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病多瘀 怪病多痰 难病多毒 疑病多郁

 shanlieng 2013-07-21

摘要: 因疑难杂症一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据说的久病入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说: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或久病气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滞则瘀血易生。现代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也证实:久病患者血流变缓,新陈......

因疑难杂症 般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往往引起人体脏腑 经络 气血的瘀滞,也就是古代医家据说的“久病入络” 《素问·痹症》曰:“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证治准绳》 曾言:“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 病之胎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也说:“ 凡经主气 ,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 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皆因病久气血阴阳 亏虚,无力鼓动血运,血滞于经;或久病气 机逆乱,“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气滞 则瘀血 易生。现代血液 流变学的研究也证实:久病患者血流变缓,新陈代谢 减退,血液黏度增高,血循环 减慢。此皆为久病 瘀之理论依据。

瘀血与痰浊 一样,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 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 上涉及的范围也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 一共同的病理特征,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癥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 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 ,精神 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异病同治 的原则,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在疑难杂症中,虽为同一血瘀证 ,由于病情有轻重 缓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标本 邪正虚实 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或为主证 ,或仅为兼夹证,并可因病的不同,而反应 各自特殊性。为此,在应用活血祛瘀这一治疗大法时 ,还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病情轻者,当予缓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 之品;病情重者,当予急攻,采用破血 ,通瘀,逐(下)瘀之品,依此准则,选方用药自可恰到好处。对因邪实而致的血瘀,当祛邪以化瘀;对正虚而致的血瘀,则应扶正 以祛瘀。同时还应强调辨别 脏腑病位,掌握主症特点和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各种具体祛瘀法,才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对疑难杂症治疗的疗效。

古人有“见血休治血”之说, 人认为还要“见瘀休治瘀”,治瘀当求因、定位。在临床上首先应辨瘀血的成因,分虚实论治,分别采用理气 祛瘀、补阳 祛瘀、益气 祛瘀、养血祛瘀及滋阴 祛瘀等求因祛瘀七法。而根据病变部位,按主症特点进行论治的常用治法又有通窍祛瘀、通脉 祛瘀、理肺祛瘀、消积(软坚)祛瘀、理胃祛瘀、通腑祛瘀、利水祛瘀、通经 祛瘀、和络祛瘀、止血 祛瘀、消痈祛瘀及疗伤祛瘀等定位祛瘀十二法。临床对活血祛瘀法的应用,虽然甚为广泛,并有一定的独特效果,但必须注意人身之气血宜和不宜伐,宜养而不宜破。一般说来,无瘀象者,均应慎用。体弱无瘀者,则尤当倍加谨慎,孕妇原则上当禁用。在用祛瘀药时,应做到瘀去即止,不可过剂久用,以免出现耗气伤血 的副作用 。至于对活血祛瘀药的选择,必须符合辨证要求,尽量注意发挥各个药物 的特长和归经 作用 。特别是虫类祛瘀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形胜于气,走窜善行,无处不到,如水蛭 、虻虫 、地鳖虫、穿山甲 、蜣螂 虫等,均属祛瘀之峻剂,性虽猛而效甚捷,必要时可权衡 用之。

个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急性外感 热病 及某些内伤 杂病 (尤其是疑难病证)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兼具血热血瘀见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我们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经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首先明确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 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 ,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处方 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 、伤寒 、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过敏 性紫癜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等,临床疗效能获显著提高。鉴于此,几十年来,我们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 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 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 结证和络热血 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升华和发展了瘀热学说,形成系统 的瘀热理论。

另外,还应注意痰瘀同源 、同病、密切相关 的问题。因津血同源 ,为水谷精微 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散于脉外、组织 间隙之中则为津液,通过脏腑气化 作用,出入于脉管 内外 ,互为资生转化。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各具特有的征象,但因均为津血不归正化 的产物,同源异物,故在病理状态下,又有内在的联系,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时影响津血的正常输化导致痰瘀同生。如热邪 可以炼液成痰,而血液受热煎熬,又可结而成瘀;寒邪 客于络脉 ,寒凝血 滞而瘀,寒邪伤阳 ,液聚为痰。另一方面,亦可表现为痰瘀互生 。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液循行,则血滞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于宣通,以致津液停积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证论》 还明言:“痰亦可化为瘀”。“血积 既久,变能化为痰水”,故可认为: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易生;痰停体内,久必化瘀,瘀血内阻,久必生痰。在病变过程中可以互相因果为病。

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是痰瘀并重,确定化痰 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 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 血阴阳,变生坏病 。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还应注意调补五脏 ,求因从本图治,此即“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再其次,当疏利气机,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 ,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最后,当注意求因定位,辨证分治。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涉及脏腑肢体骨 节经络九窍 。故对痰瘀的治疗不仅有轻重缓峻之分,还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合相应治法。

曾治李某,男,55岁,干部。1993年11月3日初诊:眩晕 50天。病 因车祸昏迷 40分钟,CT、核磁共振查见两额颞部慢性硬膜下积液及血肿 ,外科 认为惟有手术 清除,因患者畏惧而求诊于中医。顷诊头昏、头胀 、有晕感、左下肢间或发麻,舌质 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细。辨证:外伤 脑络,痰瘀痹阻,清阳 失用。治法:通窍活血汤 合当归养血汤 出入,生黄芪 30g,当归 10g,川芎 10g,葛根 15g,桃仁 10g,红花 10g,炮山甲10g,天花粉 10g,土鳖虫 10g,泽泻 10g,炙僵蚕 10g,石菖蒲 10g。另外,三七 粉、人参 粉各1.5g,麝香 0.03g冲服 ,每日2次;苏合香丸 1粒,每日2次。

1993年12月1日复诊:服上药1月,昨日CT复查脑部血肿明显吸收 ,患者仍觉头额昏胀发木,后脑亦有胀感,夜卧烦热 多汗 ,烦渴欲饮,左下肢发麻并有凉感,舌紫,苔淡黄薄腻,脉细滑。辨证为瘀热夹痰阻窍,清阳不升 ,药用熟大黄 9g,炙水蛭5g,桃仁10g,炮山甲10g,白薇 15g,生地15g,红花10g,泽兰 、泽泻各10g,怀牛膝 10g,天花 粉12g,生黄芪30g,天麻 10g,陈胆星 10g,川芎10g。

1994年1月12日三诊:服前药月余,CT复查血肿又较前进一步吸收好转,头昏虽能控制,但不耐用脑,用脑后头额两侧昏胀,夜寐出汗 减少。瘀热阻窍,久郁阴伤,治守原法,伍入滋阴之品,药用天麻10g,川芎10g,潼蒺藜 、白蒺藜各10g,桑叶 10g,功劳叶 10g,太子参 15g,天冬 、麦冬 各10g,生地15g,制军10g,炙水蛭5g,桃仁10g,煅龙骨 20g(先煎 ),煅牡蛎 25g(先煎),陈胆星10g,生黄芪15g。上药续服3周,头昏诸症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检查,脑部血肿全部吸收,嘱隔日服前方以资巩固。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外伤血瘀治用活血化瘀乃属常法,但本例则从瘀能化为痰水,瘀郁生热立论,用僵蚕、胆星、泽泻、泽兰、天花粉 、白薇、制大黄、桃仁等化痰清泄瘀热;并选祛瘀力强的虫类攻逐搜剔之品,如水蛭、土鳖虫、穿山甲等以增效;再加辛香走窜之石菖蒲、麝香及苏合香 丸,助诸药通窍消瘀、上达病所;由于病久正气 多虚,故用人参、黄芪、当归、生地益气养血 滋阴,使气能运血,血能充脉,气充血 足可有利于瘀血的消散,痰水的祛除。制方攻补兼施 ,相辅相成,病获告瘥。突破了非手术不可的判断,证明化 痰祛瘀法治疗外伤颅脑血肿具有良好的效果。

怪病多痰

摘要: 这也是古代医家的一种提法,我们将其引申用于疑难病的诊治,主要是因为许多疑难病的临床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之痰),采用中医化痰、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古代医家所指的怪病,从今天来看大都是精神.....

也是古代医家的 提法 ,我们将其引申用于疑难病的诊治,主要是因 许 疑难病的临床 症状怪异奇特,表现中医所说的“痰”证(包括无形之痰),采用中医化痰 、祛痰等法治疗,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正如《杂病 源流犀烛·痰饮 源流》所说:“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 皆到,五脏 六腑俱有。试罕譬之,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 则盛,风鼓 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

古代医家所指的怪病,从今天来看 都是精神 神经 、体液 之类的疾病,虽与疑病多郁以精神症状为主有相似 的地方,但从临床表现上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征,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多。目 ,从临床上来看由痰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它涉及到现代医学 的呼吸系统 炎症 病变,及支气管 腺体 分泌亢进;消化 道过度及异常的黏液分泌,或病理性组织 增生;心血 管系统 冠状动脉 循环 功能不全,心肌 缺血、缺氧;中枢 神经功能失常,兴奋性 增强或低下,以及脑缺氧,脑水肿 ;躯体局部慢性增殖性炎症,或某些特殊性病 理组织增生等。不论任何系统的任何病变,凡表现有“痰”的特异性证候的,俱可根据异病同治 的精神从痰论治。

痰之生成,涉及到外感 内伤 各 方面,是遭受多种致病因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另一方面,当因痰导致某一病证之后,则痰已成为直接发病之因,每与原始病因或其它同期病理产物合邪 而致病。故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必须分别考虑痰的先后双重因素以为辨治章本。由于痰可随气上 下,无处不到,既可阻于肺、蒙于心、蕴于脾、郁于肝、动于肾,亦可外流骨节经络 ,表现不同的脏腑 经络见症。从痰的性质方面来看,还可进一步区分为风痰 、寒痰、湿痰 、热痰 、燥痰 及郁痰 。我们从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色。其中面色灰暗如土色,为虚寒痰,面颊色红而有油光者为热痰,黄滞者为湿痰,青晦者为风痰。病人肥胖颈短,形态 壅肿者为痰体。表情呆滞,目睛转动不灵者为痰阻于窍。从痰的色质气味 来看,病程短而病情轻者,痰色清白,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腥臭咸苦。若痰吐地上,干后如蜗牛 行走之涎沫,或在日光下有五色 华彩者均为实痰 ;吐出后易于化水者,属虚寒。痰味甜者多为脾热,味苦为胆热 ,味腥臭为肺热,味咸为肾虚 。若痰结 日久,攻之不易消克者,则为老痰 、顽痰 ,常易发生 怪症,在疑难杂症辨治中尤须注意。

对痰的治疗应首分脏腑虚实 ,其次应审标本 缓急,凡因病生痰者,不能见痰治痰,应先治其病,病去则痰自清;若因痰而续发某些病证时,则应以治痰为先,痰去则诸证自愈。再其次,脾湿是成痰的基础,理脾化湿 为治痰要着。而且治痰还必理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自无停积成痰之患。同时治痰应兼治火,气火偏盛灼津成痰者,治宜清降;气火偏虚津凝为痰者,又当温补 。至于治痰原则必须以化痰、祛痰为大法。化痰能使痰归正化 ,消散于无形,或使其稀释排出体外,其适应 的范围最广,可用于实证 病势不甚,或脏气 不足,因虚生痰者。祛痰能荡涤祛除内壅的积痰,包括涤痰 、豁痰、吐利 等法,适用于邪实而正不虚,病势骤急,或病延日久,顽痰、老痰胶固不去者。

难病多毒

摘要: 毒的含义,一是指温热病中的一些传染性、致病力强的外邪。三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如热毒、水毒、瘀毒等。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种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寒毒、湿毒、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个脏器发生实质性损......

难病 毒是指难治重症多与毒邪有关 毒的含义, 是指温热病 中的一些传染性、致病力强的外邪;二是指火热之极,所谓“火盛者必有毒”,“温热 成毒,毒即火邪 也”;三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如热毒 、水毒 、瘀毒等。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毒必兼邪,无论其性质 何,均可概称为“毒邪”。日本吉益东洞有“万病一毒”说,《素问·生气通天 论》也有“清静则肉腠 闭拒,虽有 风苛毒 ,弗之能害”的论述。

毒邪既可从外感 受,也可由内而生。外感之毒多与六淫 、疠气为伍,“毒寓于邪”、“毒随邪入”,致病具有发病急暴,来势凶猛,传变迅速,极易内陷的特点,而使病情危重难治,变化多端。内生之毒是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由脏腑 功能失调,风、火、痰、瘀等多 病理因素所酿生,常见的如风毒、热毒、火毒、寒毒、湿毒 、水毒、痰毒、瘀毒等,其性质多端,且可交错为患,使多 脏器发生 实质性损害,功能严重失调,并成为影响疾病顺逆转归的决定性因素。如重症肝炎中的热毒、晚期肾炎 中的湿(浊)毒、面神经麻痹 中的风毒、恶性肿瘤 中的癌毒、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的瘀毒等。

毒邪致病具有以下证候特点:①凶:致病暴戾,病势急剧,如“非典”、禽 流感 等。②顽:病情顽固,易于反复,如难治性肾病 、慢性肝炎等。③难:常规辨治,难以奏效,如系统 性红斑狼疮 、癌肿等。④痼:病期冗长,病位深疴,如尿毒症 、癫痫 等。⑤杂:由于毒邪每与风、火、痰、瘀等邪兼夹为患,临床 见症多端,病情复杂难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尤应注意毒邪的特殊性。

对毒邪的治疗有解毒 、化毒、攻毒等法,但解毒当求因。首先要区别毒邪的性质,其次要注意毒邪所 在的脏腑部位及所兼挟的其它病邪。如热毒重在清热解毒 ,然热毒在肺则选鱼腥草 、金荞麦 根、黄芩 清肺解毒;热毒上咽则用泽漆 、蚤休 、一枝黄花 、土牛膝 利咽解毒;热毒入胃则选石膏 、蒲公英 、甘中黄清胃泻 火解毒;热毒攻心则用牛黄 、朱砂 、黄连 清心 安神 解毒;热毒动肝则用羚羊角 、龙胆草 、栀子 凉肝解毒;热毒蕴结膀胱 则用黄柏 、苦参 、金钱草 清热利湿 解毒;热毒入血则用犀角 (水牛角 )、生地、丹皮、紫草 、大青叶 等凉血解毒 。对于风毒则常用全蝎 、蜈蚣 、乌梢蛇 、炙僵蚕 搜风解毒;寒毒则用川乌 、草乌 、附子 、干姜散 寒解毒;湿毒常用土茯苓 、拔葜、石上柏 、半边莲 除湿解毒;痰毒常用制南星、白附子 、法半夏 、露蜂房 、白毛夏枯草 化痰 解毒;瘀毒常用穿山甲 、水蛭 、土鳖虫 、地龙 、鬼箭羽 、凌霄花 等祛瘀解毒。

另外,还应重视不同疾病“毒”的特异性。对麻疹 、天花 用宣表透毒法,对晚期肾病当注意化浊泄毒,对多脏衰病人阳明 气机 通降失常者当通腑下毒,对外科 疮疡 久不收口、正虚毒恋者当重用黄芪 扶正 托毒,癌毒常用山慈菇 、炙蟾皮 、马钱子 、红豆 杉、白花蛇舌草 等抗癌解毒。

上世纪80年代,本人针对流行性出血热 急性肾衰蓄血 、蓄水及易于伤阴 的病理特点,提出出血 热急性肾衰“三毒”(热毒、血毒、水毒)学说,以泻下通瘀为治疗大法,达到下热毒、下血 毒、下水毒的目的,治疗野鼠型出血热患者1127例,使病死率从当时的7.66%,降至1.11%;特别是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肾衰,病死率仅为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22%。既往还曾治一经病理活检 确诊的巨骨 细胞 瘤女性患者,行“右小腿中段截肢”术后,又见广泛转移 ,全身关节 疼痛 ,两侧颈部肿块 累累,大者似鸽蛋 ,小者如蚕豆 ,高热 起伏,汗出热降,午后复起,持续2月,形瘦骨立,严重贫血 。用清热解毒、化痰消瘀法(鳖血 炒柴胡 、炙鳖甲 、秦艽 、青蒿 、生地、炮山甲、土茯苓 、广地龙、露蜂房 、僵蚕、猫爪草 、漏芦 、山慈姑 等)服药后体温 递降至正常,3月余肿块基本消失,随访迄今已10余年。

疑病多郁

来源:医源世界

作者:周仲英

摘要: 疑病多郁是指在患者所诉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之际,当着重从郁入手。郁有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之分,但在疑难杂症中以气郁最为常见。因六郁以气郁为基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从临床上看,这类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表现,但大多查无实质性病变,......

疑病 郁是指在患者所诉症状繁杂多端,疑似难辨之际,当着重从郁入手 郁有气郁 、血郁 、痰郁 、火郁、湿郁 、食郁之分,但在疑难杂症中以气郁最 常见。因“六郁 ”以气郁为基础,“气血冲和 ,百病不生。 有怫郁 ,诸病生焉”。气无形而血有质,目 中医界对“有形”的瘀血 倾心研究者多,对“无形”的气留心重视者少。殊不知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气”,中医很重视人体的“气机 ”、“气化 ”功能,张景岳有“行医不识气,治病 从何据?”之说,甚至认为:“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如风寒 、积滞 、痰饮 、瘀血之属,气不行则邪不除,此气之实也;虚劳 、遗漏、亡阳 、失血 之属,气不固则元不复,此气之虚也。虽曰泻火,实所以降气 也;虽曰补阴 ,实所以生气也。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从临床 上看, 类疾病与精神 、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患者往往自觉痛苦很多,症状繁杂多变,有多系统 表现,但 多查无实质性病 变,或虽疑为实质性病变,而又不能定性、定位,明确诊断。临床上常以心身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者为主,多“无形”可辨,但部分患者失治误治、年深日久可发展为形质性损害。病位常以肝为主,涉及心、脾。因五脏 中惟肝性喜条达,不受遏郁,易动而难静。肝病 最易延及他脏,故曰:“肝为五脏之贼”。肝气 一郁,即乘脾土 ,腹痛 腹胀 ,甚则作泻;或克犯于胃,气逆 作呕,两胁痛 胀;化火 上冲于心则心烦 悸动,反侮于肺则呛咳不已,下夺于肾则耳鸣 视糊。风依于木,气郁易于化火,肝阳 还易化风 ,为眩、为晕、为麻、为痉、为颤、为类中 ,皆肝风 震动所致。另外,情志郁结,气滞 久则络瘀;气不布津,还可液聚为痰。痰随气上 下,无处不到,既可内及脏腑 ,亦可外流骨节经络 ,又可表现出不同的脏腑经络见症,从而使疑似症状百出,复杂难辨。故有“诸病多自肝来”之说。以其易犯脾胃中土,刚性难驯;乘风火之威,上犯巅顶;挟风痰 而流窜周身,无处不到。故疑难杂症在疑似难辨之际,应着重从肝入手,首辨气郁,注意其化火、生风及挟痰、挟瘀的情况,从而在疑难杂症辨治中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特别是对女性患者。

对郁证 的治疗,当以疏肝理气 解郁为大法。选方方面,肝脾不和者主以四逆散 ,肝郁脾虚 者调以逍遥散 ,肝郁 气滞者选用柴胡疏肝散 ,六郁杂陈者施以越鞠丸 、肝气郁结者投以五磨饮子 。至于气郁化火则主以丹栀逍遥散 ,化风则主以羚羊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 、镇肝熄风汤 ,挟痰者主以半夏厚朴汤 ,挟瘀者主以血府逐瘀汤 。用药方面,柴胡 、芍药 疏肝解郁 ,升阳敛阴 ,调和表里 ,肝郁不畅,表里不和者可用;香附 、苏梗气血双调,理气 解郁,恶心 呕吐 ,脘腹胀满者可选;白蔻 、砂仁 辛散 温通,芳香化浊 ,湿浊 内蕴,脾胃气 滞寒凝者可投;栝楼 、枳实 破气 消积,宽胸 散结,润燥 通便,胃脘 痞满 ,大便 不畅者可调;木香 、槟榔 行气 止痛,消积导滞,胃肠积滞,脘腹胀痛者可解。如此等等,皆为临床所常用。至于青皮 疏肝 ,香附散 郁,枳壳 利膈,木香舒脾,厚朴散 满,沉香 降逆,旋覆花 下痰降气,柴胡解郁升清,川芎 、苏叶能散邪气 从汗而解;槟榔、大腹皮 能使浊气 下行而去后重 ;莱菔子 、苏子、杏仁 下气 润燥,肺气 滞于大肠 者堪投,皆可随证灵活加减化裁。

在应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剂时,还应注意慎防伤阴 。一则因本病气 郁极易化火而伤阴,二则因理气之品多偏辛香燥热 ,久用必致耗伤阴血 ,尤其对久病兼有阴血不足之体, 当慎重,最好选用药性平和之花类理气药 ,如玫瑰花 、绿萼梅 、白残花 、代代花、佛手花 、厚朴花 等。另外,肝体阴而用阳,有时疏肝解郁疗效不好,反而要注意加用敛肝、柔肝 之品,如白芍 、乌梅 、木瓜 、枸杞子 等。另外,气为血帅 ,血能载气,气血相互资生为用,亦每多影响为病。对气机郁滞的治疗,还当注意气血互调,在行气解郁的同时,可适当参入川芎、赤芍 、丹参 等活血之品,血行畅则气机达,气血调则郁滞消。

如曾治马某某,男,28岁。七 多月以来,整日闷闷不乐,并有恐惧 感,常觉处处有陷阱于己不利,伴有胸闷、呼吸不畅,不欲言语而善太息 ,时有肢麻,或有肢体肌肉 膶动,夜寐不实,多梦易醒,心慌不宁,舌质 偏红,苔淡黄薄腻,脉细弦滑。证属肝郁太过,气郁化火,痰火扰心 ,心神失宁。治以柴桂 龙牡汤加减,药用醋柴胡5g,龙骨 15g(先煎 ),牡蛎 25g(先煎),桂枝 5g,百合 15g,知母 10g,龙胆草 5g,竹沥 半夏 10g,炙甘草 3g,合欢皮 10g,丹参10g,川芎10g,加减治疗月余,症状全部消失,康健如初。本例患者证属气郁化火挟痰,痰火扰心,虽无明显挟瘀情况,但在治疗中同样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药,寓有治气不忘调血之意,从而更有利于行血中之气以解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