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朴拙归真 <wbr> <wbr>超然象外 <wbr> <wbr>-----刘荫祥国画艺术赏析 [转载]朴拙归真 <wbr> <wbr>超然象外 <wbr> <wbr>-----刘荫祥国画艺术赏析](http://image62.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7/1616/33854775_1)
朴拙归真 超然象外
-----刘荫祥国画艺术赏析
文/王福增
刘荫祥是我国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天津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迎春花》、《国画家》编辑;《七彩画报》、《少儿美术》副主编。他早年学习研究齐白石、八大山人等大师的作品,后受教于崔子范先生,在长期的书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稚趣、朴拙、简约、含蓄的鲜明艺术风格,确立了在我国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地位,其作品受到书画界广泛好评。近年来我开始关注刘荫祥老师的作品,现仅从以下四个方面做简要评析:
一、 学术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中国 写意画分小写意和大写意,贵在得意而忘形,大写意是中国画的很高境界。但忘形并非不要形,目前有的大写意画家将画画的狂怪离奇,荒诞无稽,连自己都看不懂,窃以“真正艺术”“具有学术性”“曲高而和寡”自诩,其实这是对大写意中国画的误解和歪曲。众所周知,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是观赏艺术,是给人看而不是用来孤芳自赏的,画家通过倾注了自己情感的作品将美传达给观众。美的物象使人愉悦,欣赏美是人的天性,尽管有的人不懂画,尽管人们对中国画的欣赏有不同层次,尽管人们可以不完全读懂每幅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但画面直观的美感人们还是感受得到的。认为国画作品看不懂的人越多越有学术性是一个误区,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所谓学术性作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如果作品过于直白,缺少含蓄和文化内涵,艺术语言没有独创性尽管人人都能看懂,又因其一览无余而没有学术价值可言。刘荫祥老师的作品 恰恰准确把握了学术性与艺术观赏性的契合点。他的作品笔势粗阔而不失其隽永秀美,简练豪放而不失其婉约含蓄,变格大胆却不失超然象外,线简墨疏却不失其意远境幽。他的画品位很高有着广泛的观众和知音,曲高和不寡。他的作品具有很高学术性,比如如何把握写意画视觉语言与文化语言的转化,国画作品的学术定位,如何从小题材挖掘大意境等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
二、突出了中国画的书写性
中国 写意画注重作者心灵感悟的抒发,而不是客观物象的真实再现。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正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有我与无我的统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国写意画的基本表达特征是书写性,就是说写意画应该是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的。因此历代国画大家多提倡书法入画,书法的功力对中国画家尤其是大写意画家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娴熟掌握了书法用笔的各种变化及笔力、笔势、笔墨的韵味,画家的情绪才能通过多变的笔墨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另外汉字是最概括、最抽象的画,它对大写意画的取舍提炼物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吴昌硕数十年研究石鼓文,以篆书圆浑、凝重、苍雄的线条入画,一举扭转了清末花鸟画的糜弱之势。黄宾虹晚年见笔不见形,把所有的形都转化为书法的线,浑然忘物、浑然忘我,一片化境,对于大写意画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然而,当前真正写画的人越来越少了,中国画的书写性日益被淡化,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画缺乏深入研究,浅尝辄止,另外也不愿下苦功习书,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刘荫祥老师对中国画有深入研究,深谙书法入画之要义,他在长期研习国画艺术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研究,经多年研习形成了豪放、拙朴、苍劲、自然的书风,自成一家。观其作品便不难发现,书法趣味自然流露其中。他的作品虽多以直线入画,但因其功力深厚,线条具有很强的视觉张力和韵律节奏,不仅不显呆板,反而拙中见巧,趣味无穷。他的书法风格又与其画极为协调,书画相映成趣,浑然一体,极富美感。
三、高度提炼概括,简中含韵,平中见奇
刘荫祥老师作品的主体风格是画面简练概括,用笔用墨十分吝啬,可谓惜墨如金。追求简约美、自然美、朴拙美是刘老师一个重要的创作理念,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如他的作品《高屋深居》,图中仅一枝一雀,枝无旁叉,雀无腿爪。初观似不可思议,细品却妙趣无穷。恰恰是这一删减,给观赏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平添了几分悬念和含蓄。再如其《大喜》,画面仅画一只喜鹊,上方斜出一枝,疏梅三朵,喜鹊腿下无足,是立于雪?立于水中?任凭观者想象,比一览无余之作更耐人品味。以简寓繁,无墨之韵正是中国写意画之魅力。其实,刘老师作画也并非一味求简,亦有例外,这完全根据表达意境的需要。比如他的《荷韵图》、《大吉大寿》构图就比较饱满,但却满而不臃,繁中又有简,图中具体物象笔墨十分洗练,黑白相间,张弛有度,给人以视觉美感。表现了画家的独运匠心和高超的驾驭笔墨的功力。刘老师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挖掘美。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家禽家畜都是他入画的题材,但他总是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和表现它们,总是把它们画的憨态可掬,平中见奇,不得不令人叹服。如崔子范先生所说:我们的画要有时代精神,吴昌硕画花卉,任伯年画花鸟,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草虫,各有他们的时代特征。我们也画这些内容,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再提高一步。刘荫祥老师不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吗。
四、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追求内美,富有文化内涵
刘荫祥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有思想,有独立创作理念的艺术家。他对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创作体会,他主张中国画创作既要源于传统又要不断创新,传统是画家的根基,创新是画家的艺术生命。我读过他一些创作感言,悟之深刻,论之精辟,令人叹服。他勤于学习,善于从其它姊妹艺术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国画创作。在《鼠年大吉》、《一团和气》等作品及明丽的设色中便可窥探到剪纸、年画等诸多姊妹艺术元素,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另外,欣赏刘老师的作品不仅可感受其外在形式美,更主要的是能用心感受其内在美,品味作品透出的文化内涵。通过小题材表达大气魄、大意境是刘老师作品的又一特征。他的作品外拙内秀,不仅赏其目,而且悦其心,通过作品传达给我们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化信息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中国画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作品缺少了文化元素便失去了灵魂,缺少思想性的作品便失去了时代感。而作品的文化内涵取决于画家的学识和修养,是画家学识、阅历、人品在作品中的流露;作品的思想性取决于画家的处事态度和人生观,所谓画如其人。从刘老师的作品中我们可清晰感受到他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画技,高尚的人品和当代艺术家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