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建筑探奇之——燕尾脊

 茶香飘万里 2013-07-17
 

燕尾脊屋顶正脊,也称中脊,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即燕尾脊、燕仔尾。庙宇、祠堂及大厝中多使用燕尾脊。假四垂屋顶流行于闽南漳州、同安、厦门地区。OLYMPUS DIGITAL CAMERA

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地域上,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漳州、同安一带民居则使用相对较少。所谓的“皇宫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称“双燕归脊”。 台湾民间也有相似的说法,林道衡先生记曰:“明清时代,在福建南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中了举人的人家,才能盖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盖马背型的。这个习俗传到台湾,南部地区倒是奉行不渝,可是北部各地就不大理会这一套了,只要有钱,不管有没有功名,也照盖燕尾型的房屋不误,台北市及台北县偏多燕尾型的古屋,即因此故。”闽南、台湾两地民间都认为燕尾脊等级高于马背,而燕尾脊也只在某些地区流传。脊皆用红砖砌成。在结构上,常见的正脊有两种,一种称“鼎盖脊”,断面呈工字形,束腰(脊堵)处常作花砖、粘贴陶瓷等各种复杂的装饰;还有一种称“花窗脊”、“车窗脊”、“梳窗脊”,在束腰处以空透的红色或绿色花砖砌成。

           燕尾脊一般位于屋脊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由于屋脊的这两端都会向上翘起,就像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得名燕尾脊。譬如在三川脊这个屋脊的构造中,正脊的两端以及小港脊的左侧或者右侧都有一个向上的弧度,这个弧度就是燕尾脊了。根据弧度的不同大小,屋脊可以有不同的形状,有如渡船的,称为“渡船脊”;有如月亮的,称为“半月脊”;有如牛角的,称为“牛角脊”。

               万华龙山寺三川殿的屋脊就是一个“渡船脊”,渡船脊的弧度比较平缓柔和,像一艘木船。(下图)

燕尾脊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燕尾脊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陈德星堂大宗祠也是“渡船脊”的结构,但是它的屋脊两端较之龙山寺屋脊弧度更大,有点类似“半月脊”,只是真正的“半月脊”两端更为陡峭,就好像倒立的半月般,非常具有立体感。(上图)

 

燕尾脊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上图是新加坡的双林寺,也是陈世仁师傅早期的作品之一。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屋顶装饰极为精致,布局巧妙,令人百看不厌。仔细观察它屋脊,我们发现它还是一个“渡船脊”,因为屋脊的整体线条非常平滑流畅,但它所不同于其他寺庙屋顶的地方在于,它又有“牛角脊”的影子,因为它的屋脊两端不但向上翘起,还会像牛角般往内勾住,像极了公牛的犄角,即使如此,较之真正的“牛角脊”,它向内勾的弧度还不够大,所以仍然还是“渡船脊”。

                其实在所有的宗庙建筑中,渡船脊是最为常见的屋脊形态,应用的也最为广泛。

         由于燕尾脊是屋脊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在屋脊的两端,但又处于整个寺庙建筑体的中心,所以它的装饰历来都让匠师们煞费苦心,或者以龙装饰,或者以麒麟装饰,又或者以卷草装饰,这主要以每个匠师的个人喜好以及他们对整个建筑体的理解为左右。因为用龙做装饰更可以衬托出寺庙古厝的恢弘气派,所以龙最为常见。

燕尾脊(2)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福州乌塔下古厝之龙身
 

燕尾脊(2)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福州于山白塔前寺之龙身    

                 

燕尾脊(2)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台北陈德星堂右三川脊上的龙身

 

燕尾脊(2) - wuquderen_2008 - wuquderen_2008的博客

                                     台北一寺庙之香阁上的龙身
闽南古建筑探奇之“燕尾脊”

双燕归脊是闽南传统建筑的标志之一

双燕归脊是闽南传统建筑的标志之一

龙凤装饰着燕尾脊

龙凤装饰着燕尾脊

    闽南古民居,秦筒簪花,汉瓦垂珠,尤其是那像燕尾一般的屋脊曳光焕彩,独领风骚。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所以称为燕尾脊。

    燕尾脊作为闽南建筑最为精致和重要的细节已然成为梦里侨乡的一抹剪影,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 

    斑斓美丽的燕尾脊

    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红的、绿的、精致细腻的各种装饰,飞龙彩凤一跃脊上,合着七彩的云纹装饰,这般传神动人,着实叫人惊叹闽南人的鬼斧神工。

    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燕尾脊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习俗的流传,时间长了,人们对习俗的奉行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只要有经济基础都照盖不误。”对闽南文化颇有研究的网友“印象石狮”如此解释。不但如此,人们还用不同的云纹、神兽装饰燕尾脊,代表不同的寓意,一般为蝙蝠、夔龙拱璧,狮首及图像人物。

    记者查阅了市博物馆相关资料后发现,普通民居一般是用云纹装饰燕尾脊,有钱人家则会装上些装饰性的神兽作为镇宅之用,而寺庙的话则多采用色彩绚丽的瓷贴,用五颜六色的瓷片贴成龙或其他神兽的样子来做燕尾脊的装饰。

    正是人们这些美好的祈愿让燕尾脊更加美丽动人,成为闽南乡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殊不知“燕尾脊”也有一定实用价值,即尖端放电。所以雷雨季节,闽南的古大厝常因有“燕尾脊”的缘故,而使居民少受伤害。

    历史源流——赐汝一府皇宫起

    漫步于闽南乡间,红砖古厝错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一幢,像极了一座座宫殿,所以,人们又称这样的建筑为“皇宫体”。但为何闽南一带会有“皇宫体”的建筑?这还得从“赐汝一府皇宫起”的传说谈起。

    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惠安县黄田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有一天下着大雨,闽王在端明殿批阅了一大堆奏章之后,回到后宫,看见爱妃坐在窗前流泪,便问道:“爱妃,你住在宫里,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

    黄王妃回答说,“我想家!亲人们身居茅屋,又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如今这样大的雨,一家人不知遭受多少罪呢!”闽王怜惜她牵挂亲人之情,答道:“爱妃不用烦恼,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吧!”

    黄王妃听罢,眼睛一亮,立即跪下谢恩,随后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王妃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以造福家乡。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富商和华侨,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稳实,气势宏大。

    昨日记忆——家乡的一抹剪影

    直到今天,在闽南的农村或城里的老街巷,都还可以见到这种皇宫体的建筑,燕尾脊也成了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一种象征。而它微微叉开的尾部就像燕子归巢时的形态,这才有了另一个名字——“双燕归脊”。

    “屋脊的形制,将父母盼儿归的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古民居文化研究学者骆中钊教授曾如此评价,“双燕归脊”的屋顶设计,其凌空疾返所形成的独特曲线,如同远在他乡的亲人归心似箭的思乡之情。

    燕子须归巢,人也要落叶归根,石狮作为著名的侨乡,有千千万万的游子漂泊在外,在这些老华侨的心中,燕尾脊便是家乡的一抹剪影,饱含着儿时的记忆、亲人的牵挂,以及那熟悉的乡音。不少闽南的华侨还将燕尾脊这种建筑风格带到了国外,在国外有不少庙宇都使用了燕尾脊,如菲律宾等地的城隍庙、王爷庙。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老华侨致富后回国修葺故居,总要将高耸的“燕尾脊”,装饰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王师傅就曾帮下宅村一位华侨的古厝修过燕尾脊,“当时那位老华侨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燕尾脊修好,材料什么的也是准备最好的。”王师傅回忆说,单是几个镇宅神兽的造型就改了几次,色彩的选择也是由老华侨亲自确认的。 
双燕归脊是闽南传统建筑的标志之一,图为龙凤装饰着燕尾脊。(1111摄于泉州西街)

    今日现状——燕尾脊的新形式

    有闽南建筑博物馆之美誉的南安蔡氏古民居于近日展开修缮,“双燕归脊”的厝脊是这些古大厝的典型标志,也成为修缮的重点部位,但不少专家学者却认为这些经过修缮的燕尾脊工艺不过关,曲线不够流畅,少了原本燕尾脊凌空疾返的曲线感,令人叹惋。

    “以前,剪瓷碗主要用的是惠安打制的剪钳,因为现在从事堆剪工艺的人不多,如今,惠安已不再有人打制这类剪钳了。”王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做这样的工作,闽南古建筑的堆剪师也就越来越难找了,传统工艺出现断层,古民居想要修旧如旧是很难的事情。

    然而燕尾脊却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厦门北站、泉州的电话亭、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嘉庚式建筑等,不少现代建筑融入了燕尾脊的建筑形式,传统与时尚的大胆融合为这些现代建筑物增添了不少魅力,我们看到的是闽南历史与文化的千年底蕴,我们感受到的是情感与心灵的悄然升华。

    沿海的庙宇、村中的古厝、路边的祠堂、斑驳的民居,高高翘起的燕尾诉说着昨日的故事;拔地而起的高楼、展示闽南风情的动画、复古的学堂、怀旧的印花T恤,随处可见的燕尾见证着今日的传奇。它并不会就此消失,它的美要让更多人知道。
“鸱吻”“龙吻”“燕尾脊”
作者:墨斗
-
古建筑在秦汉时代便有凤凰和朱雀作为屋脊的装饰。降及东汉时期,便出现了“鸱尾”。此种建设装饰风俗,至南北朝十分流行。考究其渊源,乃来自印度佛经中的“摩羯鱼”,后经方土巫术的演变,成为一种屋脊的装饰物。据说此鱼有鳍足,能够喷水,佛经上原用作雨神座下之饰物。又据北宋《青厢杂谈》记载:“海有鱼似鸱,用以喷浪降雨。汉相梁台灾,越巫上厌胜,起建章宫设鸱鱼之象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可知汉代已用鸱鱼装饰屋脊,以作为祛火消灾之象征物。直至今日,晋江一些大型宫庙、祠堂的屋脊和斜脊上面,还有泥灰雕塑的鸱吻留存。
到了元代,正脊之上,又用“龙吻”代替鸱吻。因中国传统观念历来以龙为雨神,行云布雨,防治火灾,作为屋脊的装饰更加符合传统观念和民俗心态。所以“龙吻”始于元代,盛行于明清。留存下来的古宫庙,常见靠近燕尾翘脊处有两个“龙吻”分立屋脊两边,更显得雄壮巍峨。
近代以来,晋江一带宫庙改用“蟠龙”装饰屋脊。明显是从“龙吻”演变过来。屋脊两端,各有一龙,两者相向,睁眼张须,气势雄伟。又于屋脊正中,装饰一粒宝珠、且衬以光圈,构成“双龙戏珠”或“双龙抢珠”的态势,“蟠龙”周身又嵌以五色瓷片,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为整座宫殿建筑增添无比壮丽与辉煌。由于有了龙的装饰,这种屋脊便被称为“龙厝脊”。
龙的装饰只有宫庙使用。至于祠堂,也只有皇族世胄如刘、李、赵、朱等姓才可以使用。
晋江宫庙建筑,“龙饰”之外,又配以燕尾式的翘脊。只要是古体大厝,就有这种“燕尾脊”。这种高屋建瓴燕尾脊的民居古大厝,乃因晋江的烧灰村于唐代出了一个萧妃(后封贞献皇后、贞献皇太后),所以享有着“赐汝府皇宫起”的皇恩,但绝对不能增加“龙吻”等装饰,否则仍然有僭越之罪。“燕尾脊”也有一定实用价值,即尖端放电。所以雷雨季节,民居古大厝常因“燕尾脊”而使居民少受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