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他什么书,只需再读一本书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7-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年12月出版
文 / 顾则徐

  对中国当代搞的调查、统计之类,我向来不怎么以为意。比如前段时间广西师大出版社公布的“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作品”,尽管引起不少评论家严肃议论,我则以为不过是一个网络游戏而已。
  不妨来具体看“前十名作品”名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称为经典,不过是五六十岁以上人的一厢情愿。真要说了解苏联文学,就小说的经典而言,基本的应是读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爱伦堡、蒲宁、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等作家作品,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过就是偏执的红色励志作品而已,今天中国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恰恰证明了中国的进步。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随笔性散文,这几十年中国几乎可以说平均一年一个译本,体现了一种十分堕落的翻译现象。散文翻译,倘若译者汉语言文学写作不是好手,不过欺骗读者而已。有些堕落的译本要读者接受,未免太看低读者。所以,读者拒绝参与这出版商业游戏,“死活读不下去”,乃是明智。诸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类,倘若不是做专门研究,凡外国文学作品,译者汉语言文学写作平平者,即使所译原著是如何经典,对于中国读者也不过就是属于可翻翻可不翻翻之列。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诚然都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伟大作品,但是,正因为是巨著,便很花阅读工夫,如果不是从事专门文学研究和创作,不读他们未必就意味着文学修养属于低级。对于一般中国读者的文学审美来说,这些“现代派”小说并不是不存在障碍,中国一般读者重故事、情节、动作、精句,既然阅读是以“我”为主的欣赏,不愿意接受脑筋折磨并非罪孽。事实上,即使在产生这些作品的西方,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越来越属于小众的审美,更何况在审美差别很大的中国。即使中国专业做文学的,恐怕多数也未必读全过这些作品。我大学读书时,中文系常有几个文学狂热分子来找我争论文学,他们所读不过主要是节选和介绍,跟他们讨论问题是很受罪的事情。高谈歌德而没有读过《浮士德》,高谈英国诗歌而没有读过拜伦,高谈黑色幽默而没有读过约瑟夫·海勒,高谈魔幻现实主义而没有读过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高谈普鲁斯特其实只读过七大部《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这的确是中国文学圈子的事实。
  《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被列为“死活读不下去”,最使舆论惊诧,其实不过文学误解而已。《红楼梦》当然是伟大的作品,但不等于普及读物,就普及程度而言,清朝闺阁中阅读《西厢记》而掉的眼泪之多远非《红楼梦》可比。民国有红学,红学发展到当代成为一种极其腐朽的学术游戏,所营造的《红楼梦》话语成了令人神经的梦呓。《三国演义》、《水浒》向来不为女性读者所喜爱,即使男性读者,旧时也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的说法,并非一定要人人去读;在民国时候,倒是认识几个字的土匪头子非读这两本书不可,因为拜把子、打仗要模仿里面的内容,取里面的经验。《西游记》的特点不在语言艺术,而在于其想象艺术、故事艺术,没有读过《西游记》并不妨碍欣赏演绎的各种唐僧师徒故事,这就好像熟悉八仙过海故事的中国人未必要知道有一部《东游记》的书一样。
  用书装潢外表的,基本是抚一下肚子就知道发福了的成年人,书包沉重的孩子、还在求文凭找工作的青年则少有这样的雅兴。列一些所谓经典名单,以为应读、必读,不过是肚子发福者的自以为是,是设定一种偏见标准强求儿童、青年。
  2012年有报道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调查,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后每人平均一年读一本书都不到。在这样的背景下喧嚣什么读经、读经典,就如要没有饭吃的乞丐去吃肉。不需要什么人来指导读什么书,中国人需要的只是读书,不管什么书,能多读一本书,就是多读了一倍多的书,就已经是极大幸事了。读书以兴趣第一,以喜欢第一,来几个肚子发福者一本正经教导必须、应该、一定读什么书,不过扫兴而已——扫兴尚属不善,用所谓读经、读经典令人反胃,把人吓住,永不愿意碰书,才真是罪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