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居北京的外地生物2

 钟家台 2013-07-20

移居北京的外地生物2

经此一役,保安不再刁难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了,可他们更加刁难住在4楼西端的民工。我数次看到在北门,保安不许民工进来,理由是他们没带证件,其实就在半小时前他刚看到这几个工人出去到马路对面的小卖部买方便面。我顿时想起来王胡、小D对阿Q的欺凌,所谓的“阶级情谊”,更多是存在于意识形态的宣传。

这些民工,一部分来自四川、河北、山东等地,一部分来自北京当时的平谷、密云。那些来自平谷、密云的人和我们相比,理应更有北京人的自豪感。然后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用公寓唯一的电话,总是低声下气找公寓管理员。其实有一个叫小青的平谷姑娘,长得面容姣好、皮肤白皙,说话略带一点天津的口音,但谈吐得体,我们几位男毕业生特别喜欢和她套磁——但无人去追求这个女孩。说到底,那个时候,“身份”和“户口”实在太重要了。那些只有北京郊区农村户口的打工者,自觉低人一头。即使是集团的正式职工,“干部”和“工人”身份泾渭分明。有位去了二分厂的兄弟和一位家在北京朝阳区将台乡的女工恋爱、结婚,被众哥们背后嘲笑“没出息”——可谁知道,数年后他老丈人家的院子拆迁,用于房地产开发,补偿了3套房子外加几百万元人民币,他免除了当“房奴”之苦。

那个时候我们这些毕业分配到北京的人,之所以对“户口”那么看重,是因为“户口”是废除粮票后另一个造成权利落差的制度。假如你娶一个外地户口或北京郊区农村户口的妻子,两人生育的孩子随母亲落户,将给他的未来成长带来一系列障碍。直到2003年,北京才出台政策,孩子可以随父亲落户。那位和我一起来京的校友王风彬,就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娶了一位户口还在老家的重庆姑娘——这个女孩是个典型的“北漂”,他们的孩子现在上幼儿园了。              

4、藩篱一点点拆除

1994年春节后,一股风潮悄悄地在我们这群人中间涌起。几个清华毕业的兄弟,几乎是神龙见尾不见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外面忙碌,很少和我们交流。直到有一天,听说他们中间两位已经在外面找到了一家外企,然后到人力资源部软缠硬磨,交了5000元的违约金,办理了调离手续。5000元,1994年左右在我的眼里还是天文数字。但这些去外企和合资企业的,马上月薪1000元左右,相比较在京东方的200多元,这笔违约金就算不上什么。

现在想来,交违约金就可能“赎买”自由身,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在此之前,单位对人才的控制是全方位的,如果单位人事部门不开绿灯,别的单位就不敢接收。有人走出第一步,自然就有人马上跟上。大伙突然发现,有一纸北京户口、一张大学文凭、工作一两年,再在北京跳槽,空间真是很大。

199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没有北京户口,却留下来当“北漂”的人不多,因为会在北京遇到诸多的困难。直到1990年代末,在北京买手机办中移动的全球通和买车,也需北京户口,我的身份证就被借给几位在北京做买卖的老乡办全球通。所谓的“正式单位”——即机关、企事业单位,聘用人才的第一要件就是:北京户口。无北京户口在京打拼的一般是两类,一类是自己做生意;一类则是在建筑工地、饭馆、工厂流水线上做“脏乱差”的活。那时北京一直主张必须严格控制北京常住人口,连中央机关和一些国有大企业从外地调入人才,也要给北京市政府缴纳“城市增容费”。而每年元旦后、春节前,北京市劳动行政部门就会在《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上发布北京企事业单位雇佣外地户口者的工种限定——只有那些收入不高、劳动强度大、北京人不愿意干的工种,如饭店服务员、建筑工、环卫工,才允许雇佣外地民工。

由于种种制度性限制,有北京户口且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当然是“香饽饽”。到了1994年夏天,128人已经走了差不多50人。这些人离开后,不几月就衣着光鲜地回到北林宿舍,请哥们吃饭。

真正触动我跳槽念头的,是两位兄弟的精神失常。

第一位姓郑,闽西客家人,西安交大毕业,住在我对面的宿舍。另一位姓齐。小齐毕业于沈阳工大,甘肃会宁人——那是一个创造过“高考奇迹”的苦寒之地。小郑、小齐的患病,让我们叹息,也心寒。我们在一起议论时,认为诱发原因是单调而清贫的现实和曾经对北京的憧憬反差太大,这两人都是农村出来,家庭对其寄予厚望,而性格又不太开朗,不善于自我排遣。

于是我开始心思活动了,处处留心是否有跳槽的机会。一次北京市电子工业局召开各大企业的内刊编辑人员开会,我奉命前往,两天的会议,电子工业局的办公室主任对我十分欣赏,向集团公司提出先借调过去,然后再调动——当时公务员还不是逢进必考,只要是大学毕业,企业和机关之间有绿色通道。老宋犯难了,因为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跳槽”成风,他手下的人再走,让他无法向总裁和党委书记交差。于是给我细说机关的穷困,分房难、工资低、不如企业活泛——他说的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我想了想,罢了,先留下一段时间再说。

但同时,我也在找人活动,在1995年春天,让我的女友调到邻近的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到了1995年夏天,我已经进厂两年了。我总在心里盘算,我所学的专业、我的志趣,留在京东方又能有什么前途呢?

那年夏天,正好是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次向社会大规模的招考公务员,条件是:北京户口、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5岁以下。我和北林宿舍的几位哥们去报考,经过笔试、面试,三人被录取,我进了司法部,一人进了电子工业部,一人进了国家海洋局。

由于是被国家机关招录,集团更无理由设置障碍。我很内疚,跑到王总那里辞行。他很大度地说:大家说我们京东方是“黄埔军校”,招来人才不几年就走了。没关系,走掉的是精英,留下的是骨干。人才,总是流动的。这里是你来北京跨入的第一个单位,算你在北京的娘家,欢迎你有空回来。我走的时候,128人只剩下40余人了。           

5、森林中的一叶

调入到司法部机关不久,我和女友结婚了。机关房管处给了东城区胡同深处一个大杂院里的一间平房栖身。房子朝东,原来的住家在房子前面,私建了一间6平方米的厨房,一并留给了我。虽然生活艰苦,冬天需要生蜂窝煤取暖,但总算在北京有了一个家。而院子里的邻居,更让我感到温暖。

北屋三间,一间是姓何的一家人所住,女儿刚一岁,男主人是典型的北京市民,下岗两年了,靠打零工挣点钱,妻子在某旅社。另两间住着一对七旬夫妇。老头是一位退休警官,他耳背,是战争年代被炮火震伤的。他跟着聂荣臻的大军进京,转业后担任东四派出所第一任所长,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住在楼房里,时常来看老两口,一个胖孙子在附近上小学,住在爷爷奶奶家。这家姑爷是返城知青,十分热情厚道。对面的厢房住着一个老伴已过世的大妈,大儿子分开单过,尚未婚娶的小儿子跟着她住。这个老太太原来是东四妇产医院的护士长,地道的北京人,民国时读过初中,想必当时的家境不错。她在居委会发挥余热,房管所委托她代收整个院子的房租。我的隔壁两间房住了一家人,丈夫40多岁,一位基层民警,妻子是小学老师,一个女儿正在上职高。生蜂窝煤取暖,如何搭建烟囱防止煤气中毒,就是这位老兄教会我的。

1999年,我搬离了那个大杂院,和几位邻居一一道别时,他们祝贺我住进了楼房。那一年,我也离开了司法部。

我很怀念那个大杂院,大杂院的住户,是各个时代进京者或其后代的聚合。他们有些人是三代以前来京做官或做买卖的,也有1949年随大军进城的老人,也有我这样在改革开放以后分配在北京的大学毕业生。年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的巨大差别,并没有阻碍这个院子的人融合成一个整体。

这几年来,我和北林宿舍那些兄弟姐妹们联系得越来越少。前不久,特意去找到还留在京东方当部门经理的王风彬和当了集团副书记的仲慧峰(毕业于湖南财院的同乡),把酒话往事,无限感慨。我们一一说起那些兄弟姐妹们的下落。除了死去的田杰和两位精神失常的兄弟不知所终外,有几位出国了,还有几位因为婚姻关系去了外地安家。而大多数人,在北京安家落户,结婚生娃,其中有好几对夫妻(也包括我本人)是当年在京东方北林宿舍相恋而结合的。128人中还有10人留在京东方。

我们这些外省植物,移栽在北京城,经历19年的雨雪风霜,总算长成树木了。虽算不上粗壮伟岸,但根已经扎进这片土地,开枝散叶,成为这片森林的一部分。

1993年那个夏天我成为一名“新北京人”,这19年来,北京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开放。这样的发展和变化实质上是人的权利不断趋向平等的过程。

从世纪之交开始,“北京户口”不再是奋斗在此的人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向外地户口者开放,越来越多人的人大学毕业后,选择“漂”在这里,哪怕当“房奴”或“蚁族”,他们看重的是这座城市给各类人才所提供的机会。一些人因为大都市生活压力,逃离“北上广”,但他们中间不少人又回到了北京,原因乃是北京更包容,这座城市的竞争环境相对公平。19年前,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北京户口,在北京总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今似乎是遥远的旧梦。然而,许多人对北京的包容和制度公平还有更多的期望:非京籍常住人口的子女能否在北京接受公平的教育,并和北京户籍的同龄人公平地参加高考,在此工作和纳税的外地户籍者能否申请城市保障房……

只有这座城市在制度上对任何一个外来者做到公平,任何人在这里是靠本事而非靠身份吃饭,北京才是真正的“有容乃大”,“北京梦”也才多一些暖色,少几分冷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