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廣元書法家武則天 《升仙太子之碑》

 昵称13246341 2013-07-25
 
 
書法家武則天
    2012-8-27 21:38:17   來源:廣元新聞網
 
 
 

武則天書法《升仙太子之碑》(局部1)
陳洋 文/圖
    出生在四川廣元的武則天不僅是中國曆史上唯壹的女皇帝,同時她還是壹位頂級的知識女性和藝術天才。在武則天14歲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因其精通文史和善于騎射,便將之召入宮闱封爲才人。才人雖是皇帝嫔妃的壹種,但才人的職責卻與其他嫔妃不同,才人要幫助皇帝整理奏折、處理公務,皇帝外出時才人還要騎馬帶弓隨侍禦前。所以皇帝選才人的標准除了美貌,還需有才學、通文史、善騎射。武則天天資聰慧,從小跟隨母親楊氏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曆史和佛學經典,加之美貌非常,所以李世民很是欣賞這個容貌美豔、才情卓著、性格堅定的武才人,賜號“媚娘”。後來武則天創作有文學作品集《垂拱集》100卷、《金輪集》6卷,可惜這些大多失傳,只在《全唐詩》《全唐文》中留下了少量詩文,這不得不說是壹種遺憾。
    武則天不僅精通文史、才學出衆,她還是中國曆史上的壹位頂級書法家,對于武則天的書法成就卻是鮮爲人知的。
 
《武則天畫像》 梁潔華 繪
    王羲之的粉絲
    衆所周知,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壹位巅峰人物,王羲之的《蘭亭序》是中國書法法帖中的第壹瑰寶。當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壹位書法發燒友,他對王羲之的《蘭亭序》推崇備至,夢寐以求,最後用盡手段終于獲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後如獲至寶,幾乎天天置于龍案把玩品賞和臨摹。李世民後來的傳世書法作品《溫泉銘》和《晉祠銘》中就不難看出他的書法深受王羲之書風的熏陶和影響。李世民可以說是王羲之的第壹鐵杆粉絲。
    武則天14歲進入大唐皇宮成爲了李世民的才人,其實武則天就是皇帝李世民的壹位機要秘書和貼身女侍衛,她幾乎天天伴駕君側。當李世民不在宮中的時候,武則天就近水樓台先得月了,原本就對書法有濃厚興趣的武則天,面對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迹她如何不動心。武則天幾乎天天都有機會親近王羲之的法帖,她也暗暗地去仔細揣度、細細研讀,還不時臨習。如此這般,武則天深得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精髓。壹個天天親近、研讀、臨摹《蘭亭序》的人,怎麽會不成爲壹位書法高手呢?
    撲朔迷離的《蘭亭序》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與文朋詩友在紹興蘭亭聚會,行修褉之禮,曲水流觞,飲酒賦詩,在將詩文整理成集後,王羲之趁著酒意揮毫壹氣呵成寫下了壹篇精美絕倫的《蘭亭序》,這酒後興起而書的作品就成爲了中國書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後人拜爲“天下第壹行書”。酷愛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已到了癡迷的地步,除了每天把玩、研讀、臨摹外,還讓當時的著名書法大家趙模、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鈎摹出幾個亂真的副本來分賜近臣,我們今天看到的《蘭亭序》法帖就是這些書法家的臨摹作品。李世民臨終前遺囑要把《蘭亭序》枕在他的頭下隨葬昭陵地宮,從此這稀世珍寶便在李世民駕崩後消失了。可是到了五代時期,耀州刺史溫韬把李世民的墳墓昭陵給公開盜掘了,溫韬還堂而皇之地寫有壹份出土寶物名錄,可這名錄中卻沒有《蘭亭序》。那麽這稀世珍寶到哪裏去了呢?
    後來有研究者認爲,李世民的兒子李治也是壹位書法愛好者,他有可能在給先帝下葬時私自把《蘭亭序》取出自己留用。後來武則天成爲了李治的皇後,武則天在青年時代就深受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熏陶,這《蘭亭序》便成爲了李治武則天夫婦的心愛之物,由于私藏《蘭亭序》有違先帝遺訓,于是這夫婦二人便將之珍藏深宮不再示人。在李治死後,或是武則天死後,《蘭亭序》極有可能被放入乾陵隨葬了。
    乾陵以山爲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同時也是到目前爲止少有的幾座未被盜掘的帝王陵,據最新的衛星遙感技術探測而知,乾陵地宮中堆放的文物有500噸之多。但願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武則天的文學作品集《垂拱集》《金輪集》都安然無恙地靜藏其中,以待天日。
 
武則天書法《升仙太子之碑》(局部2)
    著名的升仙太子之碑
    壹如武則天的文學作品壹樣,她流傳下的書法作品也不多,除有《薦福寺碑》題額、《崇福寺》題額外,現存于河南省偃師縣缑山仙君廟的《升仙太子之碑》是武則天親自撰文並書丹镌刻的唯壹碑刻。《升仙太子之碑》立于武周聖曆二年(699年)六月,年逾七旬的武則天由洛陽嵩山封禅返回,途徑缑山,在升仙太子廟中留宿,傳說周靈王太子晉在此升天成仙而立廟。武則天壹時觸景生情,撰文並親自書丹而建此碑。
    《升仙太子之碑》共有行草書34行,每行66字,碑陰刻有武則天《遊仙篇》詩文。後人盛贊《升仙太子之碑》的碑文,“語勢暢達,氣象恢宏,情韻無窮,讀來令人蕩氣回腸。”但其碑文與她的書法藝術相較,則書法上的成就遠在其詩文之上。
    《升仙太子之碑》的碑額書法爲飛白鳥形書體,此尤爲詭奇精妙,每壹字的起筆處都有壹只仙鳥立于字體中。“升仙太子之碑”幾字,氣勢磅礴、飄飄欲仙。“仙”字略殘,但依舊雄健縱橫,法度森嚴,遒勁潇灑,有評論家稱其“筆勢婉轉流利,結體寬嚴適度,落筆铿然有聲。”
    非凡的書法藝術
    在唐代就有評論家稱武則天書法爲“天文景爍,璧合而珠聯;聖理雲回,鸾驚而鳳集,究黃軒鳥迹之巧,殚紫府結空之勢。偃波垂露,會寶意而鹹新;半魄全曦,象天形而得妙。固已奇蹤絕俗,美態入神,掩八體而擅規模,冠千齡而垂楷法。實可謂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觀者焉。”
    到了宋代,由于封建禮教體系的完善,男尊女卑的思想開時貶斥女性進入國家政治和社會活動的中心,官方文獻開始對當過皇帝的武則天進行诋毀、誣陷和中傷。北宋官方文獻《宣和書譜》中雖對武則天的人格大加貶斥,但論到其書法作品時還是不得不稱“其行書浸浸稍能,有丈夫勝氣。”到了明朝,官方和民間幾乎全面妖魔化武則天,但明人趙涵的《石墨镌華》中還是這樣在贊譽武則天的書法藝術,稱“升仙太子之碑六個大字,飛白書,作鳥形,亦佳。飛白書久不傳于世,此其僅存者耳”。單就武則天所創的飛白鳥形書體而言,後無傳人。
    《升仙太子之碑》是我國行草書碑刻中最早者,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銘》當開創行草入碑的先河,武則天在此以行草書丹明顯有效法太宗之意,《升仙太子之碑》更是我國第壹個由女性書寫的碑刻。中國曆代女性書法家固然不少,但能留迹後世並被奉爲珍品者就只有武則天了。武則天書法既承二王神韻,又創自家風貌,後人稱武則天書法“深谙書法規律和具有非凡的藝術膽識與才氣的特點”,認爲武則天的草書僅次于孫過庭的《書譜》。
    在中國的曆代帝王中寫得壹筆好字的不乏其人,比如清代的康雍乾三帝,但公認稱得上是書法家的卻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和大周金輪皇帝武則天。武則天留存下來的書法作品《升仙太子之碑》被譽爲“中國最美的100幅傳世書法”之壹,在這 最美的100幅傳世書法作品的作者中,武則天還是惟壹的女性。
 
 
    編輯:石雪芹 
 
 
 
书法家武则天
    2012-8-27 21:38:17   来源:广元新闻网



武则天书法《升仙太子之碑》(局部1)

陈洋 文/图

    出生在四川广元的武则天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同时她还是一位顶级的知识女性和艺术天才。在武则天14岁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因其精通文史和善于骑射,便将之召入宫闱封为才人。才人虽是皇帝嫔妃的一种,但才人的职责却与其他嫔妃不同,才人要帮助皇帝整理奏折、处理公务,皇帝外出时才人还要骑马带弓随侍御前。所以皇帝选才人的标准除了美貌,还需有才学、通文史、善骑射。武则天天资聪慧,从小跟随母亲杨氏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和佛学经典,加之美貌非常,所以李世民很是欣赏这个容貌美艳、才情卓著、性格坚定的武才人,赐号“媚娘”。后来武则天创作有文学作品集《垂拱集》100卷、《金轮集》6卷,可惜这些大多失传,只在《全唐诗》《全唐文》中留下了少量诗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武则天不仅精通文史、才学出众,她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顶级书法家,对于武则天的书法成就却是鲜为人知的。



《武则天画像》 梁洁华 绘

    王羲之的粉丝
    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巅峰人物,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法帖中的第一瑰宝。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书法发烧友,他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推崇备至,梦寐以求,最后用尽手段终于获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几乎天天置于龙案把玩品赏和临摹。李世民后来的传世书法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中就不难看出他的书法深受王羲之书风的熏陶和影响。李世民可以说是王羲之的第一铁杆粉丝。
    武则天14岁进入大唐皇宫成为了李世民的才人,其实武则天就是皇帝李世民的一位机要秘书和贴身女侍卫,她几乎天天伴驾君侧。当李世民不在宫中的时候,武则天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原本就对书法有浓厚兴趣的武则天,面对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她如何不动心。武则天几乎天天都有机会亲近王羲之的法帖,她也暗暗地去仔细揣度、细细研读,还不时临习。如此这般,武则天深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一个天天亲近、研读、临摹《兰亭序》的人,怎么会不成为一位书法高手呢?
    扑朔迷离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与文朋诗友在绍兴兰亭聚会,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在将诗文整理成集后,王羲之趁着酒意挥毫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精美绝伦的《兰亭序》,这酒后兴起而书的作品就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后人拜为“天下第一行书”。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已到了痴迷的地步,除了每天把玩、研读、临摹外,还让当时的著名书法大家赵模、冯承素、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钩摹出几个乱真的副本来分赐近臣,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法帖就是这些书法家的临摹作品。李世民临终前遗嘱要把《兰亭序》枕在他的头下随葬昭陵地宫,从此这稀世珍宝便在李世民驾崩后消失了。可是到了五代时期,耀州刺史温韬把李世民的坟墓昭陵给公开盗掘了,温韬还堂而皇之地写有一份出土宝物名录,可这名录中却没有《兰亭序》。那么这稀世珍宝到哪里去了呢?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他有可能在给先帝下葬时私自把《兰亭序》取出自己留用。后来武则天成为了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在青年时代就深受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熏陶,这《兰亭序》便成为了李治武则天夫妇的心爱之物,由于私藏《兰亭序》有违先帝遗训,于是这夫妇二人便将之珍藏深宫不再示人。在李治死后,或是武则天死后,《兰亭序》极有可能被放入乾陵随葬了。
    乾陵以山为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同时也是到目前为止少有的几座未被盗掘的帝王陵,据最新的卫星遥感技术探测而知,乾陵地宫中堆放的文物有500吨之多。但愿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武则天的文学作品集《垂拱集》《金轮集》都安然无恙地静藏其中,以待天日。



武则天书法《升仙太子之碑》(局部2)

    著名的升仙太子之碑
    一如武则天的文学作品一样,她流传下的书法作品也不多,除有《荐福寺碑》题额、《崇福寺》题额外,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缑山仙君庙的《升仙太子之碑》是武则天亲自撰文并书丹镌刻的唯一碑刻。《升仙太子之碑》立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年逾七旬的武则天由洛阳嵩山封禅返回,途径缑山,在升仙太子庙中留宿,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升天成仙而立庙。武则天一时触景生情,撰文并亲自书丹而建此碑。
    《升仙太子之碑》共有行草书34行,每行66字,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后人盛赞《升仙太子之碑》的碑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情韵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其碑文与她的书法艺术相较,则书法上的成就远在其诗文之上。
    《升仙太子之碑》的碑额书法为飞白鸟形书体,此尤为诡奇精妙,每一字的起笔处都有一只仙鸟立于字体中。“升仙太子之碑”几字,气势磅礴、飘飘欲仙。“仙”字略残,但依旧雄健纵横,法度森严,遒劲潇洒,有评论家称其“笔势婉转流利,结体宽严适度,落笔铿然有声。”
    非凡的书法艺术
    在唐代就有评论家称武则天书法为“天文景烁,璧合而珠联;圣理云回,鸾惊而凤集,究黄轩鸟迹之巧,殚紫府结空之势。偃波垂露,会宝意而咸新;半魄全曦,象天形而得妙。固已奇踪绝俗,美态入神,掩八体而擅规模,冠千龄而垂楷法。实可谓天下之妙迹,域中之奇观者焉。”
    到了宋代,由于封建礼教体系的完善,男尊女卑的思想开时贬斥女性进入国家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官方文献开始对当过皇帝的武则天进行诋毁、诬陷和中伤。北宋官方文献《宣和书谱》中虽对武则天的人格大加贬斥,但论到其书法作品时还是不得不称“其行书浸浸稍能,有丈夫胜气。”到了明朝,官方和民间几乎全面妖魔化武则天,但明人赵涵的《石墨镌华》中还是这样在赞誉武则天的书法艺术,称“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亦佳。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单就武则天所创的飞白鸟形书体而言,后无传人。
    《升仙太子之碑》是我国行草书碑刻中最早者,唐太宗李世民的《晋祠铭》当开创行草入碑的先河,武则天在此以行草书丹明显有效法太宗之意,《升仙太子之碑》更是我国第一个由女性书写的碑刻。中国历代女性书法家固然不少,但能留迹后世并被奉为珍品者就只有武则天了。武则天书法既承二王神韵,又创自家风貌,后人称武则天书法“深谙书法规律和具有非凡的艺术胆识与才气的特点”,认为武则天的草书仅次于孙过庭的《书谱》。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写得一笔好字的不乏其人,比如清代的康雍乾三帝,但公认称得上是书法家的却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和大周金轮皇帝武则天。武则天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升仙太子之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在这 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作品的作者中,武则天还是惟一的女性。

    编辑:石雪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