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四位来自不同城镇的大师,他们在达成协议后,一起前来敏建镇访问迦韦大师(U Kavi),并在一群听众之中提出他们的问题,四位大师的名称是: . 那烂陀大师 U Nārada () of Nga myar-gyi (以下简称 Nā-) . 沙山那大师 U Sāsana of Nga myar-gyi (以下简称 Sā) . 那烂陀大师 U Nārada () of Sa meik-kon (以下简称 Nā-) . 那炼陀大师 U Narinda of Myit-tha (以下简称 Na) 以下是他们的讨论内容记录: 〔Sā〕 大师!你有学习过藏典(Pi?aka)吗? 〔U Kavi〕 没有,大师。 〔Sā〕 若不懂戒清净()与心清净(),你怎么可以习禅? 〔U Kavi〕 我是非常小心地去遵守戒律的。每当我的导师说:「这是不恰当的。」我便不会去 触摸那件东西。 〔Nā-〕 藏典说:「āvāsoca kulu? Lābho, Ga?o kamma?ca Pa?cama?. Addhāna? ?atiābādho, Ganto Iddhītite dasa」。你有远离十种障碍(palibohas)()吗? 〔U Kavi〕 我在家时已开始学习禅修,之后不久,我出家为沙弥,并跟随美铁拿镇的耶拉大 师与郎仑大师学习戒律,这段时间我暂停禅修。后来我接受了具足戒,被提升为 比丘。 〔Sā〕 既然你没有藏典学识,你怎么能够正确地修习内观禅(Vipassanā)呢? 〔U Kavi〕 我是依从老师们的指示去做的。 〔Nā-〕 噢!佛陀在世时,很多没有藏典学识的人都能获得觉悟,因此,正确的方法才重要。 〔Nā-〕 人们广泛地认为你是一位阿罗汉(Arahanta),于是有些善信与比丘都说,不熟悉 藏典的人也能证得阿罗汉,如果人们被引导,相信不用学习藏典也能证得阿罗汉的 话,对于教理之教(Pariyatti sāsana)是否有害呢?如果教理之教有危险,行道之 教(Pa?ipatti sāsana)与通达之教(Pa?ivedha sāsana)将会被荒废,如果我们听到 有关你是阿罗汉的消息是真的话,你最好以遁辞掩饰,不要直说自己没有学识,如 果佛法(Sāsana)()衰亡,圣者是会比俗人损失更大的,你说不是么? 〔U Kavi〕 我承认自己没有学识,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我经常向有学识的比丘们致敬,也会 经常给他们供上僧衣及日常所需物品;此外,我也会鼓励别人这么做的。 〔Nā-〕 喂!喂!你问大师是否有学识,他已承认自己没有学识了,你想他说谎吗? 〔Nā-〕 等等!大师!让迦韦大师继续说下去吧! 〔Nā-〕 你是否想说,就因为迦韦大师承认自己没有学识,佛法的三个方面()都会有危机 吗? 〔Nā-〕 等一等,那烂陀大师,我们稍后再谈这件事好吗?让我与迦韦大师继续完成这个讨 论吧! 〔Nā-〕 可是,你已经离题了,还记得乔答摩佛(释尊)在世时那两位比丘的故事吗?一位 是阿罗汉,另一位是对三藏经典都很有学识的比丘,后者想谴责前者(阿罗汉), 指责他疏忽学习(教说之教)。佛陀知道若有学识的比丘错误地质询一位阿罗汉比 丘,他是会触犯重过的,于是,佛陀介入去问那阿罗汉比丘一些问题。大师!我想 提醒你一句,正确的修习方法只有阿罗汉才熟悉。 〔Nā-〕 好了,不要再说了,那烂陀大师!让我和迦韦大师继续讨论吧!好!大师,为了佛 教三方面的利益,你最好用婉转的言辞来回避说出你是没有学识的。 〔U Kavi〕 有关我自己的事,我是会直言无讳的,大师。 〔Nā-〕 你不认为掌握多一点学识会好些吗?你若装备好所需学识去说法,那不是对佛法 (Sāsana)更有利益吗? 〔U Kavi〕 我相信自己的业报(Vipāka)不足以令自己变得很有学识,我无心向学,也不觉 得自己做得到。 〔Nā-〕 由于你的业报?放下它吧!周利盘陀(Cū?apana or Cū?apanthaka Thera)又如何? 他未证阿罗汉果时是很蠢的,可是,成就阿罗汉之后,他并没有受自己的业报所阻 碍。你若是阿罗汉,理应拥有佛教学识的。 〔Nā-〕 噢!不!周利盘陀是赋有善业的,他的善业在证得阿罗汉果时开花结果,同时具有 四无碍智()。这位迦韦大师到底属于那一种阿罗汉则无人能说,就算以圣者来说, 低成就的圣者也是无法懂得比他成就高之圣者才能的。 〔Nā-〕 那是对的!无论如何,我都想迦韦大师考虑学习(三藏经典)、增进佛法学识。 这时突然下起雨来,他们于是走上寺院楼上,继续他们的讨论。 〔Sā〕 为什么你不努力在获得神通(Abhi??ā?a)之后才去说法呢? 〔U Kavi〕 我不觉得我能得到它,大师。 〔Nā-〕 何者较为容易(得到),世俗谛还是胜义谛? 〔U Kavi〕 世俗谛比较难,大师。 〔Sā〕成就胜义谛之后,世俗谛不是较为容易(成就)吗? 〔U Kavi〕 我无意(在世俗谛上)作进一步的成就。(我无意这么做。) 〔Nā-〕 目前有多少比丘停留在你那个地方? 〔U Kavi〕 有十五位,大师。 〔Nā-〕 如果你是我们所听到的一位真正阿罗汉,你对弟子有无任何依恋执着? 〔U Kavi〕 这不是我依恋执着他们,而是他们自愿走来和停留在我这里,我不能叫他们走开 的啊! 〔Nā-〕 不!不!佛陀有数百个弟子,难道佛陀有依恋执着他们吗? 〔Nā-〕 那烂陀大师!你这么说实在太放肆无礼了。 〔Nā-〕 我并非放肆无礼,而是你实在离题万丈了! 下面是午饭后的进一步讨论 〔Nā-〕 可以请迦韦大师告诉我们你的禅修方法吗? 〔U Kavi〕 〔于是,迦韦大师便把他在家禅修,到他证得道智的经验,全部叙述出来。〕 〔Nā-〕 在证得道智后,你有没有在返照智(Paccavekkha?ā)中审视(contemplate)? 〔U Kavi〕 我有的,大师。 〔Nā-〕 告诉我们你在道、果与涅盘上面的审视方式。 〔U Kavi〕 在审视道、果与涅盘当中,我是充满喜乐的,大师。 〔Nā-〕 请继续。 〔U Kavi〕 我已经说了,大师。 〔Nā-〕 请说多一点吧! 〔U Kavi〕 我已给导师们说过了,大师。 〔Nā-〕 我不想听第二手消息。(我想听迦韦大师亲自说出来。) 〔U Kavi〕 审视道、果与涅盘是一个令人欢欣与喜乐的经验,那位圣者对自己已灭除烦恼或 污染一事会感到非常满意。 〔Nā-〕 菩萨(Bodhisatta)仍是俗人,可是,他也能因控制到瞋怒而满意,仅因为满意并 不能证明一个人已证得道智(Magga ?ā?a)的。 〔N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波罗蜜(Pāramī)()啊!你又在犯错了。 〔Nā-〕 你有什么权这样说? 〔Nā-〕 你是什么样的比丘? 〔Nā-〕 我不知道! 法遍安大师说:「好了!好了!不要吵架!当一位圣者在他体证的道(Magga)上审视时,他 是没有什么可再描述的,他只知道自己已证得道。」 . 回答唐达镇僧团领袖、最高大哲士唐达大师的提问 在 年 月 日,唐达大师(Taungthar Sayadaw U Aggava?sa),一位受人尊敬、住在唐 达森林区寺院内、并获得最高大哲士(Agga-mahā-pa??ita)()头衔的大师会见迦韦大师。一 番互相客套过后,唐达大师怀着如何令佛法(Sāsana)得到发展与弘扬之心,向迦韦大师问 了一些有关禅修的问题,以下是他们谈话内容的一个简要记录: 〔问〕 迦韦师,你的心境快乐吗? 〔答〕 非常好,大师。 〔问〕 我听到有关你的事后,内心十分高兴,很想立即与你见面,现在有机会见到你真的很 开心! 〔答〕 我自从听过有关你的渊博学识后,也很想拜见大师,因此我现在见到大师也很开心。 唐达大师请迦韦师描述他的内观禅修方法。迦韦大师在取得唐达大师的同意下,便像平常向 弟子说法一样,把开始的禅修前准备,中间的如何修习,乃至最后证得道智的过程,都详细 地给唐达大师说了。 〔问〕 成就道智之后应如何继续下去? 〔答〕 禅修者应从头开始,由再度获得三法印智(Sammassana ?ā?a)开始。 以下是唐达大师的评论及之后发生的事件 () 听完迦韦师讲述他的禅修方法后,唐达大师评说,这个禅修方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 我们的禅修方法实在太过宽广,乃致收效不大。 () 我们很满意迦韦师的方法,并对它非常有信心。 () 唐达大师表达了他的信心后,更明确地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最简单的禅修方法,现在我 们找到了,它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迦韦师令我们真的受益不少。」 () 一番互相赞赏之后,唐达大师便陪伴迦韦大师到寺院的客舍居所,然后回到自己的地方。 () 在 年 月 日早上七时,早餐之后,在唐达大师的住所内,迦韦师向大众再讲述他 的内观禅修方法,唐达大师在听讲完毕后,又一次向迦韦师表达赞赏,更趁机让在座听众 知道:法的修习,有必要跟随已掌握法的人学习。他引述《清净道论》(Visuddhi Magga) 的内容,说学识渊博的小龙三藏长老(Tipi?aka Cū?anāga Thera)也要向大护法长老 (Mahā-Dhammarakkhita Thera)学习禅修方法。现在迦韦师已证明他是一位禅修大师, 他的方法非常宝贵,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唐达大师说完后,迦韦师便返回他的客舍居所。 () 那天午饭后,唐达大师为新进的比丘们举行授具足戒的仪式,完毕后,他请迦韦大师说法, 迦韦大师答应了,并给他们说了法轮(Dhammacakrā),内容强调佛陀有关生死轮回的教 理,它如何顺流地不断转动,以及如何才能断开它的连续性。在坐的听众中有唐达镇的政 府资助学校校长沙先生(U Sa)、一位资助僧团的善信,以及一班善男信女。 () 当迦韦大师向唐达大师鞠躬辞行,要回去他当时作客的沙仑寺(Zalun Monastery)时,唐 达大师请迦韦大师为他写一份有关他的禅修方法的精简参考小册子,好让他日后可以依法 修习。 () 迦韦大师顺从了唐达大师的请求,把他的内观禅修方法精简地写了下来,并在 年 月 日星期日送到唐达大师那里。在他的信中,他说: 生死轮回有两个进展方向,一个可令它不停地转动,另一个可令它断开和停止转动, 禅修者应为后者努力奋进。 要令生死轮回断开和停止转动,禅修者要在根门上保持专注,我是指身根门,因为在 眼耳鼻舌身等五个根门之中,身根门是最为适当的,它较容易为禅修者的直觉所清楚 察觉,从而生起辨识名与色(身心)的内观智慧。 (译者注:这是十六观智()中的第一阶智,即名色分别智。) 其他的根门,例如眼根门也是可以专注的,可是,对于直觉迟缓的禅修者来说,由于 它较难捉摸、较难知道,因此辨识名色的内观智慧不容易生起;那就是身根门被推荐 的原因。 身体对于接触是很敏感的,无论何时,只要身体接触到某物,触觉就会出现在敏锐的 观察者之内;因此,禅修者必须非常警觉地马上觉知到那个接触,他必须时刻对接触 保持着专注。 当身根门感受到触觉时 ── 即感官与感官对象接触(Touch)时,感觉(Sensation) 便会生起,于此,禅修者必须在感觉出现时,不要让它引起渴爱(Craving)、执取 (Clinging)与有(Bhava,Becoming)……等等。为了达此目的,必须运用警觉性的 专注(Mindfulness)去令此过程终止于感觉,不再向前发展。 在终止感觉向前发展至渴爱……等等的企图中,必须对下述的两种处理感觉的方式有 所认识: () 以思维概念来处理感觉(Vedanā Sa??ā); () 以内观智慧来处理感觉(Vedanā Pa??ā); 前者依靠世俗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等)的思维概念来感知事物。后者不依靠会误导 的思维概念,而是如实地感知现实或如实地了解事物。 (例如:当脚痛时,如心想: 「我的脚很痛。」那就属于();如内心只如实地觉知当下的感觉,不让任何思惟概念 生起,那就属于()。) 只有当禅修者能借着封锁、堵塞以思维概念来处理感觉(Vedanā Sa??ā),培育与促 进以内观智慧来处理感觉(Vedanā Pa??ā),才会出现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ā?a)。 随着心意与此内观智渐渐协调,心意才会越来越清纯。当修行者用此方法清净心意, 以及在身根门上留意觉察触的修习已成为他的习惯(第二天性)时,他的专注力(念 住力,Mindfulness)才会被建立起来。到了那个阶段,在意门转向心(Manodvārāvajjana) 出现之后,行舍智(Sa?khārupekkhā ?ā?a)便会生起。 行舍智所包含的遍作(Parikamma)、近行(Upacāra)与随顺(Anuloma)等三个心 就会(进一步)消除烦恼或污染,紧随其后生起的种姓心(Gotrabhū)就会感知到涅 盘,它(种姓心)会令禅修者的心指向涅盘;接着,紧随种姓心之后及依赖其生起的 道智(Magga ?ā?a)就会根除潜藏的烦恼或污染(Anusaya)。 (注:随着第一次出 现的道智而体证初果或入流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