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压力不小,不管决策层底线具体是多少,现在离这个底线的空间都不会太大。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二季度中国经济下滑到只增长7.5%,已经是个警示数据。
从当前情况来看,决策层肯定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更大概率将会采取采取温和结构性的小刺激政策。这种小刺激政策——在部分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投资重点放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和尽量不产能过剩这些基础设施领域。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无疑是重中之重。从精细化角度分析,当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中将更多的集中在五种类别中。
之所以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列为下半年稳增长重要选项,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从而顺应中国庞大的人口向城市聚焦的城镇化的需要,是城镇化巨大内需的具体体现。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城市中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的总称。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内容庞大,当前重点将在工程性基础设施为主,社会性基础设施为辅。总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在将以下五类作为当前稳增长投资的重点:
一是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这类投资将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这类一类城市,以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地上工程为主,导致了城市地面工程很鲜亮,地下工程欠账一箩筐。去年北京的“7·21”暴雨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地下工程欠的体现。
二是城市的交通系统。当前大城市病日益严重,需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在城镇化主体形态的城市群中,尤其在三大城市群和未来有重点发展机会的中三角、成渝、关中、中原等城市群需要通过地铁、城际铁路等各种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来提高城市群的承载力。
三是通信系统。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既可以拉动投资,又可以扩大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领域的消费新的增长空间,还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奠定基础。为此,会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3G/4G和宽带)等领域加大投资。
四是环境系统。当前强调“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源于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对于空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从城市基础设施角度上是需要大量建设污水处理厂,绿色低碳建筑、节能环保交通工具等环境系统的基础设施。
五是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目前城市新城人口稀少,更多聚集于老城,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城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没有同步,导致了人口因为公共服务不足而没有实现合理分布。为此,在特大城市中必须加大在新城和卫星城的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设施的投入,使得新城和卫星城能够更多的实现混合社区的功能,既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也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硬件条件。
上面五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不代表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部。但是确实是当前可以快速启动,又不刺激产能过剩,可以为稳增长贡献力量的重点选项的基础设施项目。为此,各界也可以按照精细化思维未雨绸缪的捕捉这里面的商机,实现化危为机。
(责任编辑:余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