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粉彩300件嫁妆瓶真伪鉴别技巧
真品造型端庄、饱满,口、颈、腹、底各部位比例协调,恰到好处,整体看上去线条流畅,亭亭玉立。双耳(图3、图4)一般处在瓶的颈部中心位置稍偏下(辅手衔环耳嫁妆瓶的双耳处在肩部),增添了瓶的灵动感。由于过去制作时是手拉坯,一般可以看到釉下手拉坯的痕迹,瓶内壁则更为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新仿的300件嫁妆瓶也是手拉坯制作,但由于现在拉坯使用的陶车是电动的,转速匀而且高,和过去手拉坯产生的痕迹纹理是不同的。还要注意大瓶的接胎位置,老瓶的接胎位置在颈与腹部的连接处,用手伸进瓶口能摸出来。如果接胎位置不正确或没有接胎,则一般都是伪品。本人在古玩市场上观察仿品的器型,基本上都与真品有明显区别,有的瓶体各个部位不协调,不是颈部过短、腹部过长,就是上口直径过小或过大;有的外观线条僵硬,过渡不自然;有的双耳在颈部的安装位置不是偏上就是过于偏下,缺乏灵动性和美感。 二、从釉面上去鉴别 釉是覆盖在瓷器表面上的玻璃质薄层,不仅具有美化瓷器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对瓷器保护的功能。釉面就象穿在瓷器上的“衣服”,可以分辨出新和旧。民国真品瓷器的釉面已在空气中风化、氧化了100年左右,浮光已基本消去,釉面变得温润、匀净,光亮由内而发呈柔和感,看上去就象有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用放大镜观察,气泡大小不一,疏朗有致通透。瓶内壁施釉不匀,多有露胎现象。老“嫁妆瓶”(仓库包装箱内保存下来的除外)经过岁月的磨砺,一般表面有沧桑感。新仿的“嫁妆瓶”有的釉面火光十足、燥亮刺目;有的虽然用化学药剂浸泡退祛浮光,但釉面又会变得不自然或发死,甚至没有光泽;有的本身仿作得就釉色不正,表面发污,毫无艺术品的韵味。放大镜下观察,新仿品釉面气泡小而密集,没有疏朗感觉。 三、从绘画和书法上去鉴别 民国粉彩300件嫁妆瓶瓶画面丰富多彩,人物、山水风景、和花鸟图无所不有、美不胜收(如图5、图6、图7)。总体上看,一是绘画基本功普遍深厚。这和当时一批老艺人多年从事在瓷器上作画、并且不懈追求艺术有关。真品构图比例得当,笔法娴熟,线条流畅,所绘人物富有表情,所绘山水很有意境,所绘花鸟生动有灵气,并且非常注重细节的表现,一丝不苟。二是色彩鲜艳,具有时代特点。当时粉彩所用的彩料主要有珠明料、光明红、艳黑、麻色、粉大绿、粉黄、淡苦绿、茄色、矾红等等。一些彩料用油调制绘画,如艳黑,用油调后用来题字或画头发、羽毛及边脚,烧成后成光亮的深黑色。三是书法造诣较高。民国粉彩300件嫁妆瓶多是一面绘画(双面绘画的,传世量较少,如图8,正面画人物,背面绘花卉),另一面书写诗词或名言、警句,以表达山水、花鸟和人物图的画意。行书、隶书、草书样样都有,为我们鉴赏民国书法提供了史料(图9、图10、图11)。这些书法大多基本功扎实,用笔老辣,书写流畅潇洒。因为民国以前的人们从小读书写字就用毛笔,很多年的书写磨砺练就了很深的功底,这是现代仿制者很难达到的。市场上的仿品300件嫁妆瓶,从绘画、书法方面不难辨认,有的绘画、书法基本功不够,用笔生涩,线条不畅,构图比例掌握不好,画面呆滞不生动;有的施彩稀薄,色彩不正,画面干涩,缺乏润感;有的绘画细节不到位,尤其是在人们不注意处处理得草率应付,这是鉴别时需要留意的。 四、从底足上去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