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明代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

 东莱愚公 2013-07-24
明代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
 
    据《孟氏族谱》记载:孟姓源于姬姓,黄帝之后。在春秋时间,兴盛于周王室,即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灭商,周公分封诸侯,封其子伯禽于鲁(今山东曲阜)为鲁公。传至桓公生三子,长庄公为鲁国君,次庆父、三叔牙、四季友,史称“三桓”,皆为鲁国上卿。庆父又名孟孙,于是改姬而姓孟,此为孟姓起源。下传到孟激(字公宜)娶仉氏生孟轲于邹,世居山东邹县(今邹城市)。孟轲因成为一代圣贤,孟氏尊称他为始祖。至今龙口市历80代,有2300多年历史。
    黄县(今龙口市)孟氏是邹城孟府一个外分支,族谱载:孟氏42世孟贯,后周为博士,长子昶,次子庾,三子忠为43世。北宋天圣年间,昶留守邹县祭祀先祖,庾因儿子忠厚在开封被封为信安郡王(忠厚为哲宋孟皇后族侄),父随子居,遂迁出邹县。靖康之变,忠厚奉孟皇后懿旨拥康王在南京即位,史称南宋。江北陷为金人占,庾祖、忠厚祖无法深入敌国到邹祭祖,而金人以敬贤之名义,大加封赏孟府,故孟府族谱不能载入敌国南宋名臣忠厚及庾之名。宋亡,再续族谱,庾祖、忠祖两支早被遗忘,误记为43世昶为独子。此为今邹城孟府无庾、忠两祖之名讳的原因。究其支源,43世庾祖、44世忠厚祖为龙口孟氏与邹分支之源。
44世忠厚祖后代46世林、47世宗政、48世珙均在抗金前线,46世林为岳飞元帅大将,岳飞被害,林祖与数员战将为避祸纷纷逃离抗金战场,林祖择胶东潍县(今潍坊市郊丁村)隐居。岳元师平反昭雪,林祖之子宗政与儿子珙重返抗金战场。珙作战英勇,运筹有方,率兵在蔡州灭金。不久,又与蒙古军作战,杀蒙元军数十万。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在江陵。南宋失去抗金主将,京城失陷,南宋亡。元朝一统中国,珙爷虽不在,他的后裔惧怕元蒙数十万兵将及子孙报复,逃离湖北。于是,长子之经又逃回故乡胶东潍县。(之经为龙口孟氏49世祖)。次子之缙则躲到湖南深山隐居,此为孟氏湖南省安乡、桃源分支之始。
    元末,政局混乱。55世善祖由潍邑始为元将,并将籍贯假报海丰人,后官至山东枢密院(军区)。江南陈友谅、朱元璋反元。善祖起义投朱元璋。明军北伐,善祖率兵助战,燕山役溃元兵;北漠役(今外蒙)灭元顺帝,元朝灾亡。明太祖论功行赏、封善祖保定侯爵(封地在保定、定州各县,万户侯),并赐丹书铁券,视同免死金牌。
     善祖多子,仅知二人即:保定侯孟(希)英、孟(希)贤。英祖后代居山东无棣县,分无棣孟氏支系。贤祖子三、言桓、言德、言元。明永乐年间,56世希贤祖三子言元由定州保定侯府第官转民籍东迁山东,二十一年(1423),到黄县西南乡官庄社上孟家村落户定居,子孙繁衍,后代分居黄县九个村庄及南招六合庄、招西小董家、莱阳、莱阳及东北各地。
57世祖孟言元迁黄
 
    57世祖孟言元由保定侯府迁山东后,在黄县上孟家落户定居。其迁年代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何地迁来,为何由迁来,《孟氏族谱》各种版本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清康雍版谱无载;乾隆十四年版称由“潍邑东南乡丁村庄迁来”;同治版则称“由邹县迁来”,但与邹县孟谱难以对接,看来此说不攻自破。有的旧谱则称“由匣玉”迁来,此为“隐话”。
光绪年间孟氏学者昭香爷抄家谱时,将由何地迁来空缺,意思是不明何地。宣统三年(1911),庆修爷立宗祠大宗谱时,赫然又写上“由玉石匣”迁来。说明言元祖由邹县迁黄说早就引起先辈们多人的质疑。
    综合山东无棣县保定侯孟氏发布的信息,加之龙口保定侯孟氏各种版本家谱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蛛丝马迹考证,可以将57世祖言元迁黄县归于两说。一是获罪再平反说。明永乐帝(燕王朱棣)篡夺朱允炆皇位,引起老臣的反对,群起声讨。徐达第二子登寿、保定侯孟善之子希英、希贤等极力反对燕王夺权。燕王获胜后,诛杀反对他夺权的大臣。希英(孟英)、希贤(孟贤)十多人获罪。因家藏祖上丹书铁券,死罪可免,判为夺爵流放,并没收丹书铁券。希贤子言元可能就在这时避难山东。明朝中期之后,朝廷思念功臣,认为功臣所言燕王夺权发动靖难确实,给予功臣的后裔昭雪,恢复爵位,这就是孟言元东迁的获罪平反之说。此说主要来自保定侯另一支山东无棣县孟氏文字记载。龙口的《孟氏家谱》虽说没有记载的文字,但从家谱上透露出一些信息。1、康熙版家谱无保定侯孟希贤及孟言元名讳,一世祖是言元之子思善(公善)、思通(公通);乾隆十四年版家谱则从言元开始,明显地删改去保定侯56世希贤(孟贤)。按理说,孟善、孟希贤是功高爵显之人,族人应以此为荣,不可能不记这两代保定侯,除非是不敢记、不能记而已。另外,按孟氏统一排辈:希、言、公、彦、承……怎好缺第一字“希”,而从“言”字开头呢,这不符合国人习惯。这里隐藏的玄机可知,保定侯不能明言,当然,平反昭雪以后可以补记,可能是过了几代之后,后人想补记但无资料了。
    57世言元祖迁居上孟家,卒葬村西老茔。但老茔无碑无名(同治版《孟氏族谱?坟茔卷》)这也证实,后人不愿意说出始迁祖,怕连带两代保定侯。再是邹县《孟子世家族谱》谱中无保定侯记载,这决不是修谱疏漏。邹县孟氏原档案在明洪武年间有这么一位高爵而自豪并载入族谱,但燕王颁布保定侯获罪判流放后,根据入谱规定:“获罪者勿入谱”的原则,邹县修谱时删去保定侯在情理之中,虽以后平反纠正,但时过数代,保定侯无资料难以记入谱中,这便是今天邹县族谱无保定侯记载的根本原因。
     另一说是移民之说。明永乐帝登基做了几件大事,其一,全国范围移民。其二精减官册(下放领官俸者)。当时的保定侯府内保留承袭者一人;府务协助者1人。三子即我祖言元(字伯前),以下官转民籍,东迁山东自谋生活。于是,我始迁祖离开保定侯府第奉旨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来到黄县落户上孟家村(村名是以后所取),与孙、姜、马三姓同居一村。之后,三姓或外徙,或绝后,全村尽孟姓人。以上两说均有道理,供有志之士详考。
村庄分布
 
    57世孟言元迁居黄县上孟家村(今龙口开发区上孟家),到59代有彦升迁羊岚孟家(今属龙口市诸由镇)。到60代,有孟承广迁招远县小董家;孟承用、孟承元兄弟迁招远城南六合庄。2009年春节,两村两支孟氏曾来寻根祭祖。另有孟承良迁本市孟家楼村(今属开发区);羊岚孟家61代孟宏礼迁城南吕家口孟家(今属下丁家镇)。至宣统元年(1909),全县孟氏修家谱时统计,共有468户,约2400多人。
     1993年,有人将全县孟氏按村庄的户数、人数统计。尽管这次统计不十分准确,但可做为参考。统计者称:始迁地上孟家村有300户;下丁家上孟家村205户;羊岚孟家村170户;孟家楼村110户;田家乡后迟家村102户;下丁家乡下观孟家80户。另外,中村、闫家店、邢家、曹家、下孟家、下丁家、后店、后栾、殷家店、午塔、后诸留、水亭、沙沟等村庄多则不超过50户,少者三、五户。全市孟氏户数1960户,人数近6000人,均为57世言元祖在龙口市的后裔,可以说六百年前同是一家。(另招远六合庄60户,小董家40户,莱阳50户,与龙口孟氏同出一宗,同为言元祖后裔)。
清中期龙口孟氏免交农业税
 
     明、清规定圣人后裔优待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免劳役、科考降分录取、犯罪减轻处罚。黄县孟氏系亚圣孟子后裔,当在优待政策规定之内。申请孟氏优待,必须由亚圣孟府世袭翰博确认,系出那一支系,然后经过推谱,是否为邹县孟氏分支,以出据证明,凭证明到所在府、县衙门申请,经行文批准后,方可施行。明代孟氏家谱未见,享受优待政策不详。清初,由于战乱也未有优待或免农业税银之记载。清嘉道期间,黄县孟氏各农业户始行减免税银,免出劳役等优待。优待政策早就听先辈们传说,苦无文字资料证实。2005年,重修《孟子世家流寓黄县支谱》时,我在开发区孟家楼偶尔发现“黄县孟氏减免农业税银分户表”一份,说明黄县孟氏减免农业税最晚在道光初年就已经实施。也证明先祖传言孟氏户减免税银等优待政策确有此事。
    这份“清朝登州府黄县亚圣裔征银减免分户”保存在道光版《孟子世家黄县支谱》内,由73代孟庆邦先生藏,虽经十年动乱,仍完好。书中划分户是:圣裔一户:由上孟家、孟家庄、大泊子村组成,户主村是上孟家。圣裔二户:由孟家楼、邢家、尚家、南梧桐组成,户主是孟家楼。圣裔三户:由羊岚孟家全村二个支组成,户主是羊岚孟家村。圣裔四户:由殷家店、官道栾家、青庄子泊、吕家口、下观、里后迟家组成,户主是殷家店。孟氏诸多优待,在当时黄县是独有的。
    在申请免税时,先祖将55世、56世明朝保定侯一事隐瞒,皆因清代不能给予明朝旧臣的后代减免税银。孟言元由保定侯府迁来黄县的事实,变为由邹县直接迁黄,并顺利通过核准而实施。
另据《龙口市村庄志》记载:黄县孟氏望族有许多特权。在始迁地上孟家宗祠里悬一块蓝底金字大匾“守先待后”,此为雍正皇帝手书。笔者考证:此匾为复制品,复制今存邹城市孟庙的真品,是孟府给予复制的,据说,在全国各地不多见。孟家楼孟氏(二户)还曾经保存宫灯、亚圣金牌、大锣一对、旗、伞、扇一套,族人办喜事可以享用,知府、知县见了要回避。此物应保存在始迁地上孟家(一户),不知何代落到孟家楼二户之手。
《孟子世家黄县支谱》各种版本综述
 
    黄县孟氏家谱名称多有变化,前期称《孟氏族谱》,中期称《孟子世家黄县支谱》,同治朝之后,经邹县孟府统一定名《孟子世家流寓黄县支谱》,今改成《孟子世家流寓龙口市支谱》。各时期家谱简介如下:
(1)明版家谱,至今已佚。(2)康雍版家谱,仅存孤本一册,线装,计80余页,以58代为一世祖,谱中人名不使用孟氏统一排辈份,保留孟氏当时原貌。2008年冬季修谱时,在泊王村孟姓人家中发现,是孟氏最早的家族史科,尤为珍贵。(3)乾隆十四年(1749)写本,同治三年转抄。全一册,薄草纸,线装,有68代孟传念作序。书中由57代孟言元始迁祖起,表述到69代继字辈,为始迁地上孟家全村孟氏族谱。书名:《孟氏族谱》。原本已散佚,今仅见孤本同治三年转抄本,由上孟家村74代孟繁存先生家藏。(4)道光版写本。创立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记录较详,从始祖孟子表述到70代,先祖历朝为官均有标记。其中,46世孟林在潍邑丁村隐居,谱中有记。嘉、道黄县孟氏族人分户减免农业税,谱中有分户录。现保存在孟家楼村73代孟庆邦先生家中,也是一册孤本。(5)同治版雕本。刻于同治七年(1868),主修人孟广聪、孟广金,共印八册。有邹县孟府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三级、70代孟广均作序并鉴定。全书一函二厚册,盖有方印两方,曰:臣广均。曰:翰林院博士。为全黄县孟氏出资印刷,记载全县孟氏先祖的家谱。现今仅见一套,白棉纸,线装,保存完好,今存始迁地上孟家74代孟繁成家中。(6)光绪写本。存世较多,尤其是孟昭香所写,计二十多套。他写的版本把孟言元由邹县迁来黄县写成一句话“前明永乐二十一年始迁黄邑”,由何地迁来?前辈心里明白而不敢言明,怕的是说实话而带来补税,惹出大麻烦。(7)光绪十九年雕版。属羊岚孟家村专谱,木雕版刷印,一函二册,线装。有红方印两方,邹县孟府鉴定。由羊岚孟家73代孟庆俊收藏。(8)宣统元年雕版。两函四册,线装。刻于宣统元年(1909),为全县范围总谱。71代孟昭云等修编,邹县翰博73代孟庆棠鉴定,盖两方印章,书中自始祖孟子表述至71代昭字辈。当时县内九村每村一套,估计印数不过15套。历经沧桑今发现一套,由下丁家乡上孟家村76代孟令禄老人保存。(9)宣统三年(1911)宗谱。即始迁地孟家祠堂悬挂的宗谱,共四大张,丝绢底子,四个支每支一张。书写人:73代孟庆修。文革时,有人在烧“四旧”现场中冒险抢救出得以幸免。后因保存不当,出现破损。现存始迁地上孟家村委仓库,拟裱糊抢救这一近百年文物。(10)民国写本。存世量较多,抄者水平参差不齐,差错不少,字迹优劣不等,多藏于民户,均以本支表述为主。(11)2009年《孟子世家流寓龙口市支谱》。由始迁地上孟家村人祥罡、繁丛、祥栋、繁岭、祥业、祥纯敬识;庆玲(女)、孟健、祥德主修,为一册完整的上孟家全村谱。书中保留旧序,另加一新序,拟请邹城市原政协副主席、孟氏宗亲理事长、75代孟祥居先生作序,并鉴定。此书清样由黄城林佳竹小姐与族人孟健先生修改定稿。
 
龙口市保定侯世系历史名人与近现代名人
 
    龙口市孟氏望族自始祖孟子到67代,六十多辈竟有300多人历朝历代为官,为将帅,或为学者。这在龙口市漫长历史上,诸姓氏中独树一帜。据《孟子世家流寓龙口支谱》所载:(1)王位1人。南宋皇封信安郡王孟忠厚(?-1157)。(2)公爵4人。战国时期孟子(前372-289),北宋神宗元丰六年追封邹国亚圣公。晋代孟观,封上谷郡公,安南将军。唐代孟元阳(?-814),封赵国公。南宋孟珙(1159-1246)封汉东公,卒谥忠襄。(3)侯爵4人。三国时孟康封广陵亭侯。南北朝时孟怀玉(385-416),曾任江州刺史,封波阳侯。明初孟善封保定侯,卒谥忠勇。孟善子孟希贤(孟贤)封、承袭保定侯。这就是黄县孟氏先祖中有爵位的一王、四公、四侯。此外,伯爵以下尚有孟仲子等十多人(略)。
     历朝高级官员有:汉朝尚书孟兴、三国时大司空孟宗、后魏右丞相孟斌、司空孟威、太傅孟恂、后晋司空孟承诲,及刺史、太守、知府、知州、知县;元帅、大将军等。历代先祖中有7人高中进士,其中唐朝4人,南宋1人,明、清各1人。另外,还有易学家汉朝孟卿、孟喜父子;唐诗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后周博士孟贯;南宋抗金战将孟安、孟林、孟宗政、孟珙、湖州知府孟浩;明代七品主簿孟闻善;清代贡生孟兴琦及学者孟传念父子;民国曲阜县长孟宪刚;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的离休干部孟庆荣、孟庆洵、孟晓光、孟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孟庆健、少将孟庆宁等。现代名人有:龙口港务局长孟祥罡、青岛外贸处级干部孟祥业,龙口市企业家孟庆昌、孟繁丛、孟繁梅、孟繁岭、孟祥纯、孟祥波、孟祥宁等。国家干部孟繁浩、孟祥栋、孟玲(女)、孟祥红(女)、孟羽美(女)、孟祥谦及《人民日报》社要闻版总编室高级记者孟杨(女);山东省委机关党委书记孟祥华;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龙口市作家协会理事孟健等。总之保定侯后裔龙口孟氏望族,享尽优待,子孙繁衍,名人辈出。

龙口孟氏先祖及近代人部分作品简介
 
1、《孟子》,战国时始祖孟子著,近几年各大出版社翻印数百次。
2、《孟氏易》,汉代10世孟喜著,书已散佚,仅存书目。
3、《孟氏京房》,汉代10世孟喜著,书已散佚,仅存书目。
4、《灾异孟氏京房》,汉代10世孟喜著,书已散佚,仅存书目。
5、《孟喜章句》,汉代10世孟喜著,书已散佚,仅存书目。
6、《汉书注》,东汉18世孟康著,书已散佚,仅存书目。
7、《孟浩然集》,唐代33世孟浩然著,存世。人民文学出版社翻印。
8、《孟郊诗集》,唐代35世孟郊著,存世。人民文学出版社翻印。
9、《食科本草》,唐代31世孟诜著,散佚,仅存书目。
10、《岭南异物》,唐代38世孟琯著,散佚,仅存书目。
11、《孟侍郎集》,南宋46世孟猷著,散佚,仅存书目。
12、《警心易赞》,南宋48世孟珙著,散佚,仅存书目。
13、《鼯技集》,南宋50世孟浩著,散佚,仅存书目。
14、《卢峰集》,清代68代孟传念著,毁于日军侵黄时。
15、《孟氏族谱》,清代68代孟传念著,已佚,今存同治三年抄录本。
16、《孟子世家流寓黄县支谱》,同治七年孟广聪等著,今存一部一函二册。
17、《孟子世家黄县续修支谱》,宣统元年孟昭云等修,今存一部二函四册。
18、《东莱历事》,75代孟健与栾文红合著,2005年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
19、《东莱树魂》,75代孟健与连永升合著,2008年龙口市政协出版。
20、《龙口孟氏家族》,75代孟健著,2009年10月脱稿待印刷。
 
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龙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龙口市作家协会理事、亚圣孟子七十五代孙孟健,正名祥旭,撰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