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访:“核舟”村第四代传人

 苏迷 2013-07-18

早听说,苏州有个舟山村,村里人人会雕核。这次,终于有机会踏上这个神奇的“核舟”村,并且踏访“核舟”村的第四代传人肖艳萍。

“传说”中的这个文化村落,果然名不虚传。通向村子的小道上,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车。村口,立现各种核雕工作室。同车一位拆迁办的人员,说她早年到舟山村,看到每家每户都写着几个大字:内有核雕。因为长期在那儿工作的缘故,她也颇懂如何玩赏核雕。

询问后才知,我们要找的人在另一小道的葡萄架边。

 

需要“戴眼镜”的“苏工”核雕

我们的主角“藏身”在“双燕核坊”。所谓“双燕”,原为“两姐妹”的寓意。尽管这个村子做核雕的不少,但姐妹两同雕核雕并知名的不多。

一位阿婆先领我们落座在肖艳萍的工作室。工作室最显眼处,莫过于一张旧式的桌子。桌子上一盏红色的台灯格外跳脱。后来才知道,就算是大白天,这盏台灯也得工作。因为雕核是个精细活儿,耗眼力,为了更好把握一刀一刻,更完美呈现橄榄核的“死角”,就需要这样充沛的光源。也因此,当肖艳萍给我们展示核雕时,时不时会戴上眼镜。

工作室内的一个柜子,引发了同行人的关注。这里边,有一颗大家都熟悉的橄榄核——《核舟记》。肖艳萍将《核舟记》拿到光亮处,乌篷船的窗子,摇橹的人,生煤炉的人,在一多寸的小核上立现。“小舟上的窗子真能打开吗?”肖艳萍径自拿了一把小刻刀,用刀头小心剔开4扇窗子。“这种窗子像以前的窗子一样,用榫头连接。”

肖艳萍又拿出她的其他作品。各种形态的十八罗汉,高度密集雕刻的单籽十八罗汉,微缩版“苏州园林”手串……这些形态各异,颜色不同的核,全是橄榄核!

“我们现在用的橄榄核是从广东运过来的,苏州不产橄榄核,而广东的橄榄核品质最好。”肖艳萍说,橄榄核的颜色越红越好,个儿越大越好,肉越多越好,品相越“端正”越好。品质好的橄榄核,一颗成本价就在300块钱左右。“这颗‘单籽十八罗汉’,光一颗橄榄核就要1500块。”收橄榄核的人,都是用卡尺来量榄核的大小,以此作为定价标准之一。因为“舟山核雕”的兴盛,村里便逐渐形成了一条完善的橄榄核供应链。

核雕很多地方都有,不过,“如廊坊、浙江等地,很多采用机雕,或者雕刻粗糙,不如‘苏工’那样精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舟山核雕”近年来备受藏家以及普通消费者的青睐。

 

吃橄榄核肉长大的舟山村核雕人

尽管地处偏僻的小村子,“舟山核雕”并不缺乏“伯乐们”的赏识。早在5、6年前,肖艳萍便在上海开了一家店,虽然生意不错,偶尔还有外国客,“但那儿的生意,却远不如自己家。”

很多人冲着肖艳萍和肖艳琴姐妹的名声,千里迢迢跑到她们家,就为了买一串满意的核雕。作为“殷派”核雕的第四代传人,肖艳萍和肖艳琴的作品,如今的市场价飙升。一串“小籽十八罗汉”,市场价在6万左右;一颗“单籽十八罗汉”,市场价在3万左右。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么一串东西,要这么贵!?”肖艳萍解释,“市面上也有便宜的,几块钱就能买一颗单籽的,但那是机雕的。手工作品是一刀刀刻出来的,花费的时间和心力当然是完全不同的。”

肖艳萍拿出她的一件作品,“这是我雕的花篮,你看,上面有蜻蜓、蝴蝶、蜜蜂、荷花、牡丹、莲藕、百合叶……机器是‘笨’的,扫描不出这样丰富的立面,也感知不出橄榄核质地情况,不会利用橄榄核的内部本质巧妙构思。”

为了保证自己的声誉,肖艳萍只在自己的作品上刻上名字,“有些人会在工作室其他人做的作品上,也刻自己的名字,以图卖个好价钱。这是短期行为,时间长了,顾客肯定不买帐。”

珍惜名誉的她,为她赢来很多顾客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求学者。“我现在有四十多个徒弟,基本都是亲戚朋友家的小孩。我都是免费教学。”在如今的就业压力下,也有大学生投奔来的。

肖艳萍生于核雕世家,16岁就开始跟随外公顾仁生、姑母肖文逸学习橄榄核雕技艺。不过,当谈到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是否会成为“第五代传人”时,肖艳萍伸出自己的一双手:“我的一双手,是不一样大小的,而且长满老茧。女儿大概不会想变成这样。”

尽管房子加高了一层,但肖艳萍的小工作室还是没变,桌子也没有挪动过,坐在这儿已经有30年了。肖艳萍说,她对于橄榄核最初的美好记忆,是从吃橄榄核肉开始的:小时候闹饥荒,没什么可以吃,“我们就将橄榄核敲碎,吃里面的核肉。你说我对核雕该有多深的感情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