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门 艺术之城

 蕙籣留香 2013-07-18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黄礼孩 2013-07-11 10:42:55

     作为我居住的广州,澳门是我们的一个邻居。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很了解澳门,其实未必。1996年,我第一次去澳门时,一切都觉得新鲜、好奇。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期间去澳门无数次,但每一次去都有新的发现,当然不是人们说的哪间赌场又开张了,而是澳门的建筑、饮食、历史、艺术等等领域不时让你眼前一亮。一个人如果到了澳门,只记得去赌城豪赌,而忽略了拐弯处的展览馆、小教堂或老建筑,这是他个人的不幸,而不是城市过错。如果你是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就不会错过澳门艺术节。

    第二十四届澳门艺术节从五月初至六月初,历时一个月,来自中国内陆、葡萄牙、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以色列、台湾、越南及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的出色艺术家及团体为澳门观众带来三十多项精彩节目。应澳门文化局邀请,我以艺术评论家的身份去观摩艺术节的一部分压轴之作。

5月31晚,在澳门文化中心观赏以色列舞团带来的多媒体舞蹈《同床异梦》,此作品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倒影或者梦境,是人生的侧面或困局。床是情侣生活的一个载体,是两个人的小世界,是生命发生种种可能的出发地。一对情侣,他们在一张倾斜的床上上演日常的的戏码。他们对话,他们争吵,他们亲密,他们疏离,他们游戏,他们痛楚,他们各自做着自己的梦......很是庆幸自己能遇见这么富于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作品,私下来心想,这么好的剧目,不在广州演出实在太可惜了。当然,艺术节上值得称道的节目还有很多,法越裔编舞家爱雅-索拉与一群曾于越战时期以歌声抚慰战士的越南妇女一起演出《旱-雨》,她们催眠般的动作、遥远的吟唱,唤起的是记忆,是历史,是人文的情怀。听说,著名编舞家林怀民还专程飞来澳门观看该演出。艺术节的舞蹈品种繁多,相对于荡气回肠的《旱-雨》,英国编舞家韦恩-麦奎格的《追-寻》侧重于思维与舞蹈的关系,3200颗LED灯组成的灯墙成为舞蹈耀眼的背景,它是电波的速度,是电路的复杂,是抽象的思想,是文明、科技和身体交织起来的探索,而纯舞蹈的肢体语言带来舞蹈新的可能。

     除了舞台艺术,还有各种展览,像《消失了的技法:鲍德里亚摄影作品展》是不容错过的。让-鲍德里亚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他不但通过文字来阐释这个世界,也通过影像来叙述自己的思维。在塔石艺文馆所展出他生前的五十多张图片,是他看世界的方式,也是他哲学的一个观念。鲍德里亚对影像的见解总是独特的,比如他说的:“施予图像的暴力大大的超越了图像本身的暴力:它为档案、证明、资讯的目的所用;为道德、教育、政治、广告的目的所用。这样,我们总是将他忘记,而因此,我们失去了对图像本身命运的关注”。

一个设计感的艺术节,它面对不同的人群,每一个人在盛大的节日里都能找到自己的视点。已经办了二十四年的澳门艺术节,已经炉火纯青。漫步澳门街头,很多繁华地段都能看到艺术节的海报,遇上自己感兴趣的展览或演出都可以去一饱眼福,比如旧法院改造成的展览馆就有澳门本土艺术家的艺术展,或者夜色降临后郑家大屋也会免费上演关于建筑的光影表演。澳门其实已经不是人们旧意识中的赌城,它已经在悄悄化身为艺术之城。除了艺术节,它还有城市节、文学节、音乐节、电影节、民俗节、旅游节、艺术澳门博览会、葡语国际诗会等等,用澳门文化局林俊强处长的话来说,就是活动一浪紧接一浪,一浪又高过一浪。

之前,我来澳门参加过文学奖的评选工作,对澳门文学有些疏浅的认识,感到澳门文学应该是澳门的灵魂和传统,是城市的底色。没想到,今年三月间就到澳门参加“第二届澳门文学节”了。澳门文学节的主体当然是澳门本土作家和诗人,唯有本土优秀的诗人和作家才能塑造澳门的精神气象。至今我还记得在婆子屋旁的“疯堂”举办的那场关于“文学的边界”的话题,澳门作家表现得较为活跃。不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别处的观点撞击自己的认识,从而对世界有一个更有效的呈现,这才是我眼中的澳门文学。澳门文学节没有办成圈子文化,这一点比起很多文学节都有效。文学节期间,我们的汉语诗人作家和葡语国家的诗人作家去了很多大学、中学、中专学校做讲座,与学生对话,谈文学和理想、阅读与写作、城市与文学等话题,很受学生欢迎。以往我也在别的文学节上做过讲座,但次数没有澳门文学节安排得那么多,那么紧密。看起来,澳门文学节有给学生和市民培育文学热诚的迹象,比如在郑家大屋的那场诗歌朗诵会,就来了很多台湾诗人席慕容的粉丝。郑家大屋充盈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因为当代诗歌与艺术的介入,它的味道就成为澳门中西文化合璧的佳肴。澳门文学节处处洋溢着亦中亦西的双重舞蹈,比如大陆油画家和印度油画家的联展,比如葡萄牙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共映等等。显然,澳门文化局对举办文学节已经有成熟的理念,他们把葡语文学和汉语文学放在一起来互动,在文学艺术的框架上拓展,蔓延出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语境。

    这样的语境不但作用在澳门人的身上,也渗透到我的心里。每次参加澳门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恨不得自己就是主管广东文化艺术的决策者,去探讨与澳门的合作。作为近邻的广东,我们对澳门了解多吗?我无意识拿广东与澳门比较,仅仅从观众欣赏演出不拍照、不随意走动、不响手机铃这一点小细节来看,澳门观众就比大陆的观众素质高。广东为何就没有建立起持久的文化品牌?至少,很多地方可以向澳门借鉴。两地相距那么近,很多资源本来可以互补,但两地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机制。澳门政府把世界各地优秀的文化艺术请到澳门,目的是滋养和提升市民的素养,但有时也只是演出两三场,非常可惜。如果广东借力澳门把艺术家请来,让市民看到世界各地的艺术,这不是双赢吗?一场好的舞台艺术或一个有价值的展览,有时不是你想办就能办得到的。第二十四届澳门艺术节,引人注目的还有“华丽装饰:拿破仑宫廷艺术展”,它是澳门艺术博物馆与法国驻港澳总领事馆、法国国家家具暨织毯造办处的携手合作,也是法兰西宫廷顶级工艺精品第一次在亚洲亮相,其中与法国参议院特别商借首次于法国境外展出的拿破仑宝座,更是来之不易。这样的展览,如果广东通过与澳门的合作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展出,更广泛的人群将开阔视野。

    粤港澳同在珠三角的地理区域上,经济上早已相互依存,但在文化上并没有形成一个更为紧密的合作,比如就没有一个三地轮流做庄的艺术节或文学节什么的。(六月一日,当我站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看“艺术澳门博览会”时,我想到的是,澳门正在提供沟通、连接、整合艺术界、收藏界与艺术投资机构、社会大众的有效平台,试图进入亚洲艺术的市场视野。反思广州的博览会,似乎已经力不从心。)当然,三地之间也有合作,像更早前的广东现代舞团就是与香港合作带来的果实,而澳门与广东合办的《中西诗歌》杂志已经有十三年历史,成为澳门与内陆的文学的桥梁,但像这样长时间合作的文化项目太少了。在澳门第二十四届艺术节上,惟一的文化交流项目是三地联合主办的舞蹈剧场《情书》,该剧目不见得是经典作品,但却是三地艺术家之间合作的生动个案。

    经济上的珠三角已经趋于一体化,但文化上的共赢去远远欠缺。香港被捧为全球第三大艺术枢纽,直逼纽约与伦敦。如此一个生机勃勃的活体存在身边,搞不懂广东的文化官员为何一味往北京跑,仅仅因为话语权和政治资本在北京吗?港澳双城都有优质的文化艺术资讯,比如最近轰动国内外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比如如火如荼的澳门艺术节和文学节等等。当代艺术是考量一个社会民主生活的晴雨表。一个城市必须有健全的艺术生态圈,如此才能凸现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同样,一个区域有着相同的艺术品味和追求,这个区域才凝集多元共生的力量。澳门已经成为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的一个典范,它是另一座文学和艺术共生的城市。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澳门,另一座艺术之城 - 黄礼孩 - 黄礼孩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