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本来不必牺牲 曹操写了一首名叫《龟虽寿》的诗,吟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其中“烈士”一词迥异于今天的语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如果这样误解,就无法理解“烈士暮年”的意思——“烈士”既然已经死了,还谈何暮年? 大约在魏晋之前,“烈士”一词从来没有牺牲的意思,而是指有气节有壮志的人。《韩非子·诡使》如此定义“烈士”:“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曹操此诗中的“烈士”,也是这个意思。曹操将“烈士暮年”和“老骥”并举:千里马虽然老了,伏在马槽里,但是仍然渴望一日驰骋千里;烈士虽然到了晚年,仍然像千里马一样壮心不已。 “烈士”既然是有气节的人,有时为了维护这种气节就要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自己的原则,因此像忠臣一样,“烈士”常常舍生取义。从这个意义上,“烈士”渐渐才有了牺牲生命的含义。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在《辩亡论》中写道:“忠臣孤愤,烈士死节。”明确将“烈士”和“死节”联系在一起。唐朝诗人杨炯在《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中也说:“烈士徇名,不受黄金之赏。”烈士舍身以求名,视黄金之赏为粪土。 “烈士”今天的含意是后来产生的,直到近代,“烈士”才逐渐演变成为专指因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必须牺牲生命方能称为“烈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