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正衡与江南舌尖文化

 彩云飞999 2013-07-19
谈正衡与江南舌尖文化

    阅读,是一项很私密的活动,感受深浅因人而异,收获多少自不相同。一本书就像一朵花,虽然美丽娇艳,但惟有遇见时,花色方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几本写地方美食的书,就是几朵鲜花开放在那里。能有幸与它们相遇,怎么说来也是一种缘分。

    研讨,即坐而论道。泡一壶香茗,撷一瓣书香,然后……优雅地吐一吐槽。

    段天文(媒体):

    这是真正的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书中所有的描述及记载,虽有些久远,却为地地道道的江南味道,细细品读,足以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芜湖人感慨颇多。书中的许多记载都是我们当年的快乐所在,其间朴实的故事、细节、心境不仅是作者的人生感悟,更是蕴含着一种本质朴素的生活态度和穿越时空的沧桑历练。我本也是一个生于乡野的人,家在万春圩东南方向一个叫南辛的小村。小的时候,也是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地头撒欢,书中的那些记事自然熟悉,孩提岁月虽然没有今天的孩子那么丰富多彩,但太多太多的乡趣让我的年少时光留有许多温暖的记忆。

    今天的我们跻身城市的喧嚣之中,脚不沾地的生活把我们和土地长久地分割……我们的心灵堕落了。真诚感谢谈老师,他用他的笔力、用他的情愫为我们这块土地做着辛勤地记录,为芜湖留得一卷宝贵的民间文集。

    柳拂桥(文化界):

    谈老师近年来开掘的这个系列是关于江南的美食,还有故里人物的,很民俗、醇厚的感觉。

    写江南的很多,写美食的也很多,可是写江南美食而结集的却稀罕,屈指可数。结果很荣幸,这书被谈老师出了,出在了芜湖。甚而那些关于故里人物和故事的点点滴滴,都映照出往日往事的浮沉。这些,以平和、亲切、冷静、澄澈却不乏灵动的笔墨出之,甚至时不时地以气象峥嵘的面目叫人惊艳,于是就有了史诗的格调。

    江南约略是一个文化符号,它是诗性的,它的吸附性也由来已久。美食牵动着我们的味觉神经。是野味的民间话本那么简单吗?其实,我也不知道江南到底在哪里?我是更宁愿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南,藏在心里。我只当它是关于故乡的。只要一说到故乡这样的字眼,我们都没有理由不激动。故乡的风景永远那么鲜活生动、恒读恒新。

    李昌权(餐饮业):

    这几本书,几乎把江南的美食一网打尽,家常的时令蔬、乡间的野味、酒店的招牌菜、街坊的小吃应有尽有。或详或略由古及今地和我们聊每种味道是如何烹饪,以及相关的传说典故和诗歌。仿佛美食的话题是一张通行长江水系的船票,自弋江到长江,从秦淮河到苏杭,从新安江到徽州,顺便把江南的文化一并打捞和串联起来,使之日渐丰盈不再是抽象。可以说是居家生活或招待亲朋时露一手的厨房秘籍和行走江南按图索骥吃好喝好的旅游宝典。

    美食不折不扣地成了文化。家乡的味道就是春韭和马兰头的味道,就是香椿拌臭干子的味道,就是长江三鲜和蟹子的味道,就是五香螺丝和小笼汤包的味道……只要有味,就能怡情。

    沈光金(教授):

    味觉上乡愁,是永不褪色的记忆;舌尖上的行走,是永不疲倦的旅行。

    正衡先生笔下的江南美味,虽然是用文字表达的,那色香味的鲜和美仍跃然纸上,令你垂涎欲滴,非得亲顾一下,当你乘心尽兴,定有一声感叹“不虚此吃”。而你读了正衡先生的美食文字,即便不吃,也会有一声“不枉此读”的庆幸,庆幸没有错过这样的文字和由文字带来的赏心悦目的享受,而吃反而是文字的一种陪衬。

    当吃成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又由优美而传神的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的时候,连吃也是非常高雅的,无论是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同样地,我在正衡先生的美食文字里,不但享尽了江南的美味,而且还知道,吃并不俗。对正衡先生美食文字的钟情和钟爱的众人里,我也是一个,经常让我“获得一种美食之外的品味和思想”,传统和时尚在青花瓷碗里结合得尽善尽美。

    张诗群(媒体):

    谈先生的文字,我极喜爱。读着读着,就恍惚回到了熟悉的那段时空:月辉下的村庄与河流,水塘里的水草气和秋虫的低吟,趁着月色扳虾放罾的乡人,嫩生生的野菱鲜藕以及村庄的烟火……让我安于俗世的心,忽然牵扯出一腔温柔情怀,在他的文字中我轻易找到了故乡的影子,那乡村和风物,仍在记忆里闪光。

    谈先生的书之所以热销,他笔下的江南以及江南小民与美食,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因为它激活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你读过这些文字后的会心微笑,便是最好的证明。

    先生的文字淡朴简远又疏密有致,有行云流水的自在洒脱,又有一种绵邈深情沉在底端。读者的经历不同,品读文字的感触也自不同。我读先生的书,总会读到一种浓浓乡愁,像一尾鱼,缓缓游在闲情的水中。

    王玉洁(教师):

    故乡的滋味,很多时候是自舌尖和味蕾上弥散开来的,谈老师的《梅酒香螺嘬嘬菜》和续集《清粥草头咂咂鱼》,既写尽了江南街边灶头的草根美食,又一再地把乡情作了调味剂,身在江南的人读了,是一种口腹和味蕾的酣畅抵达,远离江南的人读了,是一支清远的笛声把乡愁瞬间拉近,没到过江南的人,怕只有做一场今生只合江南老的梦了吧。

    用美食之舟,载着我们在江南的四季烟火里潜行,绵邈深情的语言,把一饭、一粥、一饮、一啄里的情味如炊烟般袅袅牵出,清雅谐和的句子,把江南的蒸、煮、烧、炒里的妙境如泉水般潺潺放出。

    你尽可以读一本书,读一种文化,读一种江南,读一种美食,读一种心境,读一种情味。读着读着,你就醉了……

    王毅萍(媒体):

    这两年,美食成了文化风向标。前有汪曾祺、梁实秋、周作人等文化名家范本,现有沈宏非、古清生、蔡澜等现代食客摇“笔”呐喊。转瞬间,美食家又被“吃货”二字取而代之。如今的吃货横行,又何尝不是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写照呢?

    谈正衡老师的几本美食话本,可谓恰逢其时。他从构思到成书,源于几十年生活的沉淀。从梅香酒螺到清粥草头,我们在品味美食境界的同时,眼前显现的是一幅幅隽秀的江南影像,其中有水的湿润,有风的清新,还有泥土的清新。

    从《舌尖上的中国》,再想到《舌尖上的江南》。我们的一啄一饮,无不和时代、和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食的境界,有时候就是人生的境界。不信你再翻开谈正衡老师的书,这些江南野味的民间话本,难道,真的是仅仅写美食的吗?

    朱卫国(企业):

    与别人写美食不同的是,谈正衡如果写鱼,是会从吃剩的鱼骨头(《于今何时觅鲥鱼》)一直写到鱼在水底的情状的(《世间犹有桃花痴》)。其他篇章,大多数也是如此这般。地皮菜你可以弯腰去拣,我说的是在《地苔皮的前世今生》的文字里就可以拣到许多,并且还是上面沾着草叶和蚯蚓粪的。螺蛳呢,《螺蛳嘬嘬》一篇,那螺蛳在盆中被手指扒动哗里哗啦的响声,差不多都清澈而响亮地被听到。

    说到清澈,这差不多是谈正衡这本书的整体品格。江南的风景,说到底就是清澈。江南的风味,也是如此。谈正衡在不止一篇文章提到,一种美味,一定要有江南最清冽的溪水和最匀净的色相蕴藏其中……吃在当前,最惬意的时刻,无非是一下子把久远的记忆给吃出来了。吃着,吃着,有时候差不多会有泪水盈动,差不多会有大段的沉默出现。

    韩步华(党政机关):

    谈正衡对江南的体验是精致的、妙曼的、感人的,由此获得的积累也是丰厚的、巨大的。我不敢说他已写尽全部江南特有美味,但这却是我自读书以来读到从文学角度所写最多的一部,里面许多篇什只要对照烹饪之法去做,肯定就是一道让人垂涎的美味。现实中的美味止于味觉,谈正衡的文学的江南美味却属于精神和文化,属于经验和情趣。江南是鱼米之乡,书中也多写水中生长的鱼类,可惜的是其中有些吃法已经失传,因为有些鱼类已近灭绝,多年不见,如鲥鱼、河豚。为此,我们扼腕之余,值得庆幸的却是后辈还可从这些文字里想象出曾经的江南。

    我曾有幸去其府上做客,他亲自掌勺,所做漂鱼(书中有记载)果然让我时隔两年而不忘。作为江南著名文化人,他的最为可贵之处是待人热情、率真,为文执著、谦和。我以为,这本书是可以传世的,但并非因为它仅仅属于文学、属于民间美食家,而是因为它写透了江南,也写活了江南,是江南养育了他,他又回报一个别样的江南,这个江南通过味觉进入了人们的永恒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