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与延福寺

 苏迷 2013-07-22

名人与延福寺

陈兆弘

 

一、秦始皇登山望海

关于昆山市千灯镇的延福寺和秦峰塔,《淞南志》这样记载:

“延福教寺,在秦柱山阳。梁天监二年,里人王束舍宅建,僧从义开山,建浮图七级,矗立云霄,名‘秦柱峰’。”(卷三,寺庙)

延福寺位于秦柱山南,寺、塔同时建造于公元503年,塔七级,叫“秦柱峰”,这个名称显然从秦柱山而来。秦柱山又称秦驻山、秦望山,《淞南志》说:

“镇本古吴地,吴王寿梦尝于镇之秦柱山筑烽火楼,以望海寇。秦时,始皇东巡狩,尝登此望海,故又曰‘秦望’。”(卷一,乡镇)

昆山东南大镇千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镇中尚书浦东侧有少卿山古文化遗址,距今4000—5000年,先民已生息、渔猎、农耕于此。春秋末年吴王寿梦(公元前585—561年在位)曾在镇西一个土山上筑军事设施烽火楼,以防御越国和东夷从海上来侵扰。后来,在秦始皇东巡时,曾登上这个土山望海,因此又叫它“秦望山”。

由此可知,秦峰塔的名称来历,与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帝国的帝王秦始皇有关。

史称声名显赫的秦始皇具有海洋情结。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曾五次巡游国境,其中四次都到了东南沿海。原因之一是他不满足于扫平六国统一宇内,还想开拓海疆征服海洋;原因之二是他听信了方士们的谎话,想到海上求仙长生。方士们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仙,山上有金玉宫室,宫中住着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为了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和能工巧匠3000人,携带着粮食、纺织品和各类生产工具驾船入海。秦始皇求药心切,故举行了第五次东巡。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十月开始,先到湖北、江西,旋经安徽到浙江,登会稽山祭大禹,立石颂功,然后返回。“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返回时,他途经吴中地区,《项羽本纪》记载说:“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与籍(项羽)俱观。”叔侄二人曾亲眼看到秦始皇回銮的仪仗。然后由镇江渡长江入海,到山东后生病,最后死于河北沙丘宫。因此,秦始皇到千灯登山望海,确切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0年春季。

秦始皇为盼望徐福带不死药回来,到海边逢山必登,登山必望,望穿秋水仰酸脖,结果还是落了空。关于这件事,顾炎武的学生、清代著名学者潘耒到千灯后写过一首诗:

秦望山

是山些小一沙堆,烽火楼销长绿苔。

痴杀祖龙登此地,要看徐福海中来!

(《二续淞南志》下卷)

潘耒当时所看到的秦望山已经很小了,也见不到吴国烽火楼的遗迹。他嘲笑秦始皇“痴杀”,对于专制独裁者妄想长生不老的愚蠢举动作了辛辣的讽刺!

据当代学者研究,当年徐福东渡的“神山”就是今日的日本。在日本发现有不少秦人徐福的遗迹遗物,民间还尊他为“神武大帝”。徐福东渡分南北二线,吴中地区属南线范围,通过这条航线将吴越文化带到了日本,证明中日之间的早期交流是通过移民实现的。这样说来,千灯秦柱山还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历史遗迹。

秦柱山到清代,还“高二丈,广亩许”,在乾隆年间,因为要添设社仓,才将它垦去,以山地的一半面积建造仓屋,古迹遂废。(《同治昆新两县志》卷二)近年,千灯镇为开发旅游,在延福寺后面原地修复了象征性的“烽火楼基”,使这一古迹得以重新展示。

二、梁武帝倡导兴修佛寺

我在一个地方讲到过梁武帝和昆山佛教的情况:

“正史称梁武帝‘恭俭庄敬,艺能博学’。而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他笃信佛教,曾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数次舍身同泰寺。(“舍身”就是出家当和尚,后来每次都由朝廷出巨资将他赎回来。)仅昆山市范围内,玉山的慧聚寺、千灯的延福寺、巴城的崇宁寺、石浦的无相寺和花桥的延祥寺等,都建于梁代。慧聚寺开山法师慧向,梁武帝曾拜他为师,他在马鞍山顶的石室里修禅,这个石室保存至今,称“抱玉洞”,现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中的七级浮图秦峰塔,原名“释迦佛塔”,始建于梁,北宋重建,现修缮一新,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吴中区甪直镇保圣寺的塑壁中央,有一尊泥塑像,一位老者头戴葛巾盘膝闭目而坐,正修持入定,据说他就是梁武帝。这是后人为纪念他广建佛寺弘法圣教而塑造的。”(《昆曲探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对于这段话,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有两点:

一、昆山建于梁代的佛寺中只有延福寺原地保存至今。根据地方志记载,昆山梁代以前仅建有两所佛寺:千灯镇圣像教寺(晋建兴二年,314年)和玉山镇景德教寺(晋咸和二年,327年)。全县范围内影响较大的主要佛寺,大多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列表如下:

 



 

 


序号

佛寺名称

所在地

建造年代

存废情况

资料来源

1

延福教寺并塔

千灯镇

天监二年(503年)

《昆山县志》

2

新安尼寺

玉山镇

天监二年(503年)

《康熙昆山县志稿》

3

崇宁寺

巴城镇

天监八年(509年)

废,现易地重建

《巴溪志》

4

慧聚教寺并塔

玉山镇

天监十年(511年)

废,现易地重建

《昆山县志》

5

无相禅寺

石浦镇

天监十年(511年)

《昆山县志》

6

延祥教寺

花桥镇

天监中(502-519年)

《昆山县志》


从表上可知,延福寺建得最早,当时它寺塔并建,保存了汉传佛教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据中心” 的布局,而且还在塔内放置佛骨舍利,规模大、规格高。其他寺院后来都废掉或者易地重建,唯独它历经1500余年依然原地保存,这在昆山全市仅此一例,硕果仅存,难能可贵。

二、秦峰塔是国内始建于萧梁时期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秦峰塔原名“秦柱峰”,1977年维修时发现塔砖铭文,可知它曾称“释迦佛塔”。民国时期,被列入《昆山县名胜古迹调查表》中。建国后,1957、1982年两次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文博专家朱偰先生以“木塔式样的砖塔之一:延福教寺方塔”为题,撰文介绍并附照片,载入《江苏之塔》(1957年)一书。秦峰塔在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特别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多次拨出专款加以维修,使千年古塔再展雄姿。

梁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尊佛的帝王,在位四十九年,奉佛尊法,兴造佛宇,制疏讲经,断酒禁肉,生活清简,一如沙门,被称为“在位的和尚皇帝”。梁武帝前期三十年的“天监之治”被历史上称为南朝的中兴时期。常言说:“盛世修庙”。杜牧《江南春》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并非出于夸张,萧梁时期仅京城建康就有佛寺五百余所。千灯延福寺历来有“淞南第一丛林”之誉,是昆山市佛教文化的精粹,每当提到它,总要想起梁武帝当年的倡导之功。

三、夏原吉治水止宿寺中

明代永乐初年,苏州、松江数郡连年大水,当地官府治理无效。永乐元年、二年(1403-1404年),朝廷曾两次派户部尚书夏原吉前往苏松治水患。(《苏州府志》卷十,水利二)

夏原吉(1366-1430),字惟喆,湖南湘阴人。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认为:要将太湖水顺利地泄入东海,关键在疏通吴淞江及其支流。他的建议被明成祖朱棣采纳,下令调集十余万民工疏浚。夏原吉日夜在工地上奔忙指挥,穿了布衣,徒步行走,盛夏也不打伞,说:“看着民工在日头底下干活,我怎么忍心一个人图凉快呢?”

当时他寄宿在千灯延福寺里,并不派人看守。有几个当地人进寺院游览,夏原吉正坐在屋里看书。那几个人不知道他是谁,杂坐在他身边聊天、高谈阔论。过后起身走走,见到和尚问:“听说夏尚书住这儿,他在哪里啊?”和尚指指说:“喏,坐着看书的就是。”几人大吃一惊,吐吐舌头溜走了。其实夏原吉并不介意。

据说夏原吉欢喜吃炒菜,有一天,厨子将饭菜送上来,他把米饭吃掉了炒菜没有动。厨子感到奇怪,后来分了吃,才知道盐放多太咸了。待人宽厚,遇事不责备人,他就有这个雅量。

再有一个传说:在他督工开凿千墩浦时,挖到了一块断碑,上面刻有“龟卜吉,蓍卜凶,五百年后湖水冲”等字,大概是唐人的墓志铭。明朝上距唐朝正好五百年,所以大家认为是谶言,是好兆头。

原来吴淞江在下界浦和千墩浦以东的河段,由于海潮倒灌,泥沙淤积,河床偏高,一时难以疏通。夏原吉决定:开凿下界浦和千墩浦,将河面加宽一倍,让河水由南朝北,把上游来的水导向东北方向汇入娄江,然后由浏河口出海。他驻节浦上,督工开挑,工程获得了成功,从此这一带旱涝无患。当地老百姓感激他,将下界浦改名为“夏驾浦”,千墩浦改名为“尚书浦”,以志不忘。诗人歌咏不绝,如明范能诗云:

尚书浦口汇成洪,浚导还能继禹功。

波影摇空星拱北,湍声动地水流东。

耕锄已复修农业,灌溉何烦借雨工?

从此不须忧垫溺,谣歌千载仰清风。

(《道光昆新两县志》卷二)

明代永乐年间苏松地区治水,工程浩大,直到永乐十年(1412年)才告结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治水其间,夏原吉曾到昆山马鞍山游览,留诗一首:

昆阜遥看小一拳,登临浑欲接青天。

神钟二陆人材秀,势压三吴地位偏。

岩溜下通僧舍井,林霏近杂市廛烟。

几时重著游山屐,来访当年种玉仙。

(《康熙昆山县志稿》卷一)

诗中所说的“僧舍”,即著名的华藏讲寺。可见他对于昆山的人文历史相当熟悉,很有感情。

作为一位朝廷大臣,夏原吉治水苏松,止宿于延福寺中,留下了千古美名。

四、陈继儒著文募建募种

《淞南志》卷三寺庙“延福教寺”说:

“万历中,寺僧瞻月重修,并建法堂、山门,绕寺植树,蔚然可观。山人陈眉公有募建、募种疏引。”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明华亭(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与同郡董其昌齐名。诸生,屡被荐举,坚辞不就。焚儒生衣冠,隐居小昆山,后移居东佘山,闭门读书。他学识广博,诗文、书画都擅长,并喜爱戏曲、小说,名重一时。所撰虎丘《葛将军墓碑》,记述了明代苏州纺织工人领袖葛成的事迹,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延福寺住持瞻月在重修山门和种植树木时,曾邀请陈继儒著文募建、募种,这两篇文章载在《淞南志》中,好得不长,抄录如下:

延福寺募建山门疏

千墩塔自梁天监元年始也,敕赐延福寺自宋祥符始也。往三十年前,与宋云公雪中直诣僧寮,仅见破壁仆灶,如逃亡屋相似。顷过访瞻月禅师,则焕然改观,僧仪整肃,有丛林耆旧风格矣。独殿久垂圮,山门未立,市声嘈嘈,净秽相溷。瞻公力发弘愿恳募,远近檀那长者,盖自瞻公以戒德调众饭僧,为缁白所皈。丁亥初创法堂,地涌双础,一奇也;己酉塔边忽产灵芝,一奇也;钟不叩自鸣,一奇也;庚戌悟真师来讲《法华》、《楞严》,鹤洗塔巢,龙蟠塔顶,一奇也;癸丑中秋,塔灯自现,里人焚香拜观,此又一奇也。种种妙好瑞相,有开必先。况瞻公诸弟子,皆文而贤,度不日可成,予且弹指待之矣。

延福寺募种树跋

寺之有树,如人衣衣、鸟衣羽也,故曰“双林”,又曰“丛林”。千墩延福寺重兴,实赖瞻公拮据之力。鹤绕、龙翔、产芝、涌础,种种吉祥灵应,为远近所皈信。但寺栽树,辄为里中儿戕败,不复成林。如今伊始,无问木色贵贱大小,人种一株,务使浓阴成荫。异日百年后曰:“某僧、某居士所手植”,亦佳话也。施银一星,代木一株,眉道人为之倡。丙辰十二月望。

上述文章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疏》中所写到的延福寺的变迁和“五奇”祥瑞,可补地方志记载的不足;《跋》所提“人种一株”和“施银代木”的倡议,用意极好,对于改善寺庙生态环境很有意义。

《明史》说陈继儒“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所谓“二氏”,即佛、道二家,他都精通。查《陈眉公全集》,载入有关佛教、佛学、佛事的诗文有:叙3篇、记2篇、论1篇、疏19篇、四言古诗4首、五言绝句1首、六言绝句5首、七言绝句20首、题跋10篇、赞28篇、铭1篇,共计94篇。虽然文章篇幅都不太长,但内容精辟,深蕴佛法三昧。

《明史》又说:“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这是指陈眉公手集的《小窗幽记》,此书被说成“语语峭丽,字字珠玑”,随手摘抄几条: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足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小窗幽记》有多种版本,但大都不全。据清乾隆刊本,原书共12集,600条语录,被誉为“东方人生智慧宝典”,问世后有许多仿作,除了个别较好外都不足观。有人作诗评论说:“青山环绕小窗幽,修竹白云一水流;烦恼尽随花落去,禅心却在柳枝头。”可谓知音。

陈继儒自称“眉道人”,是明代著名居士,震华法师将他编入了《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