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吉思汗后裔今何在:重庆大山深处发现1500余后人

 松边醉客 2013-07-15

成吉思汗后裔今何在:重庆大山深处发现1500余后人

2013年07月15日 08:28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向军

核心提示:“按辈分算,我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子孙。”昨日,说起自己的家族史,76岁的张友安一脸自豪。他说,和他一样出生于彭水县鹿鸣乡向家坝的张、谭二姓,有1500多村民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重庆晚报》2010年3月10日24版,作者:向军,原题为:《彭水有个蒙古村,1500村民自称:我们的祖宗是成吉思汗》 

“按辈分算,我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子孙。”昨日,说起自己的家族史,76岁的张友安一脸自豪。他说,和他一样出生于彭水县鹿鸣乡向家坝的张、谭二姓,有1500多村民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彭水有个蒙古村

张友安出生于彭水县鹿鸣乡向家村,此地聚居着张、谭二姓1500多名蒙古族人,当地人称蒙古村。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统计,彭水全县590238人,其中苗族273488人,土家族74591人,汉族238264人,蒙古族1871人,回族523人,维吾尔族60人……少数民族人口中,蒙古族为第三位,主要集中居住在鹿鸣乡向家坝。

1984年11月,彭水第二期《绿阴轩》专刊“血泪凝诗句、僻壤隐天骄——向家坝蒙古族的由来考察记”(简称“考察记”)一文记载:1368年秋,朱元璋军队攻进大都,推翻元帝国统治,先后攻克西北、东北和西南广大地区,把原来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族人往中国南部驱赶。元朝末任皇帝奇渥温妥欢贴睦尔8弟兄被逐散后,向南溃逃,其中5兄弟逃到四川西涯。1374年,朝廷派兵入川征剿,5兄弟被追到凤柳江边桥头(今嘉陵江畔合川一带),决定解散自求生路,盟誓吟诗:“本是元朝帝王家,洪军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插柳桠,各奔前程去安家。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痕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5兄弟中一人改姓谭,漂流在今天奉节地区,定居240多年,繁衍九代子孙。

清代顺康年间,清廷查剿反清复明残余势力,谭啟鸾携眷属潜来彭水下塘口,隐居在张帮墨家。因张妻姓谭,便攀亲认张帮墨为姑爷,并从其姓,改名攀桂。夫妻育有3子,一名张侨,一名谭能,一名斗,后迁到鹿鸣向家坝定居。

《四川蒙古族》一书记载:“明时,有部分驻防江南、安徽、江苏、长沙的蒙古族统帅和军户,随着红巾军起义,朱元璋的崛起,元朝王室北迁而无法北撤,退到当时属蒙古人统治的地区。住长沙、武汉(即谭州)的拖雷支系的一支人马,从谭州顺长江撤出后,驻在长江沿岸地区的万县、忠县、开县及酉阳、秀山、石柱、彭水等大山中,改姓谭,少数改姓花、张、余……只有彭水一个村(向家村)约1500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