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隆大师传(25)

 自我觉察监控 2013-07-19
宣隆大师问:各位善信!在生死中飘流,你们觉得沮丧、凄凉吗?
  弟子们回答:的确是啊!大师!
  宣隆大师问:既然如是沮丧、烦恼,你们想不想拥有快乐?
  弟子们回答:是的,大师!我们极之想拥有快乐。
  宣隆大师跟着开示:若想拥有快乐,一定要杀死你们的父母,杀死两位国王,还要杀死外六
  贼与内六贼()。请留意!因父母对你们有莫大的好处,只杀父母一次是不够的,要杀足四次
  才行。在此必须要知:
   我所说的父母是指「渴爱」与「我慢」;
   两位国王是指「有见」与「无见」两种邪恶见解;
   外六贼指「六尘(六境)」而内六贼则指「六根」。
  (有关上段的开示,请参考《南传法句经》第 句()的内容。)
  现在,请依下述方法进行:
   首先向佛陀致敬,然后受持戒律,并要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盘,愿意
  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佛陀。〔此外,亦可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盘,
  愿意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已故的宣隆大师。〕接着,向三界众生散发你的慈心,
  以及你所累积到及即将获得的功德。
   不要规定你的禅修时间,能坐多久就坐多久。采用的坐姿,要能久坐亦无需移动。
  控制心意安住于禅修对象,不令散乱。你的禅修对象是出息与入息,用鼻孔呼吸,
  紧闭双目有助心不散乱;呼吸时要强劲些,这样做有助稳定心意,除了作刻意呼吸
  的心念外,不可让任何别的念头闯入。当气息接触到鼻孔的末端时,你将会觉察到
  那个接触,要专注于那个对接触的觉察;「接触(contact)」、「觉察(awareness)」、
  与「专注(mindfulness)」三者要同时发生。
  这样地做着禅修时,你的眼不会看任何东西,你的耳不会听任何东西,你的鼻不会嗅任何东
  西,你的口不想吃任何东西,你的身体也不想去其它地方;于是,你的五根(眼、耳、鼻、
  舌、身)就得到很好的守护了。换言之,防护五根的戒律 ── 根律仪(Indriya Sa?vara Sīla)
  便可成就了。这个成就可不小啊!根律仪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与克制五根,防止贪瞋痴在心
  内生起。要防护得妥,非练习禅修不可。

  在连串不放逸的修习后,心得到很好的教养,不再任意跟随念想(fancies),只安住于鼻孔末
  端。接着,一堆堆像珍珠、星星、月亮、太阳、……等五彩缤纷、色彩斑驳、熟悉的与不熟
  悉的大小东西,会在你周围相继出现;它们有很大的误导性,令你以为是禅修的进境,实际
  上,它们会成为禅修的障碍,甚至被人指为是开悟的敌人。你要训练自心,令它安住于原先
  的禅修对象()上。这奇特的经验,大多数禅修者都会遇到的。
  成就此能力时,即能防护自心,不令散乱,安住于鼻孔末端,专注着接触和触觉时,就相当
  于杀死了那外六贼(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或六境)。
  若能持续练习,你会觉察到冷、热、僵硬和各式各样的疼痛感觉。当某个特别感觉出现时,
  禅修者即要觉察到它。如果是冷的感觉,就要觉察到冷,并要专注着对冷的那个觉察;那么,
  当心能完全集中时,冷感觉与对那冷感觉的觉察就会一起同时消失;如果它是一个热的感觉,
  那热的感觉与对那热感觉的觉察也会一起同时消失的;(若出现的是其它僵硬或疼痛感觉,也
  应作如是的修习。)但热的感觉不会在冷的感觉后面逗留,同样,冷的感觉也不会在热的感觉
  后面逗留;每次发生的事件(指每个感觉的出现)都是一个相当独立和独特的事件,各有其
  自身的自然特色。这些感觉会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出现,你不该注意它出现在身体上的那个特
  别地方,各种感觉都是会随其本性出现的,你只需持续地在感觉出现时即如实地觉察到它即
  可。这种与专注紧密结合之觉察就是所称的「三法印智(Sammasana ?ā?a)」。
  当觉察身体感觉的修习已成为习惯(你的第二天性)时,你的集中力(定力)已发展至一高
  水平,足可令你把捉到身内生起的心理过程,换言之,你将领悟到名色(身心)现象,本质
  上只不过是一种迁流不息的转变过程。你若能奋发推进五力 ── 信、精进、念、定、慧,
  你的集中力(定力)将会更为大大增强。
  结果,将有光辉在体内生起,让你看到自己身体的翻版,全身会在你面前展现,你会看到内
  脏的活动,时而有生肉分开、瘀肿、水泡爆发,时而有珠状物体流出或像雨点般洒下来。
  到时,你的集中力(定力)会变得坚强,由于熟悉身体感觉的生灭现象,「生灭随观智
  (Udayabbaya ?ā?a)」将会生起,感觉不再是一种想法()之知(概念上的知识),而是一种
  内观智慧之知(非概念性的如实知识)。到此阶段,你将看到毛孔有细小的火花喷出,像打火
  机擦出的火花一样,你将可以「分别智(discriminate knowledge)」亲身体验到心、心所与色
  (肉体)等法的生灭真相。
  接着,你了解到,实际上只有名色(身心)的综合体,并无所谓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
  而且,你会明白到,旧概念如人、天神、梵天等皆是盲目的世俗人境界,体验真相后,一切
  皆是名称而已。当一个人能如是地了悟时,他对三宝将会深信不疑。到此地步,禅修者已杀
  死那内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并开始消除有见与无见()的工作,但此时还未能完全
  把它们根除。
  在这里,对感觉维持着觉察之坚定专注力(念住力)是「戒(Sīla)」,提供光芒(light)之稳
  固集中力是「定(Samādhi)」,辨识到名色(由心、心所与色所构成)的实相之能力是「慧
  (Pa??ā)」。于是,戒定慧三学便得以成就。不过,此阶段的智慧仍只是世俗谛的层次。
  宣隆大师所述的七清净()
  当禅修者用心留意观察着感觉时,他正全面地防护着六根,所以他有「戒清净(Sīla Visuddhi)」。

  当时他的心正安住(固定)于感觉上,这就相当于「心清净(Cittā Visuddhi)」。当有戒清净
  与心清净时,禅修者便能如实地看到真相,那即是说,他能看到毛孔有细小的火花喷射出来,
  像打火机(lighter)擦出的火花一样,跟着他了解到自己没有手、脚或身体,只有名色(身心)
  的综合现象而已,那意味着他具有「见清净(Di??hi Visuddhi)」。
  获得见清净后,他再无疑惑,对佛法僧三宝亦会坚信不疑。无疑惑即是「除疑清净
  (Ka?khā-vitara?a Visuddhi)」。
  当禅修者能对感觉由概念上的知识转为如实的知识()时,他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光辉从身上
  散发出来,极之清纯,且伴随着深度的满足与安宁。不要贪恋此经验,若迷执此奇妙经验,
  那表示你已陷入那「十种内观智()的危害()」之中了,事实上,此经历亦只有在长期的禅修
  奋进后始得。此迷执称为「欲贪(Nikanti)」,是较为隐晦、微细的那种欲贪。
  当你能舍弃它们时,心将会更为稳定;接着,在意根出现的觉知,令你能毫不动摇地觉知到
  强烈的感觉,也能敏锐地觉察到非常微弱的感觉;你自知内心不浮不沉、对缘生缘灭的现象
  能平等看待,不迎不拒。那就是「行舍智(Sa?khārupekkhā ?ā?a)」。
  包括「遍作或预作(Parikamma)」,「近行(Upacāra)」和「随顺(Anuloma)」等三个剎那心
  的「行舍智」把隐蔽的烦恼消除。随即「(更改)种姓(Gotrabhū)」剎那心指向涅盘,那时,
  禅修者一定要依「(更改)种姓」剎那心的讯息令自己倾向涅盘;就在那刻,道智(Magga ?ā?a)
  即会生起,把所有潜伏的烦恼消灭。此消灭就是消灭上述的那两位国王,即是有见(Sassata
  Di??thi)与无见(Uccheda Di??hi)。至于喻为父母的渴爱(Ta?hā)与我慢(Māna),由于他们
  与每个人的生命有着如此深厚和密切的关联,必须被杀四次始得。做与不做,悉随尊便。
  让我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