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冰雪雅室 2013-07-23

《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摘要:《圣经》抛却它作为基督教宗教读物的华丽外衣,不论它是全世界译制本、发行量最大书籍的辉煌外表,单将它摆放在一本单纯读物的层面上来看,它已经足够让全世界无数文学艺术大师顶礼膜拜、皓首穷经。本文将从《圣经》传达的精神观念,西方文学中的《圣经》现象,以及西方文学对《圣经》思想的阐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圣经》 爱人如己 泛爱主义教育 西方文学

一、《圣经》概述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学与《圣经》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西方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源头,希伯来文学思潮在西方文学国土上占有半壁江山。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和沙弗克尔的悲剧为主要代表作品。希伯来文学则以《圣经》为唯一的代表作品。

《圣经》里的文献题材多样,有书信、小说、历史、法律、预言、祷词、歌词、情歌、史诗等,为后世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典范。《圣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旧约》。《旧约》也称为犹太《圣经》或希伯来《圣经》,用希伯来文写成,讲的是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及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0年间的古代犹太人,即希伯来人的历史和宗教生活,共39卷,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和圣书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新约》,用希腊文写成,写作始于公元一世纪下半叶,持续约80年,讲述耶稣基督的生平和他的教诲,解释基督徒为何追随他,说明基督徒如何才能依照他的教诲生活,共27卷,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四个部分。

二、《圣经》中的观念精神

《圣经》自始至终都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其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加拉太书第五章》)这些箴言和训诫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谐地联系一起的纽带。

西方文学中宣扬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等人文思想的产生与《圣经》中的观念精神不无关系。耶稣说过:“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此言即在告诫世人不要贪念世俗的名声。而但丁亦在《神曲》中亦写道:“世俗的名声如噪音,不过是一阵风,起自八方,不断转化它的名称,再从别处吹起。”二者绝不是不谋而合,却是但丁对《圣经》思想的深刻解读。

因此在千百年的沉淀中,《圣经》表达的精神观念,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文学艺术大师创作时世界观的构架和真善美的传达。

三、西方文学中的《圣经》现象

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霍桑的《红字》,无不在内容或思想上受到了《圣经》的启迪。

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篇叙事诗《神曲》被认为是世界伟大文学作品之一,而但丁本人更是享有“除了莎士比亚之外,一般咸信但丁没有对手。”的崇高声誉。《神曲》在众多贤哲中提及了《圣经》人物亚当、亚伯拉罕、挪亚、摩西、大卫、耶稣、圣母、彼得等 , 对《对经》中的说教、象征、启示、福音等均有详尽的叙述。在《神曲》自始至终所传达的思想是,劝服世人信仰上帝,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圣经》所表达的意图是一致的。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从来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他的《哈姆雷特》更是其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简而言之就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记。而哈姆雷特的父亲老哈姆雷特更是死于自己弟弟克劳狄斯之手,这一情节与《圣经》中该隐因嫉恨杀死弟弟亚伯的情节何其相似!而《哈姆雷特》的结局更是印证了上帝对该隐的处罚,始终保留着最后的仁慈与希望,这一思想与《圣经》的“爱人如己”的观念相契合。

《圣经》中耶稣同撒玛利亚女人谈话,将女人的过错与男人的过错视为同罪,他撇弃了男女性别的差异,使男女都为自己犯下的罪背负起道德的责任,这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耶稣对男女平等的宣扬。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有金钱有地位的卡列宁,而与伏伦斯基一同离去。文中最后安娜因质疑伏伦斯基对他她爱情而卧轨自杀,更是将其人物性格彰显到了极致。她的死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也与《圣经》中暗含的男女平等观念相符。

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因犯了为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她必须在胸前佩戴红色的a(a为英文adultery的首字母,意为通奸),作为淫妇的标志。这部作品其书名中的“红”(scarlet),也是根据《新约·启示录》中论及“巴比伦大淫妇”(the great whore of Babylon in purple and scarlet)着红穿紫之意而来。被处罚后的海斯特·白兰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逐渐自新,造成她人生悲剧的牧师狄姆斯台尔也因长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责备而终于坦白承认了罪过的,而满怀复仇心理的白兰的丈夫罗杰完全丧失人性,通过这三个层面深入地探究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红字》的结局一如既往得印证了《圣经》所倡导的原罪与宽容的主题。

四、西方文学对《圣经》思想的阐发

《圣经》中始终强调的一个观点是,“爱人如己”,而众多西方文学经典都在不同层面上印证了这个思想。笔者认为真正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的是18世纪后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泛爱主义教育,是文化领域兴起的狂飙突进运动在教育方面的反映。泛爱主义教育宣扬泛爱思想和人道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健康、对社会有用和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而卢梭的《爱弥儿》更是泛爱主义教育的典范之作。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将《圣经》宣扬的“爱人如己”思想进行了阐发,从原谅他人之过错,到自小关注人类自身的教育与成长,不得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

五、总结

《圣经》以其优美的文字和独特U形情节构架,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再加上基督教教义对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深深的《圣经》烙印。不管是在对故事的再创造,或者是对《圣经》意象的灵活运用,无不体现《圣经》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