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珍品

 雪峰读书 2013-07-14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珍品

 

收藏界有句行话,叫“捡漏”,意思是花不多的钱买到物超所值的藏品。关注到我收藏履历的朋友发现,我特能“捡漏”,于是羡慕:“你运气是不是特别好呀?”

  大多时候“捡漏”的确是得靠运气。但出来运气我还有自己的秘诀——我的很多藏品都是在社会热潮他们之前“捡”回来的,也就是说较大多数人之先,我已经看到了他们的升值空间。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好的收藏家,多把藏品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宠爱。实际上,我们又何尝不是把自家的孩子看做独一无二的藏品,去欣赏这些“藏品”,发掘他们的“升值空间”?

 

根据我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我儿子成长的经验,我认为青春期是家长们发掘各家“藏品”升值空间的一个关键期。

好的藏品首先得有个性,没有个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赝品,起码也是庸品。

 

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庸品的,可家长们很多时候却对自家的“藏品”缺乏信心。孩子自觉已长大,有了审视社会的自我标准,而家长认为孩子远没有成熟,根本不放心他们独立作为。认识上有差异,产生分歧就不奇怪了。

 

我很想跟这些家长提个醒,藏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看得顺眼不顺眼,而在于它自身的存世量与工艺特质。要想让你家的“藏品”日后升值,就得发掘出他自身的特点与风格。

 

每种事物都有它的价值,就像我们无法比较木器、玉器、瓷器哪种更珍贵一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按照自身条件打造人生,那就应该由他去;家长强行扭转,按照自己的思路,甚至按照社会上的高薪标准去设计他,出来的顶多是批量生产的优质商品,虽然也会有升值空间,但绝对不会是“稀世藏品”。

 

那么,如何发掘自家“藏品”身上的特质呢?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家长而言,要做到的其实就是“什么也不做”。当然,“什么也不做”并不是真的就没家长的事了。你是藏品的主人,你有义务给自家藏品多“抛光”,给孩子多打气、多激励,多往他们脸上“贴金”。中国父母对子女的进步,常常是“默认”,很少有西方式的拥抱相庆和击掌鼓劲,因为担心孩子经不起表扬,会翘尾巴。而每当子女考砸了,做错事了,他们大抵又会谈到自己如何掏心掏肺地付出,人家的孩子如何省心争气云云。

 

其实,家长应该转过头,静下心,仔细端详自己的孩子,弄清他真正的材质,有哪些闪光点可引导为独到之处,有哪些缺陷可因势利导令其“瑕不掩瑜”,而不该总对自己的孩子“恨瓦不成玉”,羡慕别家孩子是“上等材质”。

这就如同惦念别家的好古董一样可笑。

 

没有人不喜欢听赞美,包括你的孩子。有时一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听到师长赞美表现得不屑一顾,并不说明孩子不喜欢,多半是他们认为这些赞美假惺惺,并非发自内心。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学校非常调皮,成绩也糟糕,父母、老师软硬兼施,但他不吃这一套。可是,当一位实习老师夸他字写得挺好时,他却非常开心,还说:“我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没有人发现!”

 

孩子的心其实都跟明镜似的,他们一直在观察大人的态度,只不过他们跟藏品一样,不会主动说出来,得靠你自己去揣摩、把玩。如果你能说中孩子想表达、想表现的,就找到了你家“藏品”提色增值的好方法。(马未都作品)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