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是用以研磨墨汁的研磨器,汉代刘熙在他的《释名》中解释为:“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砚在中国古代文人书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笔、墨、纸并称为“文房四宝”。 砚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原始砚主要是一种用以研磨颜料的研磨工具,作为研磨墨汁的砚台,其诞生应该与中国文字用墨汁书写的方式同步出现。目前,在我国发现最早的研磨墨汁的砚台实物和墨块,是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古墓之中,这一菱形鹅卵石制成的研磨器已经具有了砚台的功能和造型。 ![]() ![]() 姜寨石砚 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石砚 砚与墨块是一对孪生兄弟。作为书写材料的墨,起初只是一些黑色的矿物或烟灰等天然物质,从《庄子》“舔笔和墨”的记载中,可以得知,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和墨水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伴随着人工制墨的出现,砚台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研磨工具。汉初,集中于陕西伏风、延州一带,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制墨的行业,东汉发明了墨模后,墨块的形制已经完善。 人工制墨的成熟,促进了砚台制作技艺的进步和用材选料的发展,各种不同形式和材料也相继运用到砚台的制作中,如铜砚、锡砚、银砚、陶砚、瓷砚、木胎漆砂砚等也相继在汉代以后出现。从此,这种仅仅只是作为研磨器的工具,在文人的翰墨生涯中,逐渐成了情感的载体。宋代大文豪也不禁发出:“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的感慨。 提起砚台,人们立即会想到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临潭、洮河沿岸的“洮砚”和山西绛州的“澄泥砚”等四大名砚了。在这四大名砚中,并没有苏州砚的身影,甚至,人们对苏州砚还很陌生。其实,苏州不仅产砚,而且工艺精良,造型雅致,为什么如此工巧质优的上品砚台却无人知晓它的名称呢?之所以出现这种只见其形而不闻其名的状况,皆因其材质色泽貌似山西澄泥砚而引起的误解所致。 好砚必须有好石,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的灵岩山,是一座蕴秀藏美的灵山,山上,有春秋后期吴王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园囿“馆娃宫”,在这座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峰顶园林里,至今还残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等遗迹。这座“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储藏有一种质地细腻润滑的山石,山脚下的石匠,开山采石,以此为原料,将这些可塑性较强的细润软石,雕琢成砚台,长期以往,这座见证了多少吴越腥风血雨的灵岩山,被当地人称为“砚石山”。 “砚石山”的名称,由来已久,在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和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中,均出现引用《越绝书》(注释1):“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的记载。由此可以判断,最晚至汉代,这座山就被称为“砚石山”了。 砚石山(灵岩山)脚下有个叫蠖村(注释2)的山村,在宋时就已经是名闻遐迩的产砚之地,并累累出现在各种著录中,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有蠖(山字旁)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宋米芾《砚史》也记载:“苏州褐黄石硯,理粗,发墨不渗,类蘷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这种出产于灵岩山麓蠖村的砚台,因而自然被称为“蠖村砚”。
砚石山石料质地温润,滋润胜水,用这种石料加工成的蠖村砚益毫发墨,其色泽柔和,呈现出自然的土黄色。蠖村砚的这些特征,从外观上看,与山西绛州出产的澄泥砚别无二致,如果不仔细辨别,很难将苏州蠖村砚与山西的陶砚辨别开,蠖村砚进入市场后,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这种精工巧饰的苏砚是山西澄泥砚,慢慢地,也就以讹传讹,将蠖村砚误为澄泥砚了。 蠖村石砚与山西澄泥砚在质地上有本质区别:苏砚是用采自灵岩山麓的山石雕琢而成,而山西澄泥砚则是取河中渍泥,经过淘洗炼制为原料,再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一种原本为石质的苏砚,近千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以至于出现了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等别称,而被大家叫得最多的,却是“澄泥砚”或者“澄泥石砚”。 为有着精工良材的蠖村石砚正名,是我拍摄这集的初衷。经过与砚史专家的讨论,在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和实地考察后,经过反复斟酌,还是用既具有地域标识又体现艺术风格的苏州二字加冠在石砚之前,于是,决定给本集定名为《苏州石砚》。
上图为蔡金兴大师在电视系列专题片《袁牧谈艺》之“苏州石砚”拍摄中,从山上直接采石中现场制作而成。蔡大师将制作好的素砚送给我,回家后我在上面自撰铭文,以纪其事。
注释1:虽然《越绝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归属向来颇多争议,然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此书原作者为战国时人,至东汉初年又经会稽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编定。《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也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 ,约为公元 35~ 90年间 ,《吴越春秋》则成书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汉代之后,又见于东晋王子年《拾遗记》:“吴郡有砚石山”。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暂未见著录。可见蠖村石汉代已开始用于制砚。(按:“砚”字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注释2:蠖村的蠖应为山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