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高知坏人”

 指间飞歌 2013-07-19
拒绝“高知坏人”
日期:2013-07-18 18:27:00   作者:
  
    

拒绝“高知坏人”,“精英”教育当有所作为

 

李斌

2013年07月18日13:18
  •  
 

“坚守良知,将是你们走上社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也是终身的考验。”在清华大学4000多名毕业研究生的“最后一课”上,校长陈吉宁谆谆告诫他们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消息传开,立刻引来无数关注目光。

良知很重要,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这谁都懂,可为什么这样一个毕业生收到的忠告却被当成了香饽饽?社会很可怕吗?跨出校门的那一刻,校长师友、家长亲戚都会叮嘱,走上社会要长心眼、留一手,坏人太多,好人太少,讲道德会吃亏,搞变通才会受益。社会被想象成了张着血盆大口的妖精,那层薄薄的良知遮羞布,根本抵挡不住妖精啃咬。制度的约束力很苍白吗?在许多人眼里,关系大过法律,人脉就是宝贝,公道正义反没人相信了。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离开了校门裸奔在社会的赛道上,学识不再是左右方向的罗盘,良知上一步不慎,谁都可能跌个满嘴泥。连大名鼎鼎的胡适,似乎也对“社会”有意见,“渺小的个人在那强烈的社会炉火里,往往经不起长时期的烤炼就熔化了”。高知变坏并非空谈。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利害冲突的抉择时刻,为何良知会打盹甚至是缴械呢?

人有七情六欲,也会三心二意,不可能都是唐僧,珠玉不碰,荤腥不沾,女色不近;人又有良知和底线,不会随意背弃诚信、践踏仁义、藐视法纪。但是,人有差异,良知也有虚实,底线也有高低。良知的底线太低,人性就会泯灭;良知的础石牢固,灵魂就能升华。而良知的充实拔高,在于性情品德的修养历练,非一日之功,非一言之力。在“最后一课”上紧急灌输关于良知的金玉良言,力道如同耳旁风,记性如何,效果就如何。

有一个揶揄教育的玩笑,说中国学生小学学初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到了大学,反倒学起了小学本该掌握的道德常识。玩笑无心,却恰恰按准了学校教育的命门:我们引以为豪的“精英”教育,是不是平时把最为重要的做人的教育给忽视了?道德正负而非知识寡富,决定着人生成败、价值贡献,德行上一旦有赤字,个人本事再大,对社会也只是负能量。

审视国人道德,每一次社会良知的大倒退,总会是以良知进步为结局。社会并不是吞噬人性良知的黑洞,制度虽有问题,但也不会助纣为虐。流水线般培养“精英”的学校,在培育学生道德、筑牢良知基础方面当有更多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