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吴老:颐和园仁寿殿冬季取暖之谜

 璇琮坑 2013-07-24
颐和园仁寿殿冬季取暖之谜
   标题说是迷,其实非迷也!我不是“标题党”,主要是题目不好起罢了。言归正传。颐和园仁寿殿在清漪园时期乾隆命名勤政殿,但是乾隆从未在此勤过政,勤政殿只是乾隆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在清漪园游玩时不要忘了打理政务罢了。1860年大殿被焚毁。
   光绪朝重建后慈禧将园子改名为颐和园,勤政殿也更名为了仁寿殿。具体内容可参看博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2e68c.html

     光绪、慈禧在颐和园时期一些重要活动都在仁寿殿内举行,慈禧还在仁寿殿内宴请过外国来宾。

   大家知道,仁寿殿体量很大,面阔七间,举架很高,可以说是颐和园内办公、居住场所举架最高的建筑了,大殿内的南北虽然分别隔断出了一开间的暖阁,供主人临时休息的。但是正中明间五开间见方的殿堂,举架又很高,如此大的空间在冬季冷不冷呢,光绪、慈禧坐在龙椅上是如何取暖的呢?

   首先是“地炕”取暖。仁寿殿内的地面下有烟火道,殿外游廊内有地炉,冬季时从外面的地炉烧火烟火通过殿内陆面下的火道将地表烧热,如同火炕一样,当然现在叫做“地暖”了。不过真到了数九寒天的时候,或者临时有事不得不在仁寿殿举行活动但又来不及烧“地炕”可怎么办呢?

   “暖炉”取暖。在数九天或者没有烧“地炕”时还要靠“暖炉”取暖。在仁寿殿地平床的四角各有一个精致的暖炉,天气再冷时暖炉里面放上火炭以保证龙椅上的主人不至于冷着,当然如果还嫌不够暖和,还有“手炉”等伺候。

 

     仁寿殿里的“暖炉”很是精美,不仅材质是黄铜鎏金,造型也有别于故宫使用的“暖炉”。“暖炉”呈鼎状,由“火盆”和“炉盖儿”两部分组成。“火盆”下有三足,三足的形状是大象的头,大象头的挽具上镶嵌着红珊瑚和绿松石,“火盆”的盆檐上有九只绿松石的蝙蝠环绕,取阳数之极,“火盆”是盛放燃烧的木炭的,盆檐方便搬动;“炉盖儿”为三层,往上层层缩进,每层镂空雕刻有夔龙和凤的纹饰,每层都有三个绿松石雕刻的团寿,三层也是九个,阳数之极,“炉盖儿”顶部有一个“把儿”。是一个带叶的寿桃,寿桃有五只红珊瑚的蝙蝠,呈“五福捧寿”状,“炉盖儿”主要是仿制火星四溅的。

   这样精美吉祥的“暖炉”我觉得一定是慈禧时期的产物。

 

 

先看看故宫里的暖炉(多为掐丝珐琅)

 这个是铜的,状如鸟笼

掐丝珐琅

珐琅火盆

 

再看看仁寿殿的可见四个“暖炉” 

 “暖炉”的象头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