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脚采茶戏

 民族地志 2013-07-21
客家人的戏曲,一般称为“采茶戏”;它包含小戏形式的“三脚采茶戏”和“相褒戏”以及大戏形式的“改良大戏”与“客家歌仔戏”。

  陈雨璋指出,从各种采茶戏的形式言之,最初传自大陆的是一丑二旦的“三脚采茶戏”;继而有一丑一旦对演,配上固定歌词的客家小调,或配以即兴歌词的客家民谣之相褒小戏,进而模仿其它剧种的剧本、脚色、服饰、身段等而形成的“改良戏”;不论何种形式的采茶戏,其曲调均以【平板】客家民谣为主;而“三脚采茶戏”为“采茶戏”发展之基点,于客家戏曲史上极具价值。

  三脚采茶戏之源流可推至赣南采茶戏,其初期发展阶段是以赣南民间的采茶灯为舞蹈基础,歌唱曲调则以当地茶农所唱之山歌为主。赣南采茶戏的前身为采茶灯,装扮为茶衣腰裙与袄子裤子,道具是一扇与一茶灯,主要唱调是由【春谷雨】、【摘茶】、【茶童调】、【看茶调】、【极茶名】、【双牵手】及【众姐妹】等组成。初期扮演的故事即是摘茶、看茶中的逗趣、十二月采茶及考问茶名等对歌。

  郑荣兴认为,三脚采茶戏之形成,系由采茶歌结合民间歌谣而形成“采茶灯”,也称作“茶篮灯”。即兴演出具有采茶情节的内容,逐渐加入角色与唱腔,并增添情节,形成“二丑一旦”的三脚采茶戏,而称作“采茶班”。再者,经由赣南采茶戏于乾隆年间,传入嘉应州一带;后来,三脚采茶戏又随广东移民渡海来台,广东嘉应住民大多迁入桃、竹、苗一带,因此嘉应所使用的“四县腔”,便成为三脚采茶戏歌唱语言。

  早期三脚采茶戏之组织均为男性,后来才有女性之加入。三脚采茶戏之演出,仅须丑、旦三名脚色,亦即二旦一丑,如《卖茶郎故事》中,丑扮卖茶郎张三郎,二旦分扮三郎之妻与妹,人物虽因故事之不同而异,丑、旦均为滑稽、泼辣之诙谐人物。后场需两名操弦乐师及一名负责打击乐器之伴奏乐师。后场伴奏乐器包括拍板、铁弦、大锣、小锣、小钹、通鼓、扬琴、箫、唢吶、胖胡、大广弦及二弦等。

  三脚采茶戏之演出原为落地扫型态,多在庙前广场或空地上,临时以绳或布围出表演范围,就地演出;后来因神诞庙会,登上野台戏舞台。此外,尚有私人聘请演出者,通常于庭院广场搭布篷,舞台中央后方置一方桌,并摆一、二张圆凳,桌上并置茶杯与茶盘,舞台右方及左方,分别为文场与武场乐师之座位。

  三脚采茶戏传入台湾后,逐渐流行,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早期的三脚采茶戏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质,为客家民众普遍的休闲娱乐,虽不具浓厚宗教功能,但在客家族群神诞或做醮时,三脚采茶戏已以阵头型态出现。不过,三脚采茶戏是否受到阵头影响,则有争议。

  三脚采茶戏之服装,丑脚:着素色布衣,头戴瓜皮帽,颈上以细带子扎蝴蝶结,腰间围一白布裙,裤脚一边卷起,形成一高一低,脚着布鞋,手拿扇子,脸上贴八字胡,有时也挂眼镜框。旦脚:着农妇衣服,头戴笠帽或头巾,或仅戴头花,脚穿绣花鞋,手执一巾。至于身段,除《梆扇尾》等少数剧目有部分固定之小动作外,并无程序化的特别身段,早期丑脚出场时,常有的摆臀动作亦因不雅而删除。

  就其曲调言,以【采茶腔】(【平板】)为主要唱腔,山歌及其它小调为辅,每出戏均有类似主题曲的固定曲调,传统三脚采茶戏使用不同声腔,与各种不同的小调,因此有“九腔十八调”之说。郑荣兴认为,九腔十八调源于三脚采茶,其名称仅表繁多之意。此外,数据记载艺人曾先枝表示:“【采茶调】除了【平板】是较中庸速度的板式外,还有【短句采茶】(快板)、【长板采茶】(慢板)、【老腔采茶】(自由板)等板式。”

  从三脚采茶戏的歌词形式观之,以四句七言之形式为主,亦可于第四句之后再加一句而形成五言,或采七字以上,而实际演唱时则常运用许多虚字。就其念白而言,有“板书”(“数板”)与普通念白之分。丑脚一登场,须念一段“棚头”,而“棚头”通常为十三句至五十四句,演员须熟记,不得即兴编撰;其内容多属与戏曲故事无关之滑稽情节,且多押韵,如同“上场诗”。

  三脚采茶戏的主要剧目,是由张三郎及其妻(大嫂)、妹(张三妹)为主轴的十出戏。根据庄木桂先生所述,此十出戏为《上山采茶》、《送郎出门》、《送郎十里亭》(《梆扇尾》)、《粜酒》、《送茶郎回家》(《劝郎怪哥》)、《卖茶郎回家》、《赌盘》、《十送金钗》、《问卜》及《桃花过渡》等。

  客家采茶戏班,目前有“金兴社”、“荣兴客家采茶剧团”(前身为“庆美园”)、“龙凤园歌剧团”、“新永光第二歌剧团”、“双美人”等二、三十个团体,但根据研究资料,仍在活动的团体只有十几个,且大都集中于桃、竹、苗客家人聚集地区。

(来源:《台湾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