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你我未曾谋面,但凭借深厚的心理学功底,我大概能猜出来会选择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和尊重你;你有许多本来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但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一般情况下你能够克服它们。偶尔,你也会怀疑自己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你有时候外向,亲切,爱 好交际,而有时则谨慎、沉默寡言,这要依场合和交往而定。是不是觉得很准呢?这段话有没有说到你的心坎儿里?心理学很神奇吗?如果是,那恭喜你,你再一次被无处不在的“心理测验”忽悠了。 什么?在再一次仔细读过上一段文字后仍然觉得我是你的知音?尽管不忍心打击天真的你,但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掉进了巴纳姆效应的陷阱里而不自知。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并且,如果这个人格描述被认为是正式的心理测验结果或来自权威专家的判断时,人们就对它更加深信不疑。巴纳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正确的描述(比方说“你有一只鼻子,两只眼睛”)当然也适合我们每一个人。这种万能的描述几乎适合你能想到的每一个人。但是,这种万能的描述因为失去了针对性而变得万万不能——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人性,却无法帮助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一个特定的个体。那些所谓的流行“心理测验”正是利用了这样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糊描述,把你“忽悠”得直叫“真准”。 “心理测验”能够流行起来,当然也不会只有巴纳姆效应这一个小小的计谋。被广泛应用的另一个原理则是证实效应(也被称为验证性偏见)。“心理测验”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包括多个方面。我们则常常戴着一副有钯眼镜,只看到和记住了那些和我们特征相符合的几条描述,并把这当作“心理测验”准确的证明。对证实效应运用得最炉火纯青的就是大段的星座分析。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字的描述中,肯定有正好命中你性格特征的几句话。这就像是数码相机里的几百张照片中,总能挑出几张你满意的。我们不妨拿来一篇星座分析,先别慌着对号入座,你一定会发现,任何一个星座的部分特质你都有!而且,就像我们只那些漂亮的照片一样,我们也只记住了那些准确的分析,不准确的那些就被无情地扔进了记忆的回收站。 并且,当我们抱着极大的热情去阅读自己的星座分析时,会更倾向于从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符合的行为去证实这些分析是正确的,而不是看看自己是否有与这些描述不符的行为,去证明它的错误。在你看到星座分析上说“巨蟹”们犹豫、情绪化、怀旧时,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自己曾经犹豫、情绪化、怀旧的时刻了。但实际上,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检验,你会发现,你果断、情绪稳定、憧憬未来的时刻同样多。 当然,证实效应之所以能生效,就在于人的行为往往是多变的,多面的,即使是一个再外向的人,他也会在某些场合内敛和害羞。如果他看到自己的星座分析结果是内向,他首先回想起的可能就是自己在每一次演讲时的紧张窘迫,而不是自己在大多时候的挥洒自如。更何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性格都不是那么突出明了,这样一来,证实效应就更加所向披靡啦! 巴纳姆效应和证实效应就是这样成了那些“伪心理测验”的帮凶。也许你会说,在看那些“心理测验”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把它们当真,纯属娱乐而已,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若真是这样,那我也就不用心着揭露那些“流行心理测验”是怎样利用人类的思维的误区了,毕竟这也是生活的乐趣之一。我只是担心你的潜意识不如你的意识一样坚定。如果某天星座支招上显示你将有桃花运,你的潜意识难道不会在你等公交车时,指示你的眼睛东张西望以期遇到美女或帅哥吗?如果千元遥算命先生告诉你本月有灾,你是不是也会在驾车远行时惴惴不安?这就是“暗示”的巨大力量。来自权威人物的暗示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甚至可以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而造就一个全然不同的人。著名的罗森塔尔曾经为一个小学班级进行智商测验,之后告诉班主任有几名同学是天才,而有几名同学智商低下。当时他们的行为还没有表现出这种差别,但半年之后, 这些“天才”们真的表现优异,大有进步,而智商低下者则发展不顺。可谁知道,这些“天才”和“弱智”并不是科学的智商测验筛选出来的,而是罗森塔尔随机选择的!短短的半年时间,暗示就已经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所以,如果你相信所谓的“流行心理测验”,那么,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真的变成了那些星座型人格的典型代表。而若想保持一个独立的、真实的自我,那就请在做“心理测验”的时候想一想,那些结果在适合你的同时是不是也适合每一个人,或者它是不是真的符合你的大部分行为。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则是,那种宣称一道题就能看穿你命运,或者单凭出生年月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测验”,一定是忽悠你没商量的!
注:文章转自《读者》2009年第10期,作者赵品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