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眠在治疗与增益上之所以经常收效迅速且效果惊人,正因为其犹如一把进入「潜意识」的钥匙,潜意识大门一旦被开启,我们便得以直接触及力量的源头,也就是使一切转变成为可能之所在。事实上,几乎任何形式的身心治疗之所以能引致疗效或增益,都必须涉及潜意识与信念于某种层面上的转变。如传统的心理治疗、观照坐禅、静坐瞑想、祈祷祝颂、灵性修持、断食、呼吸疗法、接触疗法、各种体位法、舞蹈、艺术疗法、灵疗、梦疗、.....等不胜枚举 ;甚或其他看似无关的,如芳香疗法、平衡油、花精乃至风水能场,也包括了配戴幸运石、水晶天珠等也不外乎是企图藉由种种有益的能量、磁场来影响潜意识,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其功效也必须始于潜意识(内心)的转变。
「信念」则作用于潜意识中,主导着我们对于凡事万物的认知觉受,左右着我们的行动与反应,也依此架构出你我个人的主观世界。「我们成为自己所相信的人」乃自古而今,性灵大师们一再试图传达的讯息,本文也将对信念作深入的探讨。
万物生于一念,灭于一念,一念再念,生生灭灭,还要再念,那就再投胎一遍 .......在此就不再碎碎唸了。究竟信念是来自何方,又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潜意识如何运作,又藏有什么宝藏呢?就从我们出生的时候谈起吧..........
在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不仅对这个世界全然的陌生,甚至也不确知自己的存在。本能促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与大环境产生互动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互动之中,环境也开始对我们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如心理学家也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创始人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 其著作童年与社会中论及:「婴儿如何了解环境,须视其生理及心理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定......如果其需求充分得到满足,那么他对世界的看法倾向美好、稳定、安全、可信任的。」反之则「世界对他而言是挫折的、压迫的及无法信任的。」
大约到了第七个月?我们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与母亲原是分离而相异的个体。那么,「我」又是谁(什么东东)?为了进一步勾勒出自己的轮廓并确认自我的存在,我们如海绵般大量吸收与大环境(包括照顾者如父母、褓母,与其他关键人物,如家人、同侪、老师.....等)之间各种互动的模式与经验,并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换言之,我们不断对大环境发出试探的讯息,而后藉着其反馈来定义或重新定义自己。「自我认知」与「认同」不仅仅是我们于生命初期的主要心智活动,乃至于终其一生,我们或多或少都不时在对自己加以〝验证〞或〝修正〞。
然而,只为应付日常生活,我们并不需要经常记得所有的事,通常少数的记忆便敷使用;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随时想起(或可称〝实时记忆〞)的事很少(与人生中的种种经历相比,我们所记得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代表着经验必须不断地自「实时记忆库」中被〝遗忘〞而存放在更深的记忆库(即潜意识)中,在一般意识中则只留下某些「印象」。大多数的印象对心智(泛指整体思维活动)而言乃属中性的参考与备用资料,也就是说,只有在需要时才依着其关联性被提取、利用。然而,在下述情况中,印象则会倾向被内化而成为心智常态运作的一部份,亦即〝信念〞─当该经验:一、与生存息息相关;二、连结着强烈的情感(含情绪)或感官知觉(通常是痛苦);三、反覆为相似的经验所强化时。
信念之作用于身心,有些相同于 「紧急任务编组」中的临时指挥官般,一有类似征兆出现,便随即自动接手作主,成为最高指挥系统,掌控着所有(生、心理)资源,过滤讯息的进出,并根据过去的经验,主导着整体应对进退,直到状况解除为止。
当然,信念也会经由其他管道被〝输入〞,例如模仿、学习、教育或想象等。尽管新的信念可能在人的一生当中任何时候形成,然而,对我们影响最巨的却绝大多数是源自于婴幼童,甚至始于胎儿时期,一直到大约六岁左右。 由于这段时期正值人格形成的黄金阶段,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与相对的因应模式都会被我们严肃地视为「求生之道」而终生奉行不渝。然而彼时,我们并未具有严谨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因此讯息通常是未经过滤,或仅依着片面的感知即为吸收与内化。由此可知,生命早期的成长质量对人的一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另外一个关键因子则是遗传特质),因此若有负面信念的形成,其破坏力也自是最为深远。
举例来说(以下情节已经修改并经当事人同意后节用):有位自小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的女性朋友,上有兄姊共四人,下则有一个弟弟及幺妹。父母亲以经营某加工厂为业,家境可说由微贫而渐小富。早期全家就住在工厂里,小孩们很小就被要求投入生产的行列中。这位朋友形容她的父母是「勤奋而客气的」。在她〝印象〞中,「他们对人(客户、访客及员工)经常是面带笑容且卖力的」。但是,对她的态度却是「不如对其他人」,她甚至不记得曾体验过父母的拥抱及亲吻,要求也鲜少得到回应,似乎总是得到「乖乖,等一下」、「现在不行!走开!」或是其他的「敷衍方式」,甚 或换来严厉的责罚。随着类似的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强化,这位小女生心中开始由怀疑而渐形成这样坚定的信念:其他人都比我重要!
源自于人生早期的信念不仅相当强烈(对当事人来说非常真实),而且会逐渐聚集并衍生出更多相关的信念,因此这一类信念也常被称为「核心信念」。核心信念除了会相互吸引、聚集、衍生之外,更善于隐藏。它们多半掩身于深层潜意识中,与其他各类信念纠结在一起,并藉由各种方式使自己合理化(弄的跟真的一样!),因而当事人虽经常受其驱使于冥冥,却难自知。
对这位女性朋友来说,「其他人都比我重要」的核心信念着实使她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成长岁月。她自小就将自我深深地隐藏起来(反正〝我不重要〞─衍生信念),而显得有些木讷或说麻木。在内心,她深怕失去身旁这些"比她重要的人"的爱,她相信只有做一个顺服、听话的小孩(衍生信念)才能防止这样的事发生。成长过程中,她试图让自己活在严苛的控制之下,以避免任何自我显露所可能招致的不受喜爱(衍生信念)。她也热衷于为人提供服务,当他人有所请求时,总是有求必应,不论是否为自己能力之所及(当然,因为这样会使自己显得〝比较重要〞(衍生信念))。在工作场合中,她讨好上司、附喝同事,承受推诿与莫名的责难,接受不合理的委任与调薪;在朋友间 则是体贴谦逊,试图为人解决大小问题,力求面面俱到,皆大欢喜......,极尽所能,就是〝不要得罪人(衍生信念)〞。
当然,受到压抑心灵不会如此坐以待毙,她之所以下定决心接受治疗,正是因为其身心都正对着主人发出日益严正的抗议。她不仅看起来相当苍老,而且已经出现了类似忧郁症的征状。除了持续性的情绪低潮,精神涣散之外,也为长期性的失眠与偏头痛所苦,加上严重的经期疼痛,更令她几度忽萌轻生之念。她警觉到自己愈常因为小事而大发雷霆,家庭生活也渐走样:先生赴大陆经商已近一年九个月,期间不曾返家;唯一的九岁小女儿则形容母亲「变得很凶」而且「只会道歉」。 甚至,在身心面临如此煎熬时,她仍将一切归咎于自己:「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里做不好,没有尽到责任。」话说至此,已是泪如雨下。
经过了三次谘商(细节省略),我们终能完整拼凑出那一段生命早期的经历与创伤,在她处于深度催眠的状态之下,一举破除了核心信念所布下的迷障。接下来的两次会晤则着重于强化自爱并重建自我价值(泻后则补矣)。 ......之后,公主与王子(和他们的小小公主)便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子 ......(当然,这样的描述过于戏剧性,目的只是为让各位转换一下心情。总之,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美妙的转变。)
负面信念(由其是核心信念)之所以如此难缠,除了是因为其形成既非于朝夕之间,自有扎实的故事背景为其后盾之外,更经常连结着复杂而强烈的负面感受与情绪;此外,信念以惯性的模式作用于潜意识中,既不上台面(意识层面),自是难以察觉;更甚者是,它经常在你我心灵中扮演着〝智者〞或〝保护者〞的角色,你我因而不仅未曾,甚至也不愿去质疑它所做出的任何〝良心建议〞!就像这位女性朋友一样,总会不自觉地鞠躬尽瘁,藉着〝增加自己的重要性〞以求生存。也因此极自然地,身边永远会围绕着一群对她〝予取予求〞的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切理所当然,恰如其分,此乃吸引力法则矣。
至此,我们并非意指该将负面信念视为如敌人般,非除之而后快,也不建议任意使用所谓的〝正面思考〞企图去压制它。不要忘记,它毕竟是我们的一部份。这么做时,等于是在心中开辟战场,而交战的双方却都是自己,那么为其中矛盾与冲突所害的还会是谁呢?信念的职责既在协助主人于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利于生存的反应(虽然结果并不一定是如此),那么即便是负面信念,亦 曾是〝护〞主有功的。
因此相反地,我们须存着感谢与敬意,深入探访这位亲密的〝生存顾问〞,对它抱以倾听,了解与感受。在意识中重新审视其形成的背景与来由,察觉其中的瑕疵,释放可能遭到压抑的情感或创伤,或者加入新的看法。简单地说,对于不再有益于生存与幸福的信念,我们可以在潜意识中更新它,使其提供更合宜,并俱弹性的服务;或者只是感谢它,然后允许其功成身退。
信念对于我们的影响力之所以无所不在,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极少对于〝事实〞,却常是依着信念而直接做出惯性的反应(人,其实经常是〝搞不清楚(真实的)状况〞的,伤脑筋!)。试着想像,当一只狗向着你走过来时,你的反应是如何。你会先扫瞄一下狗的外观、品种与大小,然后做出适切的反应,还是先捡起一颗石头准备来个先发制狗?保持多少距离会让你觉得安全?你会先走近一点,感觉牠是否具攻击性(咬牙切齿,狗沫横飞),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调头而去免得遭殃?想摸摸牠或是正伺机给牠一脚?你终于决定要若无其事地走过去了(否则很没面子),身体又有着什么反应呢?呼吸心跳的变化如何?紧张吗?肌肉紧绷?双脚软软的?这时候,牠开始 朝着你的方向走过来(真没狗品),你觉得牠企图何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又准备如何因应?
我们可以说,你的反应乃是基于对情况所做出的判断而定, 但是往往几乎就在你试图加以判断的同时,相关的信念(如果有)已经开始介入(成为最高指挥官),甚至早已跳过判断的运作过程,直接刺激〝必要的〞身心反应了(无意识反应或称惯性反应)。
欲进一步了解信念如何影响我们,让我们接着试想持有下列不同信念的人,在同样的境遇─"遇到狗"之中,身心反应将如何回异:
狗(动物)很可爱
狗(动物)很脏
狗(动物)不会随意伤害人
世界充满了危险与意外
凡事要作最坏的打算
我很衰
我很容易生病
我经常作出错误的决定
狗很贱
狗很补
................
至此,相信各位朋友们已更为理解〝信念〞如何使致〝世界大不同〞了吧。信念既然主导着人的判断、分析、行为、感受、情绪甚至于生理反应,当大师们说「我们成为自己所相信的人」时,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你对于〝男人/女人〞存有什么信念(跟狗的比喻无关)?又如何左右着彼此之间的互动呢?对于自我、家庭、爱、婚姻、性、成功、人际关系、事业、财富、健康、生命、死亡...等切身相关的范畴有什么样的观念与看法?为什么?它们是如何,又是何时形成?想想看,这些信念正使你成为怎么样的人?又如何建构出你的人生?
潜意识除了犹如记忆的统仓,如实记录着我们每一个经验与其感官觉受之外,也深藏着人类原始的本能与欲望、遗传特质、祖先的传承(容格的集体潜意识)、灵魂进化史、累世记忆与习性、生命蓝图、宇宙的爱与连结(超意识)........等,更蕴藏了我们无数无尽的潜能。藉由催眠所达到的意识转换,我们不仅得以直入宝山,更经常是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