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佛士少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新加坡,要找一个不知道莱佛士是谁的人,难;要找一个清楚知道莱佛士生平的人,也难。
莱佛士之所以在新加坡家喻户哓,原因之一:以莱佛士名字命名的街道、学校、场所、组织、建筑物多到难以计算。不仅这样,明古连街是纪念19世纪初他当过明古连(在苏门答腊岛西部)总督。跟莱佛士有密切关系的人,也有一条路或一座山纪念他。他的第二任妻子苏菲亚(Sophia)更威风,靠近史丹福路与实利基路交界的那山丘,就以苏菲亚为名。索美塞则是纪念莱佛士的好友索美塞公爵夫妇。莱佛士的名字用得有点滥,说句笑话,只有殡仪馆没有命名为莱佛士。 然而,这只限在新加坡,回到他的“祖家”,他背后的光环就黯淡了。一些英国史家笔下的莱佛士,是悲剧人物。他为大英帝国编导了一部部喜剧,自己却上演了一出出个人悲剧。从1819年开拓新加坡,到1824年新加坡永久割让给英国,是他为大英帝国奋斗的高峰,也在这时期,他4个子女病死的病死,夭折的夭折。 莱佛士当东印度公司的小书记时,年薪只有70英镑,加上津贴,总共不到100英镑。升为槟城(当时称威尔斯亲王岛)总督府的副秘书时,年薪1500英镑,他欠东印度公司的钱,得用14年薪俸才还得了。东印度公司在他生前紧紧追债,1826年他死后(年仅45岁),公司还不罢休,继续向他的遗孀追讨。 东印度公司对待大功臣的态度,有人会用中国的老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形容。但细想一下,问题有另一面:英国人讲究规章制度,莱佛士透支了薪俸,就得补偿。是是非非,要看你用的是什么标准,用英国人的标准就得照章行事,用东方人的标准就要讲人情,网开一面。 对于莱佛士的一生,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评论与分析,有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人们容易看到的是名人光艳耀眼的一面,他们背后阴暗、悲苦的一面总是看不见。所以,人们看到的名人往往是不完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