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概况

 昵称QAb6ICvc 2013-07-22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概况

   发表日期:2009-12-17    作者:    来源:   所属栏目:重大成果    

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 

     我国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开展起来的。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地质环境监测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地下水监测,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专业部门。通过50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地质环境机构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队伍体系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432个,其中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1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32个(安徽省2个: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其他省每省1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233个,县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166个。在32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中, 21个隶属于省国土资源厅(局),10个隶属于省地质矿产勘查局,1个(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共管。在23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中,70个隶属于省总站(院、中心),94个隶属于当地国土资源局,69个隶属于地勘专业队伍。在166个县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中,164个隶属于当地国土资源局,2个隶属于地勘专业队伍。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地质环境监测从业人员4907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49人,其他人员1858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37%为高级职称,35%为中级职称,28%为初级及以下称职。

全国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数量图

32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隶属关系图

 23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隶属关系图  

 166个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隶属关系图

 地下水监测网络


    由23800多个地下水监测点组成的国家、省(区、市)、地(市)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监控着约110万km2主要平原(盆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泉水、地下暗河流量等。在北京平原区、山东济南岩溶泉域、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建立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地下水监测手段主要以人工为主,近几年在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实现了500多个地下水监测点的自动监测和数据无线传输。  

荷兰生产的Diver和Mini-Diver

西安生产的XY-II

保定生产的WS-1040

安装自动监测和传输设备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对已查明的14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1640个县、覆盖大约650多万km2、涉及人口12亿的县、乡、村、监测人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建立了10个代表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全国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区、市 )及部分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市)和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目前仍以群测群防人工定期监测和汛期巡查监测为主,专业监测手段则以采用遥感、GPS、深部位移计、裂缝计、自动雨量计、地下水监测仪等手段,以“点”的立体综合监测和区域GPS与雨量监测为主。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裂缝计

雨量计

地质灾害监测点标示牌

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在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基本建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大地水准测量网、GPS观测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等组成的区域性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网络体系,正在沧州开展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络正在建设之中。

GPS基准站

        GPS监测点


 基岩标

分层标

其他领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在河北、山东、湖南等地区正在开展重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正在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及信息服务框架设计

按照事权划分,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分为三级,即国家级骨干网、省级基本网和地市级延伸网。国家级骨干网由区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国地质环境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由地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系统、全面地掌握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获取的监测数据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地市级延伸网由局域针对性监测点组成,以满足于当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分级及其关系示意图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