有一万亩生态牡丹园,年产牡丹皮1000吨,其中凤丹700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丹皮受主要出口地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大跌。[2]

编辑本段成品丹皮

丹皮

  丹皮[3]

铜陵人栽培凤丹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获取牡丹的根皮,也就是举世闻名的珍贵中药材——丹皮。
丹皮,具有舒筋活血、清淤、清热、凉学等功能。铜陵凤丹皮的质量最好,根条粗直、皮厚、粉性足,香气浓、断面呈白色。铜陵凤丹早已驰名中外,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凤丹要经过四至五年的生长期才能收获,收获一般均在每年的秋末初冬时进行,因为在这个时候,凤丹的地面上部分已经枯萎、养份都已集中在根部,药农们将凤丹小心地挖出来,先掐去根须,除去泥土,晒干,然后再用手从较细的侧根开始,在粗端扭拧,使根皮破裂,顺势抽出除去泥土,晒干,然后再用手从较细的侧根开始,在粗端扭拧,使根皮破裂,顺势抽出木芯。抽出木芯的丹皮经过刮皮、分检、包装等道工序后,就成为成品丹皮了。[4]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凤丹所含的化学成份有芍药甙、丹皮酚、丹皮甙、丹皮多糖、苯甲酸、甾醇、挥发油等多种物;其中丹皮酚含量的高低是检验丹皮品质优劣的主要指标,主要加工产品为丹皮酚,用来做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还可作为牙膏、香皂、花露水等日化产品添加剂,如食品防腐、卫生保健等方面大有市场潜力。[2]

编辑本段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简介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凤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4月16日起对凤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凤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凤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复函》(秘函[2006]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安徽省铜陵县顺安镇、钟鸣镇和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等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相思(牡丹皮系列――凤丹白)。
(二)立地条件。
保护范围内海拔50m至300m之间的低山丘陵,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坡度在15°至20°的向阳缓坡地,砂质壤土(金砂土),土壤偏微酸性,pH值5.5至8.5。
(三)栽培技术。
⒈选种育苗:选择荒山新荒地,3年至5年无病虫害的牡丹果实饱满成熟的籽作种,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种后,摊放于室内阴凉风干后熟备种,播种育苗时间在立秋后白露前。
⒉整地:在10月份翻地耙细整平、作畦、畦成龟背形,一字坡,一方流水,四方沥水。
⒊栽苗: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2年生幼苗,在10月至11月份移栽;密度按行、株间距35×40cm,每667m2(亩)栽苗4500棵至5000棵。每棵2株合9000棵至10000株苗。
⒋田间管理:牡丹生长期应经常松木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和杂苗滋生,幼苗期应采用人工拨草,禁用化学除草剂和农药。每年开春、牡丹花开后和入冬前必须各施一次有机肥。
(四)采挖及加工。
移栽生长3年后方可采挖,采挖时间为7月底至10月底。
将鲜根置室内晾2天至3天,待水挥发部分变软后,先去须根,再从支干根至主干根逐一抽去中间木芯后晒干。
(五)质量特色。
⒈感观品质:圆直粗壮,质嫩孔细,两端较平齐,质硬而脆、缝口紧闭,断面细薄,油润光泽,气味香浓,肉厚粉足,皮色褐红或紫褐色,表附银星,断面粉白色,味微苦涩。
⒉理化指标:
丹皮酚≥1.4%,铁150 mg/kg 至900mg/kg,锌3.5 mg/kg 至16.5mg/kg,钙0.3 mg/kg 至1.0mg/kg,铜1.5 mg/kg 至7.1mg/kg。

专用标志使用

凤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地质检部门开始对凤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5]
参考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