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居宁强的羌族后裔

 民族地志 2013-07-25
隐居宁强的羌族后裔

        羌族茶艺表演

  得知宁强全县有羌族文化实物200件,从事上刀山、下火海等傩
艺武技表演的民间艺人有360余人遍布全县26个乡镇时,四川羌学会
会长张善云动情地说:“5·12地震以前,没有一个羌族户籍的宁强
县对羌文化及其羌文化传人保护得如此好,在四川会傩艺武技的人很
少,而在宁强却有360余人,宁强人以羌人自居无可厚非。”
      
                       繁衍生息

    羌族在中国历史悠久,羌族文化的语言、服饰、饮食、权落布局、
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强自古就是羌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翻开长长的中国历史画卷,
以“羌”命名的州、县,唯有宁羌,自夏商时期宁羌就是羌人繁衍生
息的天然乐土,古代羌民在宁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
发展了灿烂的羌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瑰宝。
  迄今仍散居于宁强境内各地的少数羌人后裔,他们的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劳动生产、建筑格局以及宗教信仰等习俗,与现今羌地风
土人情无一二致。
  古羌文物、羌族文献、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民间文化传人
等文化遗迹记载着宁强历史的变迁,也深深地影响着宁强人民的生产
生活,给宁强烙上了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明洪武年间,羌
民因九成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大肆屠杀搜捕羌人,致
使部分羌人被杀,部分被遣送出境工管制,部分不愿离开故土的羌人,
只好隐瞒身份,以汉族身份隐居在南山一带的深山老林,繁衍发展成
今天的宁强人。

                        固守文化

    羌族之所以是羌族,是他固守着自己的文化。宁强人也始终坚守
着自己固有的文化,宁强的文化是羌族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源头、
表现在民间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其民居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
宁强羌人的居舍既有所有羌民建筑的共同特点,又不断地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并深远地影响着当地近代民居建筑。他们定居宁强的数
百年里,在建筑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高超精湛的技能,特别
是明清时期木楼的建筑,更是融实用、工艺、坚固、防御于一体,可
以说宁强近代民居从格局、选址、修造、装饰等方面,都是羌人建筑
的翻版和延续。
  在民居格局上,清、民时期基本上是“长三间带转阁”、“长五
间带转阁”、“四间两头转阁”等。这种格局早在三百多年前的羌民
居中就已定型。对清、明时期居舍影响最大,至今延续不衰的是木楼,
而宁强境内现存的八十余年前的青木川大院,一百五十年前的苍社乡
“杨家书院”和近二百年前的燕子砭庙子岭周家贡院(残迹)等遍布
宁强的百年老屋,皆与羌人木楼一脉相承。在5·12地震中现存的木
楼除瓦片摔落外其它完好无损显示其坚固抗震的特性。
  宁强羌民的服饰,色泽素雅,古朴大方。男子的衣服多以青蓝色
为主。其款式喜欢身宽袖敞,裤管大而短,下打“绑腿”,脚穿麻草
鞋,冬天裹棕片。妇女则以青、绿、花色为主,并喜欢衣裤绣花边,
镶嵌五色花草图案。宁强羌民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但男女老幼都有缠
帕子的风俗,在和四川交界地区特讲究。头帕、色调是男子青、蓝、
黑色,妇女为枣儿红、翠竹绿、淡青色。年轻的妇女还喜欢在头帕上
戴一些银、珠之类的头饰。宁强这一带羌人明显服饰特征的服饰文化,
其源头是明初当地大量羌人被迫隐姓埋名,分散生存在宁强大山里,
繁衍发展成今天的宁强人,将自己千万年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饰
继承和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宁强独具羌风的服饰文化。 
        
                      文武傩戏

    居住在秦巴山区的羌民后裔,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
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继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傩戏(汉族称之
为端公戏)和生产劳动。
  在缺少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地方,懂得一些医术的端公掌据着当地
祭祀、祈福、逐疫等形式,而这些仪式主要靠傩艺表现。
  宁强以山地为主,种植苞谷,因地广人稀,于是出现大规模的互
助形式。在大群的劳动群体后面,有两个通晓古今历史传说而嗓音高
亢的人敲着锣鼓高唱,一为督促劳动进度,监察质量,二为诵唱神灵
和先人,使劳动者随着歌者默唱,心追先贤圣哲,潜移默化,以其行
为思想规范自己,因而忘记了劳作的艰辛,专心劳作,进度很快。这
就是融传承、教化、娱乐、劳动为一体的锣鼓草,是傩戏中文戏的一
种。
  对宁强羌族民俗影响最深的是羌民的傩戏中武戏——傩技,会傩
艺的民间艺人有360余人,遍布全县26个乡镇,他们能够爬上插满锋
利钢刀的刀山,赤脚在烧红的炭火上行走,可以将烧红的铁耙含在嘴
里,将油锅内的东西捞出。这些表演主要在于展示傩技艺人的威风,
显示其武艺高超,吸引信徒,招徕观众,现在已经成为宁强对外表演
的项目之一。

                        发展弘扬

    5·12地震,受灾最重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平武等,都
是羌族聚居区,受灾面积达100%,羌族民族人口35.5万人,遇难3万
多,占全国羌族人口的10%左右,羌族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都遭受
到严重的摧残和伤害。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
建条例》,文化部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规划纲要》。2008年10月,文化部把陕西省宁强、略阳两县列为
羌文化保护实验区。
  2006年以来,宁强县就开展抢救保护羌文化工作,征集200多件
实物设立了羌文化展览。
  去年10月,宁强县被文化部列为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在
灾后重建中深入开展羌族文化研究、羌族古道恢复重建、羌族文化博
物馆建设,原羌居青木川古镇修复保护等工作,鼓励在外的宁强羌族
后裔回归故里做羌文化传承工作,目前已有6名羌族籍学生落户宁强
县。
  宁强县县长周景祥介绍,宁强作为羌族故地,必须正确认识羌族
涵义,充分认识羌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贡献,唤醒本地羌族后裔对
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抓住并利用好,被列为国家羌文化生态保护
试验这一历史机遇,加强与周边羌族交流沟通,不断丰富羌文化内容,
强势打造羌文化品牌,使之真正达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弘扬”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