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顺不需要围观

 乡下老太 2013-07-24

 

孝顺不需要围观

 

朋友的父亲癌症晚期拖了近一年,最终还是走了。老人生前无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一丝不苟极其认真的,或许正是他这种完美主义的性格,导致了他胸中郁结,因此产生了疾病吧。致病原因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我要说的是在老人去世后,朋友和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就连在殡仪馆和遗体最后告别的时候,也没有我们常见的那种逝去亲人撕心裂肺的悲痛欲绝。母亲的眼泪可能流的更多一点,两个女儿更像是在火车站或机场送走一个亲密的朋友,表情自然平淡仅仅略带一丝悲伤罢了。甚至她们手捧着父亲骨灰盒,也没有表现出那种强烈的悲痛感,只是跟随众人一起对着父亲的遗像鞠了三个躬,连子女必须磕三个头的仪式也省了,表现得还不如前来奔丧送行不停挥洒泪水的其他亲戚。在外人看来,她们对自己父亲的离世过于冷淡甚至冷漠。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她们。她们也许真的哭不出来,也许根本就不想哭哭啼啼,她们意识到当天命不可违时,悲伤和哭泣已是没有任何意义。我知道,在老人活着的时候,她们该做的都做了,没有留下遗憾。

 

她们的父亲生前是个老干部,一个特可爱的老头儿,爱唱京戏拉二胡,对女儿们也很疼爱,关心她们的生活并尽心尽力帮她们安排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老爷子身体好的时候,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用温开水把蜂蜜冲开然后把水杯放在桌子上,以便女儿们起床洗漱后首先把这杯水喝下,多少年了一直这样。女儿长大工作了,也总是尽可能满足父亲的需求,老爷子想听京剧,女儿就买了一个MP4,然后下班后从网上下载了很多他喜欢听的京剧带回家;老头儿爱时尚,前几年时行背带吊裤,小女儿就马上去商场买了回来送给老爷子;这几年又流行触屏手机,女儿们就去买了一个最新款手机送他让他玩;去年老人手术住院,小女儿就舍弃休假日夜陪护父亲;手术后两姐妹为了稳定父亲的病情又花了很多钱,千方百计托人买来最好的抗癌药品和保健药品;因为肿瘤转移老人肩膀后背痛疼,住在家里的小女儿就每天下了班晚上再给父亲按摩以缓解痛苦,有时候她母亲都伺候得不耐烦了,可她还是像哄小孩儿一样哄着老头开心。她妈总说是小女儿把她爹给惯坏了,任着他性儿要什么就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小女儿说,老爹年龄大了么,就该惯着,这样自己心安,即使哪一天他离开了人世,我也决不会放声号啕大哭,更不会有任何后悔。今年他父亲又两次住院,姊妹俩又是联系医院又是送饭忙前忙后地连轴转,小女儿最终累得胃吐血,而这一切都是不声不响默默地来做的。按照道理,父亲一死她是最应该好好恸哭一场的,可是眼泪能比鲜血更浓烈吗?

 

应该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人和人的思维也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就像刚才提到的有很多人在送故去的人时总是有很多很多的形式和俗套,好像不哭个惊天动地就不算是孝顺,不跪地磕三个五个响头就不是孝子,就会在道德上被人笑话斥责,他们所遵循的就是传统规范。而另有一些人则完全不在意他们是否和别人一样,也不在乎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传统规范,他们抛弃那些形式抛弃那些繁文缛节,只尊重和跟随自然和自我内心的需要。难道这能说他们不孝顺吗?

 

孝顺父母,本来就是一种本能之爱,就如同养儿育女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有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哺能力。根本用不着刻意去学习,人的本能也会下达指令指挥他正确的去做。假如有一天你的父母身体不舒服,老了或病了你打盆水为他们擦脸洗脚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有什么值得在大众广庭之下炫耀的呢?人的本能坚定不移地告诉他你就应该为父母无条件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我们的教育者怎么就非得把它划入道德范畴呢?而道德本身就是人制定的一种规则,如同商业上的交换。至于个别轼父杀母的畜生我认为肯定缺少人类的某些正常基因,不在本话题范围。所以做给别人看的孝顺很简单也很容易,表面似乎也顶着一顶道德王冠。比如某某在外面跟那谁谁抬起杠来,对方嘴巴一不留情骂了你老娘你就急眼,可一回到家呢却照样啃老嫌老且稍不如意就冲着父母横鼻子竖眼;还有的兄妹几个面对病榻上的父母貌似孝敬颠前跑后,可是为争房遗产却能当着病榻上的老人的面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尽管老人腿一蹬,他们一个个比赛似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可这能算是真正的孝顺吗?这是虚伪的美德,不,是罪孽!

 

去年夏天去医院探望一亲戚,路过ICU监护室外,看到一位小伙子正满脸愁容急切地大声问医生:“大夫,怎样让我的姥姥快点死啊?”这话一出口,立刻引来监护室外所有陪护的家属白眼侧目,当时就有人指责这位小伙儿,你怎么这么不孝顺、这么没有良心、这么残酷无情居然希望自己的亲人早早死去?小伙子涨红着脸解释姥姥脑溢血几成植物人,大夫说,家里有经济能力的话还得至少花30多万,也仅仅是能维持一个月喘着口气。可家里呢已经为此花费近了20万现在早已是债台高筑了,实在不能再承受了,因此这小伙儿就瞒着自己的父辈询问医生,不成想由此招来周围的人对他严厉的谴责。

 

“让姥姥快点死”这句话听着确实刺耳,但这又是一种很无奈的现实。我的理解是,小伙子一定很爱他的姥姥,因他目睹了姥姥这种身不由己生不如死的状态使他更加心痛,他心里一定不愿看到姥姥饱受煎熬,更不想让活着的人再去遭受经济、心理和生理上的多重折磨,我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慈悲和大爱。与其让生命毫无意义和价值地残喘挣扎,还不如让其肉体尽快脱离苦海一了百了。用“孝悌”和“道德”的幌子要求子女和晚辈来延续所谓的生命,无非是在满足活人评头论足的欲望和围观。死,对无意识的人来说另一种“孝心”,也是最温暖的临终关怀,保持了病人作为人的最后尊严。

 

呆板地去遵循社会传统伦理未必是真正的“孝顺”,那仅仅是流于一种形式,顺应自然的爱才是唯一充实心灵的孝举。有非同寻常思维的人,一定是有孝心且遵循自然法则的人。

 

昨天恰逢父亲节,对姐妹俩来说这个节日没能再和父亲一起度过或许会有点点遗憾,但没有后悔。因为任何形式的爱都替代不了爱本身,只要我们心里有过,我们真心做过。

 

想起在追悼会之后,老人的女儿们劝慰她妈妈的一句话:“妈妈,别再哭了,你就把他当作去了另一个世界享福了吧。”

 

老人家到底去了哪一个世界谁也不知道,但事实是,那的确是灵魂的另一种存在的状态,用佛教的语言解释就是自性自在,无所挂碍。自在是什么?就是彻底解脱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