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组团去创作

 啸海楼 2013-07-15

组团去创作

—— 也说文学创作的新思路:团队模式

俞天任 今天 10:09

(莫言的获奖或使中国文学创作领域重新焕发生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结识的朋友只要一听说笔者在神户就肯定会来上一句:“神户出牛肉哎”,确实kobe beef(神户牛肉)是神户得以名扬天下的品牌,据说奥巴马访日之前都点名要吃神户牛。可是知道“神户牛”的来历的人可能并不多,其实神户并不产牛肉的,所谓“神户牛肉”只是在神户边上一个叫做但马的地方养育的牛,神户人把它弄了来按照一定的标准选出来一些然后敲上一个“神户牛”的印章往外卖,这就出了名,知道但马牛的人不多,但知道神户牛的人还真不少。

笔者心血管不太好,现在根本就不吃牛肉,笔者也没有收过神户牛协会的钱,没有在这里打广告的义务,想通过这件事说明一下什么叫“品牌效应”,日本人是很会做品牌的,你看根本不养牛的神户也能弄出一个名扬全球的神户牛品牌出来。

李方老师最近在腾讯的《大家》栏目里提出了“中文写作水平”这个问题,这次在香港中文大学所进行的“写作的可能”讨论会上一半以上的内容还是围绕着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展开。

虽然蒙人开恩,笔者也顶了一个“作家”的帽子,但其实只是一个“写手”而已,从行动方式的角度来说就只是个“码手”,码过几个字而已,谈不上什么“写作”,更不会什么“创作”,当然也说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

笔者也玩微博,可朋友们莫不为笔者而头疼:好好的帖子,只要笔者跟着一掺和,肯定变得面目全非,所谓“歪楼大师”是也。这回大家在认真讨论“中文写作水平”,笔者也再来歪一次楼。

前些时候中国网络上出过一件很古怪的事情,有人在“打假”,说有些东西不是作者本人写的。打假当然是好事,不会有人喜欢假冒的赝品,但是那件事情似乎有点不同,并不是有人在假冒某有名作家的作品,而是说有名作家的作品“有可能”不是他亲手写的,而是别人的作品使用了这位有名作家的名字在发表,打假者说的振振有词,弄得像真的一样。

笔者根本就没有去参加那场不毛的论争,反而认为挑起事端的那位同学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在微博上圈出来骂过好几次,可能是因为笔者骂的态度比较诚恳,弄得那位同学也手足无措,只好把笔者拉黑了事。

笔者对很被人非议的所谓“枪手”的说法并不感冒。道理也很简单:为什么作者必须码出所有的字来呢?实际上就是笔者这么不成器的人物也曾经有过被人使用名字的经历。笔者曾经在某个还算有名的刊物上见过一篇虽然是冠着笔者的名字,实际上并不是笔者写的东西,但那个观点是笔者曾经表述过的,所使用的证明材料也是笔者在博客上给出过的,而且笔者从那个刊物的名字上也能猜出来大概是谁的所为,但笔者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在同时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没有什么不好。人们在吃鸡蛋的时候更关心的应该是这个蛋是否好吃而没有必要去追究这个蛋到底是母鸡甲下的还是母鸡乙下的。更不要说在很多地方所谓作者的名字就只是一个品牌,日本就是这样。

估计《大家》的读者们对著名的日本小说家“松本清张”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吧?他的推理小说尤其很有名,由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砂器》是文革之后在中国上演的最早的日本电影之一。

但是当你去统计一下他的作品时可能会对他的高产性而震惊,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制作等身”,更不要说这个松本清张同时还是一个很专业的历史和社会研究家。他三卷本的《现代官僚论》,不但介绍了当时日本政府中所有官厅衙门,还对其中高级官僚派系力量的分类、由来和发展以及掌故作了很详细的说明。

说实在话,一般人一辈子只要有这么一部著作就足够可以傲视世间了,而这位松本清张怎么可能在作为一个畅销小说作家的同时还能做这么专门的研究呢?更不要说松本清张的历史学社会学作品还远远不止这一部,他的《日本黑雾》和《昭和史发掘》都是脍炙人口的畅销作品。

原因并不复杂:松本清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是一个团队在运作。从规划创意到寻找和挖掘史料一直到执笔创作都是集体进行的,只是发表时使用松本清张的名字而已,同样例子还有笔者很尊敬的一位日本学者秦郁彦。只要看看秦郁彦的著作清单就会知道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的,只有团队创作才有可能。

忘记了是在哪儿,笔者反正看到过有人讽刺一些艺术家,说音乐也好,绘画也好、雕刻也好、其实都已经到了顶了的,音乐家无法超越贝多芬,画家也无法超越梵高,雕刻家当然也就无法超越罗丹了。

是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个结论不知道,反正笔者是认为凡事必有顶峰,比如不管你怎么卖力去写中文小说,想超过曹雪芹或者金庸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讨论写作是在进步还是退步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中文写作在曹雪芹和金庸那儿就已经到了顶。

天才本身就举世难有,至于那种“全中国几百年一个,全世界几千年一个”的超天才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文写作的水平在下降也是正常的,没有必要灰心丧气。如果没有最佳的作者,只要能保证有足够的次佳作品提供给作者也就不错了,毕竟这个世界是次佳人士所组成的。

但是次佳的人们的力量如果能够组合起来的话,虽然不可能达到最佳的天才的水平,但却是可以逼近,甚至无限逼近的,日本不少著名作家的成功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以团队的力量来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的方法能够在单位时间里向读者提供更多的读物,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多产的作者也有自己的极限。

反过来,因为这些作者的名字和作品的范畴都是已经被读者所认同了,读者乐于读到这些作者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少去了不少选择读物的困惑,因为一般来说要读者认同一个作者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欺骗”,但这里的界限很难划清,因为首先这个名字是读者所认同的名字,其次这里面的东西也都还是读者所认同的东西,一般都还经过作者的审阅,而日本人似乎也认可这种方式。

当然,“如果粗制滥造呢”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现象不会出现,读者都是火眼金睛的,敢糊弄读者的作者肯定死的最惨。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作品的整体水平,保证有更多的质量较好的作品问世,但也对出版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出版社能够组织题材,搭建班子,这绝不是现在中国只管卖书号的出版社能够做到的,实际上中国是应该淘汰一些出版社,组建一批能够参加国际竞争的出版社的时候了。

对不起,又歪了一次楼。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