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原理》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心住至善 2013-07-16
《市场原理》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我们的讨论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细胞,而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那么,根据什么决定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呢?它所包含的价值量,也就是劳动量。根据以往对商品价值的分析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分为三部份,即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我们来大致介绍这三个价值组成部份之间的关系。

虽然价值由劳动形成,但是任何劳动都必须先具备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辅助材料,例如被锻打的铁胚就是劳动对象,铁锤和铁钳是劳动资料,煤炭等属于辅助材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辅料被统称为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就被称为不变资本,以字母C表示。

不变资本是过去劳动的结果,在本次生产过程中它并不形成价值,因此,不变资本只充当劳动量的吸收器,也就是说,它只给新生产出的价值提供物质基础,而它本身的价值在劳动过程的前后都不变,所以它被称为不变资本。有时候,我们也把不变资本简称为死劳动,即过去工人劳动的产品。

资本家要进行生产活动,就必须先雇用工人,他就得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则用之购买生活资料,以工资形式存在的资本,就是可变资本,以字母V表示。

为什么被称为可变资本呢?因为这笔资本会被工人以工资的形式花费掉,它使工人的劳动力恢复,然后工人再创造一个同样大的价值还给资本家,之后工人还会继续生产价值。

虽然剩余价值并不是这笔资本创造,但是如果没有它,工人就不能生产,工人生产出的工资等价物和剩余价值,都是这笔资本投入的结果,由于这部份资本的价值在生产前后出现了变化,因此被称为可变资本。

工人劳动时间持续到一定长度,他创造的价值量迟早会和工资额相等,如果他继续劳动下去,那么剩余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以字母M表示,它也被资本家称为利润,以字母P表示,很显然,M=P.

可见,工人的劳动时间可被划分为两部份,第一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工资相等,即资本家付了报酬,其余时间内的创造的价值,资本家分文未付。前部分劳动被称为有酬劳动和必要劳动,后部份劳动被称为无酬劳动和剩余劳动。

既然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的无酬劳动,无酬劳动是总体劳动的一部分,我们就有一个指标来衡量资本家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该指标为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如果用价值组成表示,则=剩余价值M/ 可变资本V ,

如果用劳动时间表示,则等于 剩余劳动 / 必要劳动,

如果用劳动的性质表示,则为 无酬劳动 / 有酬劳动。

商品生产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形态中,但是资本主义与以往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不同点在于,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而商品的基本条件则为它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人身是自由的,他们可以任意去留,也正因为这一点,工人可以在任何生产部门之间转换。工人在求职时,必然会先估量工资额与资本家对劳动量的要求,他实际上是在衡量受剥削的程度即剩余价值率,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就一定会形成一般剩余价值率,也就是说,在所有生产部门的剥削程度会趋于相同,对于自由的工人来说,在哪个生产部门工作是没有区别的。

必须记住这一点,一般剩余价值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通过工人之间的竞争和工人的自由流动形成的。

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所处的技术条件不同,不用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是不同的,在技术密集型的部门,资本以不变资本为主,工人人数较少,在劳动密集型部门,资本以可变资本为主,工人人数较多。

我们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来表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分配比例,以不变资本为主的资本,我们称为高构成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就是如此,在以可变资本为主的资本,称为低构成资本,搬运业就属于此类,居于两者之间的绝大多数资本,属于中构成资本,轻工业部门大都属于此类。

如果把各部门的资本总额都缩小为100,我们就可以列出上面三种资本的典型模式,

例如高构成资本:80C+ 20V,

中构成资本:50C+ 50V

低构成资本:20C + 80V.

请注意三种资本的序列,不变资本在逐渐减少,可变资本相应增大。

但是因此出现了一个疑问。

工人平均工资不变时,可变资本额等于单个工人的平均工资乘以工人人数,工人数量越多,可变资本就越大。可变资本的大小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少,既然社会各生产部门已经形成了一般的剩余价值率,而剩余价值又只能由可变资本产生,那么可变资本占多数的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即利润量越大。

如果该推论成立,那么按照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即使同样大的资本额,榨取的剩余价值额就应该是不同的,以上面的三种资本为例,如果一般剩余价值率为100%,高构成资本的利润就是20,中构成的利润为50,。低构成的利润80。

因此结论为,即使同样额度的资本,如果有机构成不同,所获得的利润就会不同。

可是这和现实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就是,只要投资额度相等,获取的利润量也相等,因此资本家在生产部门的投资上没有偏好,他在任何部门的投资只要投资额不变,获取的利润也相等。

如果劳动价值论成立,我们就必然到得出结论,只要有机构成不同,同额度资本的利润量不等。可是现实生活却是:只要资本的额度相等,获得的利润量一定相等。

理论与现实存在巨大的鸿沟,由此看来,“劳动价值论”是不成立的,也许除了可变资本之外,不变资本也会产生剩余价值,相信会有读者产生这种想法。

大卫。李嘉图就是“劳动价值论”的倡导者,可是他在该鸿沟面前束手无策,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现实情况,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第一个挑战。

《市场原理》生产价格的形成与作用

既然竞争使每个资本只能得到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大小又取决于资本额的大小,这就必然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 资本家会认为,他所获利润量既取决于可变资本,也取决于不变资本,如果指责他剥削了工人,他自然感到万分委屈。

第二, 在资本额一定时,平均利润量取决于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量与总资本的比值,个别资本家榨取的利润多少,最终会影响社会总剩余价值量,从而影响一般价值率,进而影响每个资本的平均利润量,因此资本家彼此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工人阶级为自身的利益斗争时,资本家总是表现得兄弟般的团结。

我们以前的出发点是,商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份。在资本主义生产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是一致的。然而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出现了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平均利润。如果把价值组成与之对照如下: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可以看出,在生产价格中,剩余价值被平均利润代替,因此生产价格与价值出现了偏差,我们已经介绍,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商品随之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在低机构成的资本中,例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变资本的所占比例较大,工人人数较多,它生产的剩余价值必然高于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必然高于生产价格,这时候,如果商品的市场价格和价值一致,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之间,就会出现差额,差额大小等于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之差。它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试问,这种超额利润可能出现吗?

在农业会出现。因为土地私有权的限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可能与价值相等,除了收获平均利润之外,还会收获上面所说的超额利润,但是它不会进入资本家的手中,而是流入地主的口袋,它是资本主义地租形式之一,如果把地租看成某种资本的利息,该虚拟资本的价值就是土地价格。土地能买卖并非它包含价值,而是因为它提供地租,与股票提供股息的原理相同。

我们再来讨论生产价格的组成,它分解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平均利润,商品生产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的区别,是否仅在于平均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区别呢?

我们知道,不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就是机器,工具,劳动材料和辅料等生产资料,不变资本就是工人的工资,工人需要用之购买消费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一旦一般利润率形成,这些商品的出售价格同样以生产价格出售,就是说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出售价格,同样与真实的价值出现了偏离。

与生产价格对应的是成本价格。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总价格,根据上面分析得知,成本价格与总预付资本的价值出现了偏离。

在生产价格中,平均利润代替了剩余价值,而平均利润的形成又是通过市场的竞争作用实现的,因而生产价格直接面对市场,那么生产价格对市场起什么作用呢?

生产价格调节市场价格,即市场价格总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市场原理》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

 

在讨论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之前,我们需要详细讨论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分析,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它真实的价值会发生偏离,我们的问题是:这种偏离是否必然发生?或者说,是否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与生产价格偏离?

让我们回忆价值规律的定义: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

“在现有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任何商品都有众多的企业生产,因为劳动者所受的训练程度不同,他们有好手与劣手的区别,企业由于劳动条件等不同,例如有的具备运载起重的工具,有的则缺乏,因而即使生产同种商品,劳动强度也会不同,但是好手与劣手总是少数,条件优越的与条件低劣的企业也总是少数,中等条件的企业与中等水平的劳动者总是占据绝大多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这些中等企业的劳动条件下,由中等水平的劳动者必须花费的劳动时间。

至于说“现有社会的正常条件之下”,意思是指必须把社会偶然受到的外界干扰除外。例如大规模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等。

我们在来看生产价格的形成,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假设,成本价格与预付总资本的价值相等,前面介绍过,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平均利润等于成本价格与一般利润率的乘积,既然已经假定预付总资本的价值与成本价格相等,现在关键就在于一般利润率的形成。

以前介绍过,一般利润率最先在纺织业形成,因为在任何农业国,纺织业都作为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也是农业的补充,因此纺织业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资本主义的初期,该部门的垄断集团还未形成,政府也无力干预,各企业的规模都大致相等,所以纺织业是在最自由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

从技术条件来看,纺织业在全社会范围内属于中等构成的行业,就是说,它的技术条件属于社会的中等水平,该行业的劳动者水平也大都非常接近。

因此,纺织业的总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值,几乎与个别企业的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值相等,每个企业根据一般利润率计算出的平均利润,几乎与它生产的剩余价值相等。

可见,纺织业的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相等。

以上讨论纺织业,只是以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例,各个国家根据其自身条件,有不同属于中等构成的行业。

应该这样理解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总有一些部门的技术条件处于全社会的中等水平,也就是具有中等构成,一般利润率率先在这些部门形成,该部门的生产价格与价值一致或者接近一致,其余部门参照该一般利润率彼此竞争,它们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会出现偏离。

我们现在讨论市场价格

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什么决定?较普遍的观点是:由货币量决定。人们根据经验发现,如果流入市场的货币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则下跌。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把纸币当做真实的货币,纸币只是货币的符号,它本身并不是货币,如果纸币量增加引起价格上涨,其实质是纸币本身贬值,即它代表的价值量比以前小了,这时候,商品的价格没有变,只要把商品的价格和另一种商品比较,就能证实这点,既然纸币贬值,自然得用更多的纸币购买同种商品。

如果货币量不增加而物价上涨,那可能是供给不足造成,结果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 只要供给恢复正常,物价必然回落,在这种情况下,物价上涨只是偶然的因素造成,不必分析。

第二, 供给长期不足,如果是这样,那就如同说,和过去一样多的劳动时间,生产不出和过去同样多的商品,反过来说就是,生产同样多的商品,需要更多的劳动时间,这就等于商品的价值增大了,因为它包含的劳动时间增加了,这就恰好证明:市场价格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随着价值转变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开始受生产价格调节,就是说,生产价格决定市场价格

根据前面市场价值的确定方法和“价值规律”的定义,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经济能否使每个生产者受益?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既然是市场经济,生产者对他自己的生产拥有绝对的决定权,在这种生产无政府的状态下,生产者既无法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量,同时也不具备这种技术条件,他选择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完全是他私人的事情,因此,结果必然是市场的商品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量不符,其结果就如同我们曾分析过的那样,“价值规律”是通过淘汰劣等条件的企业使供给与需求重新恢复平衡。

只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会发生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它是通过使众多的小生产者破产来实现,这时候,它表现出一种强制性的力量来约束社会生产,小生产者破产的结果,使得众多小资本向大资本集聚靠拢,大资本因此更有绞杀小资本的能力,如此反复的结果是形成垄断资本,垄断资本不断地把处于生产条件最底层的小资本打碎,把它们吸收并转变为自己的一部份,也同时把其余的中等资本压向生产的最底层,因此,自由竞争必然形成垄断,但是“垄断不消灭竞争,它凌驾于竞争之上”。

可见,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只能使众多的小生产者每况愈下,要使每个生产者受益,就必须首先确定出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然后将总量合理的分配给每个企业,所谓合理的分配生产,就是根据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差异,分配不同的生产量,如果劣,中,优等企业的生产单个商品的时间比为4 :2 :1,分配给它们生产的商品量之比就应该是1 :2 :4。这不仅能确保各企业同时完成生产任务,还能使社会劳动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因为这时候,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都会被社会认可。

要想使每个劳动者的成果被社会认可,只能通过对社会生产实行全面的监督与计算来,把每个生产者都纳入统一的管理轨道,实行有计划地分配性生产,也许细心地读者已经发现,这就是计划经济。

现在试问,计划经济是否违背“价值规律”呢,不,并不违背,相反,计划经济可以更好地按照“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因为它可以对全社会的生产进行控制,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恰好是小生产者命运悲惨的根源。

计划经济是否一定会遵守“价值规律” 呢?不,那不一定,那要取决于计划制定者是否决定遵守“价值规律”,苏联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工农商品的“剪刀差”之上,斯大林也承认这违反了“价值规律”,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苏联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但是,我们不能把历史上曾发生的计划经济违反价值规律的现象,当做计划经济本身的特点。

计划经济即可以背离“价值规律”也可以遵守“价值规律”,这取决于计划制定者,但是一旦决定要遵守“价值规律”,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有效得多。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彼此对立的经济模式吗?

不,计划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扬弃,合理的计划经济应该是这样:它把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舍弃,把“价值规律”当准则保留。计划经济是比市场经济更高级的模式,正如自然经济代替了奴隶经济,市场经济代替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也必然代替市场经济。

归根结底,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的管理技术能够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相适应,能比市场经济更好的遵守“价值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