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家漫步:1023# 黄喉噪鹛

 璇琮坑 2013-07-21
 
 
 
 
      黄喉噪鹛(学名:Garrulax galbanus)体型略小,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黄喉噪鹛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于地面杂物中取食,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的东北部至缅甸掸邦。在中国东南部及云南南部有两个相对独立群体。
       1919年9月,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兼博物学家古尔图瓦在中国安徽和江西交界地带的婺源县采到两只噪鹛鸟类的标本,随后两只标本被送往法国,1923年法国鸟类学家M.A.Ménégaux对这两只来自中国婺源的标本进行了研究,以其采集人的姓氏命名为噪鹛属新种——Garrulax courtoisi。
     1930年,鸟类学家波利奥兹对噪鹛属鸟类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时,把法国鸟类学家命名为Garrulax courtoisi新种,作为黄喉噪鹛。
     1923年,黄喉噪鹛在中国的江西婺源被发现,但仅有的那一只标本被发现者带到了美国。以后70年,婺源没有了黄喉噪鹛的消息。但是,在中国最美的乡村——江西婺源大山中惊喜发现,黄喉噪鹛是地球上最稀少、最濒危的鸟类之一,仅存150多只 。
      1956年,中苏联合科考队在云南思茅也发现了黄喉噪鹛,3只标本有两只远走俄罗斯,一只留在中国。人们再去思茅寻找黄喉噪鹛时,却一无所获。
       以人们对鸟类的认识,像黄喉噪鹛这样不作长距离迁徙的鸟,数量稀少又分布在相距遥远、互不连接的几个区域,应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气候变迁,被逐渐分割并演化为不同的亚种,可以判断它是孑遗物种并濒临灭绝。
      其实,黄喉噪鹛可能从来没有离开过婺源,只是鸟类学家难得老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也难免不与它擦肩而过。
      而婺源老乡看到黄喉噪鹛,顶多发声“多漂亮”的感叹,不会关心它是否正折磨着鸟学界。
        1992年,有个绰号“小板鸭”的婺源青年,无意中打下一只黄喉噪鹛,送给了一位老师做成标本。标本辗转送人送得不知去向,所幸留下了照片。
它混在来自中国大陆的出口画眉中。一通国际间的信件往来确定了这只黄喉噪鹛是婺源亚种。为了寻找它尚在世间的同伴,国际资助的调查于1997年开始 。
       黄喉噪鹛是一种体型略小的噪鹛,身长23厘米。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思茅亚种色较淡。虹膜为红褐色;嘴为黑色;脚为灰色。叫声为细弱的唧唧叫声。习性:隐匿于亚热带常绿林和浓密灌丛,于地面杂物中取食。
        黄喉噪鹛的两个亚种,在国内仅分布于思茅和婺源两处十分狭小的范围内。由于数量很稀少,人们对它的生态习性尚未了解,只有形态的描述:黄喉噪鹛的个体与画鹛相当而略大一点,体长约24厘米。思茅亚种:头顶至后枕蓝灰色,体背与翅上覆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灰褐色。
        两对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宽次端斑,其余尾羽末端白色。前额、眼光、眼周喉、咳及耳羽黑色。上胸黄色沾橘,胸具淡橄榄胸环。腹黄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红褐色,嘴黑褐色,脚黄灰色。华南亚种:与思茅亚种相似,区别在于该亚种胸部无橄榄色胸环。
            
                由 黄喉噪鹛(学名:Garrulax galbanus) 改称 靛冠噪鹛 (学名:Garrulax courtoisi)
 
 
 
 
 
 
 
 
 
 
 
 
 
 
 
 
 
 
         追溯黄喉噪鹛被发现的历史: 它是1874年由高德温-奥斯滕(Godwin-Austen)依据1873年2月采自印度东北部玛尼普尔(Munipur)河谷的标本而命名; 1923年, 法国鸟类学会会长麦尼高(Ménégaux)先生将瑞维埃(Riviere)神甫1919年9月采自江西婺源(婺源县当时属安徽省所辖)的两号标本命名为噪鹛属下的一个新种courtoisi, 借以纪念和褒扬当时上海徐家汇博物馆(le Museé de Zi-ka-wei或le Museé de Heude)馆长古尔图瓦(Courtois)神甫(汉名柏永年); 1930年, 柏辽兹(Berlioz)提出婺源的courtoisi当是黄喉噪鹛之下的一个亚种; 1956年3月, 武汉大学唐瑞昌先生在云南思茅石头山采到3号标本, 当时认为与婺源的是同一亚种; 1982年, 郑作新和唐瑞昌两位先生提出将云南的群体分立为思茅亚种(G. g. simaoensis);此后, 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的鸟类书籍和专著中, 有关黄喉噪鹛, 多称该种下有3亚种。而截至20世纪末, 在全世界的鸟类学家当中, 真正在野外见到过中国这两个亚种的, 分别各只有一人, 在婺源是当年那位法国传教士瑞维埃(Riviere)神甫, 在思茅则是我国鸟类学的前辈唐瑞昌老先生。
2006年, 英国著名鸟类学家、国际鸟盟《红皮书》和《红色名录》的主要编撰者考勒尔博士(Dr. N. J. Collar)在《燕尾》(Forktail) 杂志上发表文章, 对亚洲鹛类 (文中用的是Timaliidae——鹛科) 中一些种类的种名及分类地位做了综述和厘正。考勒尔博士的文章涉及多个在中国有分布的种类, 其中包括将原黄喉噪鹛东南亚种Garrulax galbanus courtoisi重新升格为独立种Garrulax courtoisi, 下辖亚种G. c. simaoensis (思茅亚种), 并提议使用Blue-crowned Laughingthrush为该种的英文名。
       于是, 原黄喉噪鹛下的中国两亚种, courtoisi和simaoensis, 被视为一独立种另带一亚种, 依据命名法则的优先权认定, 以courtoisi为指名亚种, simaoensis从之。于是, 这种噪鹛在各个语种中的俗名就相应地也要有所变更。
         靛冠噪鹛(学名:Garrulax courtoisi)是体型较小的画眉科鸟类,顶冠蓝灰色,特征为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活动于常绿树林和浓密灌丛,于地面杂物中取食,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是分布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自然保护区的独立群体。
靛冠噪鹛身长23 - 25cm,是噪鹛中极少数羽色艳丽的鸟类。它们体态修长,头顶上的羽毛是熠熠生辉的蓝色,肩背部有一环橄榄绿色带,从喉经腹部至尾为杏黄色,翅膀尾羽栗色具灰蓝色边缘,具黑色的眼罩和鲜黄色的喉。上体褐色,体背与翅上覆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灰褐色。尾端黑色而具白色边缘,腹部及尾下覆羽皮黄色而渐变成白色。两对中央尾羽具一黑色宽次端斑,其余尾羽末端白色。前额、眼光、眼周喉、咳及耳羽黑色。上胸黄色沾橘,腹黄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为红褐色;嘴为黑褐色;脚为灰色。
         靛冠噪鹛隐匿于中国江西省婺源县月亮湾紧邻村庄的常绿树林里,该地区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树种以枫杨、香樟等为主,遮天蔽日。成群的靛冠噪鹛在林中“唧唧”叫着,飞来飞去,尾羽上的白斑非常明显。叫声为细弱的唧唧叫声。于地面杂物中取食。 靛冠噪鹛喜食昆虫,也吃些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树籽等。靛冠噪鹛特爱洗澡,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16时左右,除暴风雨天气外,靛冠噪鹛总要坚持到河边流动浅水里戏水,沾一下清水,扇动着羽毛,对自己漂亮的羽毛进行梳理清洗。
         靛冠噪鹛和黄喉噪鹛的习性相近,是群居性鸟类。每年3月下旬,都会成群结队出现在繁殖地,产卵、哺育幼鸟,然后就会“举家”迁移。选择的栖息地多为常绿阔叶林地带,鸟巢一般筑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且搭得较高,最低离地面5米以上,一对一个巢,每对一年只孵一次。10多天孵出,一般2至4只,两周后小靛冠噪鹛就能自行觅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