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成长,在谦虚中进步闲来托腮凝思,为什么12岁的女儿喜欢贪玩好耍,对学习并不努力。写日记可以应付两下,居然不如二年级时写得好了。 飞鹰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老婆,老婆反问:“你觉得呢?” 我觉得:“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你什么都轻易满足她,什么都能满足她,她还努力做什么?”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吃苦。 据说国外的名门望族会将成长中的子女送到海盗船上去锻炼两年。 一篇描写姜文教子的文章《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在微信中也曾被热传。说姜文眼见6岁和4岁的两个儿子在家中娇惯成性,决定带他们离开溺爱的老人,去新疆阿克苏接受军事化的锻炼:“住在简陋的民居里,每天让两个儿子出去拉练,走上几千米,喝山泉、灌羊奶,营养儿童餐被手抓牛羊肉取代,一开始两个小家伙不适应,过了半年之后,他们成了彻头彻尾的‘野孩子’。亲戚们无不称赞这个决定太正确了。” 不管传闻真假,还是有些道理。 大文豪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写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一味贪图安逸享乐,足可以葬送自身,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在一个被选秀、肥皂剧、粉丝萦绕的“娱乐至死”的世界,我们还是需要一点儿血性和奋斗精神。 ![]() 我们消耗着大量的资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觉得什么都理所当然。像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里,那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 这种个人的、物质的、消费的和娱乐的东西太多了,就会让人低俗,最终让人自私、贪婪、堕落,一无所得。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这些东西多了,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笨蛋,身心怎可能健全? 当下,除了苦难教育少之外,还有一种不良倾向,就是“自以为是”。这个世界好像总是欠我的,好像我总是对的,我是最聪明的,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不在乎。孩子就是自己的镜子,这是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使然。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人格,还是要谦逊。在深圳上班的侄女L要去日本学习一个月,她最近接连获得涨薪、提升和出国学习的机会,她说:“让我感觉到,在职场还是要谦虚。那些过于自信(自以为是)的人,后来很多被淘汰了。” 既要在苦难中成长,还要在谦虚中进步。苦难需要营造环境,谦虚则要“三省吾身”。 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会将孩子带到乡下老家,花上半年时间去体验一下穷苦孩子的生活,给她一些人生的“营养品”。最好让她全程参与农业生产劳动,亲身感受一下“土豆是怎样长成的”。 这样,或许能找到怎样教育孩子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