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关系研究——以互助自治县为例[ 来源:人民论坛 | 发布日期:2013-07-16 | 浏览(
9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摘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旅游业发展迅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了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互助土族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关系的研究,分析了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 城镇化 民族地区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措施,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做好旅游开发这篇大文章、打造旅游品牌,使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成为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互助土族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现状 互助土族地区旅游业现状。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被誉为“彩虹之乡”,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精心打造“中国土族·彩虹故乡”品牌,县政府也先后制定了《互助土族故土园质量服务标准》、《互助县民俗旅游管理办法(试行)》和《互助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试行)》,强化了星级动态管理,组建了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有效治理景区(点)及周边的脏乱差现象,为游客创造了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虽然互助县省委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发展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互助土族地区城镇化现状。互助县的城镇化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近几年城镇化率不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城镇密度为28个/万km2,高于全省1.9个/万km2的平均水平。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增强,互助作为海东地区旅游发展较好的县区,其城镇化建设必将在旅游等产业的带动下快速发展。 互助土族地区旅游与城镇化关系 互助旅游业对城镇化的作用。首先,旅游业促进城镇化综合实力的提高。互助县“农家乐”促进了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互助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2005年到2011年期间,小庄村的“农家乐”从刚开始的35户发展到了212户。由于“农家乐”的快速发展,互助地区旅游待客能力不断增强,政府税收额度也增加。该地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其加快了各项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镇化的综合实力。 其次,旅游业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互助地区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一直比较低,随着这几年互助地区旅游的发展,每年的旅游旺季城镇流动人数会大量涌入,依靠旅游业发展而形成的候鸟型“飞驰”性的旅游从业特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互助县在2001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分别为175156人、6111人和7985人;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133596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3500人,相比2001年减少了许多,但是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有10288人。这说明,互助地区城镇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再次,旅游业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互助县政府出台了《互助土族故土园质量服务标准》,制定下发了《互助县民俗旅游管理办法》、《互助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既使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也使互助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好的建设。 最后,旅游业有助乡村旅游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随着旅游带来的积极作用,政府和村民开始注重和保护特有的旅游资源。该地区村民保护生态资源和节约能源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富裕起来的村子开始使用天然气、节能化灶等,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多,私家车和小洋楼开始多起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村子先后建新农村,使得村子的各项措施逐步趋向城镇化。 城镇化对旅游业的作用。第一,城镇化成为了民族旅游发展的有效依托。互助地区通过对土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出现了较多的土族风情庄园和古建筑等,体现出了较好的城镇旅游风俗和景观的价值。同时,在政府的努力下,重点建设了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旅游城镇体系,如彩虹宾馆、吐谷浑大营等成为支撑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和目的地载体。所以说城镇化是互助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有效依托。 第二,城镇化成为了旅游者的疏散地和后勤保障地。城镇的快速发展和建设,为旅游提供了条件,游客去乡村旅游要有城镇的基础设施为他们提供便利,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依赖城镇,这样才能使游客人数和满意度加大,城镇成了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方基地”和“后方保障”。同时也为旅游城镇带来了应有的客源和人气指数。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促使城镇成为了旅游的疏散地和后勤保障地。所以说城镇化是旅游发展最直接的推动者。 第三,城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的旅游方式。互助地区旅游的快速发展使该地区加快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如宾馆和餐饮业的数量和人规模增大;交通方面有西宁到互助的高速、互助到大通的直达大巴等为其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以及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和使用等,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和休闲的旅游度假方式。 民族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民族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在旅游发展中,政府是最主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应该显示其主导作用,鼓励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农牧民转移到第三产业。随着旅游的发展互助地区的各项基础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企业和旅游从业个体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密切,在此情况下,政府更应该加强其主导作用。 第二,互助地区的旅游发展比较单一。目前互助地区比较有规模的土族风情园只有小庄村和周庄村,加上周庄村离县城比较远,旅客相对较少。互助地区少数民族旅游区并没有形成规模,无法吸引旅游者,从而可能导致旅游资源的浪费。在建筑方面,互助地区的土族农家院并没有展现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只是千篇一律的修建,互助地区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发展方式和特色比较单一。 第三,城镇化农家院周边环境有待改善。互助县城建设相对落后,并且政府规划有缺陷,导致城镇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不能适应旅游和城镇化发展的势头。加上小庄村离县城很近,而且是有农民个体户独自经营,导致个体户各自建设违规建筑,有的在路上乱堆放垃圾,还有的直接占自家门口的道路为己,使道路破损,村内垃圾乱丢现象比较严重。 第四,服务人员的环境保护和服务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互助地区的小庄、周庄等在农村,所以其服务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有限,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培训,并没有保护环境的理念,只是认为能挣钱就行,其他因素都不重要;加上人们服务意识的薄弱,使互助地区的旅游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民族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互助县政府应该把发展旅游为重要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在各方面的主导作用,以保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持续地发展。随着旅游的发展,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政府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其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在城镇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该地区的城市市容整治,从本质上改善卫生、交通、绿地等方面的条件。 二是加强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根据旅游资源分布和区位条件,进一步优化和形成互助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壮大互助小庄村等地区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核心作用,带动明朗地区种植业和加工业,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改善现有交通条件,围绕小庄村和周庄村建设数个卫星村落,以减轻旅游住所接待压力;加强乡村和城镇规划。在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吸取自身蕴涵的优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新的具有浓郁风情与特色的乡村自然与人文景观效果。 三是美化城镇旅游环境。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根据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互助地区在已有的民族村落基础上构筑多个环形绿带、绿轴及多个楔形绿地组成的绿化骨架,在小庄村等旅游区应该设立垃圾桶,并且组织人员进行管理,出台相应的规定户主不得在自家门口或者马路上乱放垃圾,在村中修建比较整洁的道路,改善马路积水等问题,多种植花草形成“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乡村生态绿地系统。通过对小庄村等典型旅游村庄先实施新农村建设,使其社会基础建设和环境改善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餐饮、住宿、绿地等的建设使游客有种“村中有城,城中有村”的感受,这样的建设必将促进旅游和城镇化建设。 四是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及旅游服务意识。加大对人员的培训,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服务意识。严格审批旅游用地项目,严格控制在主景区内大兴土木和其它旅游设施建设,严格禁止与资源保护不协调的各种工程建设,坚决拆除小庄等地区内的违章建筑。同时,政府应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继续加大永胜河污染治理,规划建立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绿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规划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森林。 【作者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旅游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