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病实用小偏方第一百二十二册

 学中医书馆 2013-07-25

中成药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成药内治法
101.积滞伤脾型: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或食则呕吐,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口干,夜寐不宁,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黄浊如米泔,舌苔浊腻,脉滑细。当以消积理脾为治,可选用肥儿丸,每次6g,每日3次;复方鸡内金片,每次3片,每日3次;江中健胃消食片,每次3片,每日3次;麦芽片,每次3片,每日3次。
102.虫积伤脾型:主要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时或腹痛,疼痛位于肚脐周围,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蛔虫卵,舌淡苔薄,脉细弱。当以健脾消食杀虫为治,可选用驱虫消食片,4岁以下儿童每次1~2片、5~8岁儿童每次2~3片、9岁以上儿童每次4~5片,均每日2次;乌梅丸,每次3g,每日2次;使君子丸,每次3g,每日2次。
103.脾虚气弱型: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枯瘦,发结如穗,精神萎靡,目光无神,纳呆厌食,睡卧露睛,脘腹胀满,或有低热,大便完谷不化,尿如米泔,舌质淡红,唇淡苔腻,脉濡细而滑,指纹淡紫。当以益气健脾消积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5g,每日3次;黄芪精颗粒,每次5g,每日3次;补中益气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支;参芪五味子糖浆每次10ml,每日3次。
104.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干口渴,头大颈细,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发育迟缓,神疲困倦,睡卧露睛,哭声无力,纳呆厌食,大便溏泄,脉细弱无力,指纹淡。当以益气养血为治,可选用八珍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复方阿胶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阿胶当归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
中成药外治法
105.伤湿止痛膏: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蛋清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一般贴后1~4小时可止呕。可温中健脾。
106..藿香正气水: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2~3天。亦可温中健脾。或取纱布一块,用藿香正气水浸透后取出外敷肚脐处,再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连续2~3天。可温中止呕。
107.山楂丸:取本品1~2粒,研为细末,用米醋或蛋清调为糊状,外敷肚脐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2~3天。可健脾消食。
108.小儿健脾贴膏:每晚洗浴后,取本品1张,外贴于肚脐处并固定,每2日换药1次,连续3~5次。可健脾消食。
中医辨证治疗,多分为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四型。现分述如下:
109.肾虚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下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自然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两尺脉弱。治宜补肾安胎。方用寿胎丸加味:菟丝子、枸杞子、桑寄生、覆盆子、川续断各15克,阿胶20克,益智仁3克,党参、白术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10.气血虚弱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坠胀疼痛,伴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心慌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治宜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方用胎元饮加减:党参、熟地各15克,白术、白芍、杜仲、桂圆肉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黄芪、阿胶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11..血热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下血,色鲜红质黏稠,或腰腹坠胀疼痛,伴心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午后发热,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胎。方用保阴煎加味:山药20克,生地、熟地、白芍、续断、黄柏、黄芩、苎麻根、阿胶各10克,生甘草3克,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12..跌仆伤胎型:主要症状为妊娠外伤,腰酸,少腹坠胀,或阴道少量下血,血脉正常。治宜补气和血安胎。方用圣愈汤加味:党参、益母草、菟丝子各15克,黄芪25克,当归20克,生地、熟地、续断、桑寄生各10克,川芎6克。若阴道下血,去当归、川芎、益母草,加阿胶12克、艾叶炭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13.方药:白芍12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槟榔10克、连翘10克、黄连10克、生大黄8克、肉桂3克、生甘草6克、鸦胆子5克。
114.疫毒蕴肠:下痢鲜紫脓血或血水,腹痛剧烈,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化浊。
方药: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秦皮10克、鸦胆子5克、黄芩10克、金银花12克、地榆10克、牡丹皮10、血竭3克。
中成药:神犀丹。
115.)热毒炽盛:大便脓血,恶臭难闻、腹痛、腹中结块,疼痛拒按,寒战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金银花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木香10克、栀于10克、甘草6克、蚤休10克、败酱草12克、薏苡仁10克。中成药:紫血丹。
116.虚寒下痢:久痢不愈,痢下稀薄,带有白冻,黏液腐臭,或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方药:人参6克、白术10克、诃于6克、罂粟壳6克、肉桂3克、当归10克、自芍10克、木香10克、肉豆蔻10克、炮姜6克、生甘草6克、石榴皮10克、神曲10克。中成药:四神丸。

117、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此型常见于copd急性发作初期,多由外感风热之邪诱发。症见咳嗽气促,喘逆胸闷,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恶风身热、头痛口渴、鼻流黄涕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药如桑叶10g、桑皮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2g、炙麻黄6g、生石膏30g、桔梗6g、前胡10g、牛蒡子10g。
118、痰热壅肺,气阴两伤
此型多见于copd急性发作期,反复发作者易合并肺痈(支气管扩张)。症见喘息胸闷,咳嗽气短,痰多质黏色黄,咯吐不爽,或有腥臭味,或痰中带血,伴口干便秘,心烦失眠,乏力懒言,舌质红,苔少或薄腻,中有剥脱,脉细滑或滑细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平喘。方选小陷胸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药如全栝楼30g、黄芩10g、清半夏10g、桃仁10g、杏仁10g、枳实10g、知母10g、贝母10g、漏芦10g、连翘10g、山栀子10g、南沙参10g。若痰黄如脓或有腥臭味者,多为合并肺痈表现,可酌加芦根15g、茅根15g、生苡仁30g、鱼腥草30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以清热解毒,化痰消痈。
119、痰湿蕴肺,气虚血瘀
此型多见于copd急性发作期之后,咳喘较前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常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色白或呈灰色,质黏腻或稠厚成块,伴胸闷脘痞,呕恶纳呆,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质淡暗,苔白腻,脉细滑或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咳。方选平胃二三汤(平胃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如苍白术各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5g、厚朴6g、苏子梗各10g、炒莱菔子10g、炒枳壳10g、白芥子6g。
120、阴虚血瘀痰凝
此型常见于copd缓解期,症见喘息气短,咳嗽痰少,色白或黄,质黏难咯,伴口燥咽干唇暗,形体消瘦,身热心烦,夜寐欠安,舌红或暗红,苔少或苔腻,脉细滑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血化痰。方选金水六君煎加味,药如当归15g、熟地(砂仁拌打)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金沸草10g、知母10g、贝母10g、海浮石10g、炙杷叶10g、丹皮15g、丹参15g。
121、气虚血瘀痰阻
此型为copd缓解期最常见证型,在肺胀初、中、后期均可见到。症见喘息气短,动则尤甚,咳嗽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伴口唇暗淡,脘痞纳呆,倦怠乏力,舌淡暗,苔薄腻或白滑,脉细滑。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平喘。方选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如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桃仁10g、杏仁10g、炒苡仁30g、防风6g、当归10g、桔梗6g。
122、气阴两虚,痰瘀阻络
此型常见于copd缓解期,症见喘憋心悸,动则尤甚,咳痰量少,质黏难咯,唇甲紫绀,心烦失眠,声低气怯,少气懒言,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淡暗,苔少或薄腻,中间剥脱,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选生脉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药如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0g、清半夏10g、南北沙参各15g、知母10g、贝母10g、炙杷叶10g、当归10g。
123.、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此型常见于重度copd合并右心衰竭,症见喘促心悸,不得平卧,咳痰清稀或呈泡沫,面浮肢肿,畏寒尿少,脘痞纳呆,面唇青紫,舌淡胖质黯,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泻肺利水。方选真武汤合桑苏桂苓饮加减,药如制附片10g、桑白皮10g、苏子10g、葶苈子10g、桂枝10g、猪茯苓各15g、白术10g、泽兰10g、泽泻10g、赤芍10g、益母草30g。
124、肝肾阴虚,痰蒙清窍
此型常见于重度copd合并呼吸衰竭,症见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甚或昏迷,或躁烦谵妄,肢体瞤动,舌质暗红或红绛,舌体瘦小,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柔肝熄风,涤痰开窍。方选一贯煎、菖蒲郁金汤合涤痰汤加减。药如生熟地各15g、山萸肉20g、玄参10g、菖蒲10g、郁金10g、清半夏10g、胆星6g、茯苓10g、竹茹10g、枳壳10g、酒军6g。

125.胃脘痛案:张某,男,45岁。胃脘胀痛,胸胁满闷,善太息,呃逆频作,不思饮食,四肢困重,嗜睡,大便通而不爽,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弦滑。证属肝郁脾湿,治以疏肝和胃,健脾利湿。方用杏仁10g,栝楼皮12g,柴胡6g,香附9g,茯苓20g,藿香12g,草蔻仁9g,厚朴9g,枳壳9g,白芍12g,甘草6g,半夏6g。服药3剂,胃脘胀痛渐减,大便如常,食欲增加,舌苔厚腻渐退。继服4剂而告愈。
胃脘痛常因情志不遂、劳累、饥饱、寒凉无常,导致脾胃气机不畅,病因虽多,但病机则是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据胃脘胀痛,每遇情志不遂而发作的特点,常从肝论治。故方中用柴胡、香附疏肝理气;藿香、草蔻仁芳香化湿,健脾和胃;茯苓淡渗利湿;杏仁、栝楼宣肺解郁,使肺气宣通,湿阻得运;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健脾燥湿之功。
126..湿热口疮案:李某,男,50岁。口疮反复发作3年余,用寒凉清泻药则口疮痊愈,然大便稀溏更甚。改用温热补虚则大便稀溏好转,而口疮转剧,疼痛难忍,不能进食,发作常与疲劳有关。现症伴见头痛,口干不欲饮水,大便稀溏,四肢倦怠,舌淡苔黄厚,脉滑数,口腔黏膜充血,舌边尖有两个溃疡面,周围发红,证属脾胃湿热,火毒熏蒸,拟以清热解毒之药:杏仁10g,薏苡仁15g,草蔻仁6g,茯苓15g,蒲公英15g,防风9g,山药20g,藿香10g,竹叶6g,茵陈10g,生甘草6g。服4剂后,口腔溃疡愈合,疼痛消失,大便正常,续与原方,巩固一周停药告终。随访一年,末见复发。
口疮多为胃热熏灼或阴虚火旺所致。然本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并兼有腹胀便溏,口干不欲饮水之脾虚湿盛之象,欲补不得,欲泻不能,需全面分析,辨为脾胃湿热、胃热熏灼之口疮。由于饮食劳倦,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热熏灼脾之苗窍,故口唇糜烂,疼痛难忍。方中用茵陈、竹叶清利湿热;杏仁以升上焦肺气,使湿阻得运;茯苓、薏苡仁、山药健脾利湿;藿香、草蔻仁芳香化湿;蒲公英、防风、生甘草清热解毒,又不碍利湿,使热清湿利,诸症自愈,收效亦速。
127..风湿外感案:宋某,男,60岁。3日来头昏头闷,头重如裹,周身乏困,四肢无力,背部恶寒,微有发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咳嗽,喷嚏,舌苔白腻,脉浮缓,证属外感风湿之患,治以祛风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杏仁10g,麻黄6g,藿香10g,草蔻仁10g,桂枝6g,赤芍9g,茯苓10g,葛根9g,生姜3片,大枣4枚。服药2剂,诸症减轻,仍有四肢困重,不饥不食,以藿香正气丸两盒,以善其后。
外感病多因于风,有风寒、风热、风湿之分,患者素体肥胖,脾湿过盛,新感风邪,则成风湿合邪之外感,治当外散其风而药用桂枝、麻黄、葛根、藿香,内祛其湿而配以草蔻仁、茯苓,更以杏仁宣肺解郁,共奏祛风解表、健脾燥湿之效。
128.尹某,女,40岁。因交通事故致急性闭合性脑损伤(重型),于1998年5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右环池出血,头皮裂伤,左上肢骨折。当时已深昏迷,呼吸困难,bp24/14kpa。即行亚低温、人工呼吸、抗炎、脱水等对症处理。48小时撤除亚低温治疗,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用冰毯等物理降温。查血wbc10.7×109/l,n:91%,l:9%,西医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后中枢性发热并肺部感染。先后用环丙沙星、希普欣、稳可信、泰能等治疗疗效不显。5月27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昏迷,t39℃,肌肤灼热无汗,全身散在青紫擦痕。气管切开,喉中痰鸣,舌红、苔黄浮糙,脉弦滑数有力。证属痰热上蒙,瘀阻脑络。治宜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开窍。
处方:栝楼18克,半夏、天竺黄各12克,黄芩、石菖蒲、郁金各9克,川芎3克,鱼腥草15克,白芷、炙远志、射干各6克,羚羊粉(冲服)0.6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胃饲。6月1日复诊:仍高热,神昏,t40.5℃,大便已1周未行,舌脉同上。治宜釜底抽薪,泄热祛邪。拟大承气汤加味:大黄(后下)、厚朴、芒硝(冲)各5克,人工牛黄(冲)0.3克,天竺黄、焦栀子各12克,淡豆豉6克,羚羊粉(冲)12克,栝楼18克,炒枳实、石菖蒲、郁金各9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2剂后,排出大量臭秽大便,体温降至38℃,4剂后体温36.8℃,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神志为浅昏迷,呼吸平稳,痰少,体温未再升高。
129.邹某,男,42岁。脑外伤2天、右颞脑内血肿术后1天,于1998年6月22日以右颞脑内血肿术后继发脑干损伤收入院。入院时神志昏迷,予亚低温、人工呼吸、抗炎、脱水、腰穿引流降颅压等对症处理后神志转清,但头右颞部伤口溃破开裂,有脓性分泌物及脑脊液渗漏,随即出现高热,神志模糊。查血wbc19.9×109/l,n:80%,l:19%。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浊,潘氏试验(+),细胞总数16×109/l,白细胞11×1010/l,单核42%,多核58%。脑脊液生化glu19mmol/l,cl80mmol/l,pro193m克/l。脑脊液培养枸橼酸盐杆菌。西医诊断: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用凯复定、磺胺、泰能、罗氏芬等抗生素及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病情未能控制。7月16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神昏,t39.3℃,肌肤灼热,头部伤口脑脊液渗漏,脓性分泌物,愈合不良,失语,尿多色黄,大便溏,舌红、苔薄黄腻,脉数不匀。证属湿热弥漫,毒恋气分。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藿朴夏苓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藿香、半夏、焦栀子、车前子(包)各12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淡豆豉、射干各6克,薏苡仁25克,郁金、黄芩、紫苏叶各9克,厚朴5克,羚羊粉(冲服)0.6克。4剂,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药后体温渐退,脑脊液渗漏及脓性分泌物减少,伤口开始愈合。7月24日复诊:t37.8℃,神志模糊,喉中痰多,大便2天未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佐以通腑。
处方:栝楼、茯苓各18克,胆南星、半夏、栀子、赤芍各12克,黄芩15克,炒枳实、柴胡各9克,大黄(后下)5克,羚羊粉(冲服)0.6克,人工牛黄(冲服)0.3克,4剂。药尽体温正常,神清,能语,但不欲言,伤口愈合良好,醒后多汗,舌苔薄,寸脉弱,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剂收功。
130.郭某,男,13岁。患者车祸后脑外伤、呕吐3小时,于1998年5月15日以急性闭合性脑损伤(中型)收住院。入院时神清,能语,精神差,头皮无裂伤,耳鼻无出血。ct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入院不久头痛,呕吐,发热,右侧偏瘫,失语,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及其他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不明显。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混浊,潘氏试验(-),总细胞数7.25×109/l,白细胞7.2×109/l,多核65%,单核35%。脑脊液生化:glu0.2mmol/l,cl119mmol/l,pro57mg/l。脑脊液培养: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肠杆菌。诊断:颅内感染性发热。先后予青霉素、复达欣、菌必治、消炎痛栓及中药柴胡制剂等抗菌、消炎、退热均无效,6月17日请中医会诊。诊见:发热,t39℃,肌肤灼热无汗,面苍形瘦,神清,失语,右侧肢体偏瘫,头痛,烦躁,纳少,大便多天未行,舌红、苔白腻,脉细数无力。脑室—腹腔脑脊液分流见血性脑脊液。证属外伤脑络,瘀阻水停。治宜化瘀利水为主,以抵当汤加味。
处方:大黄(后下)、虻虫、水蛭、三七末(冲)各3克,桃仁、红花、葶苈子各9克,益母草15克,车前子(包)、藿香各12克,人参(另兑)6克,茯苓24克。2剂,水煎分3天服完。21日诊:体温恢复正常,余症改善。

内科急症高热治分三段

131.、初热期
指发热初起,邪气在表。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全身酸痛,鼻塞,咳嗽,咽痒或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多浮或浮数。治宜疏解表邪,方用自拟“葛苏银翘汤”:葛根30g,金银花15g,连翘12g,苏叶、荆芥穗、防风各10g,生甘草6g。方中以葛根解肌退热;银花、连翘既有清热解毒之功,且清中有透,具辛凉透表之效;苏叶、芥穗虽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葛根、银、翘同用,可增强辛凉透表之力;防风散风解表,为“风药中之润剂”,动物实验证明有中度解热作用;甘草调和诸药,众药合用具有解肌透表,疏风散热之功。
药物加减:若头痛剧烈者,加蔓荆子、僵蚕各10g,以疏风止痛;发热汗不出者,加麻黄、羌活各5g,以发汗解表;咳嗽明显者,加炒杏仁、前胡各10g,以宜肺止咳;伴呕恶腹胀、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g,白扁豆15g,以化湿和中。
132.、高热期
此期是整个发热病程的关键阶段,应引起特别重视。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体温高达39℃以上,以身体灼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数等为特征,具有发展快、变化速、来势凶、病势重、威胁大等特点,因此必须采取“截断扭转”法。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方用自拟“柴葛苦苓汤”:柴胡、葛根、土茯苓、黄芩各30g,苦参20g,生大黄10g,生石膏60g。用法: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或鼻饲,病情急重者可日服2剂,分7次服,热衰改日服3次,热退改日服1剂,均温服。或将每剂药煎成1000亳升,分4次保留灌肠,凡13~16岁用量减10%,6岁~12岁或>60岁者减20%,<5岁和>70岁者减30%。柴葛苦苓汤是在《伤寒六书》陶氏柴葛解肌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柴葛解肌汤原为外感邪传三阳之证而设,其药物组成偏于解表而逊于清里,适应病证仍属邪在肌表,由于高热之因为“毒寓于邪、毒随邪入”,故清热解毒应贯穿于治疗高热的全过程。从上述思路出发,于拟方时去掉了某些辛温药物如羌活、白芷、生姜、大枣,加入了几味清热解毒之品如苦参、土茯苓、生大黄等。苦参,《本草正义》言其“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土茯苓,《本草正义》说可“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大黄,不仅能泻下,还具有泄热、泻火、解毒、祛瘀等作用,并且有较强的抗菌消炎功能。笔者体会,大黄是治疗内科急症高热最常用的主要药物之一,在高热期间,即使大便正常,亦可放胆使用。由于本方多苦寒之品,有败胃及伤正之弊,故用量要适中,中病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对素体虚弱或正气已衰、高热稽留不退的患者,可采用扶正与祛邪并重的治疗措施,即在给解毒、通腑、除热的同时,加用益气生津之品。
药物加减: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加知母20g;高热烦燥、时有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热盛伤阴,加人参、沙参、石斛等;上焦热盛、咳嗽喘急、痰色黄稠者,合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30g;咽喉肿痛加山豆根10g、马勃10g、玄参15g;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秦艽、忍冬藤各30g,生地20g;大便脓血者加白头翁30g、黄连10g;小便涩痛者加滑石30g,竹叶10g,扁蓄、瞿麦各15g。
133、余热期
此期指病程日久,邪恋正虚阶段。证见夜热早凉,或持续低热,手足心热,体弱乏力,口干舌燥,神疲欲睡,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清泄余热。方用自拟“生脉增液汤”:党参15g、太子参、麦冬、五叶子、沙参、玄参、生地各12g,知母、竹叶各10g,生甘草6g。本方是在《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以党参益气健脾补肺以生津;麦冬、沙参、太子参甘寒养阴;玄参、生地、知母滋阴退蒸;竹叶清心除烦;五味子酸收敛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清退余热之功。
药物加减:骨蒸劳热者,合清骨散;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百合各10g;盗汗较多者,加煅牡蛎、浮小麦各30g,麻黄根、黄芪各15g;若热已退而仍觉全身乏力、少气懒言,可服用补中益气丸、生脉口服液等成药缓缓图之,俟机体渐次康复。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134.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
当归10g赤芍10g黄精10g生阿胶10g
扁豆10g山药10g
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00ml.
135.还可以取:
当归10g黄芪10g山楂10g神曲10g
麦芽10g陈皮10g鸡血藤10g红花5g
鸡内金10g生地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
人参10g白术10g山药10g大枣20枚
蜂蜜50g
上药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oml.加人蜂蜜调匀。日服3次,每次10—20ml。此方法,简便易行,患儿极易接受,疗效可靠。
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采用食疗的方法.因为中医所用的许多具有补益功效的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即所谓的“药食同源”。可以用薏苡仁、山药、大枣、花生、莲子、黑芝麻、赤小豆、龙眼肉、蜂蜜等制成营养食谱
136.糯米300g,薏仁米50g,大枣20枚,莲子20g.山药30g,白扁豆30g,煮烂粥服食。
137.黑木耳3g.红枣30g,煮熟后加少量红糖服用.
138.黑木耳259,瘦肉100g加水炖煮,加盐调味,食肉服汤。
139.龙眼肉10g.花生米12g,薏苡仁30g,红枣109,同煎服汤。

140..眼部
结膜及角膜失去光泽、干燥、泪少,毕脱斑,球结膜可有棕色色素沉着;角膜可由干燥而至混浊、软化、坏死,形成溃疡,继发感染而致前房积脓,愈后形成白翳而影响视力,重者角膜穿孔、虹膜脱出或眼球萎缩。
2.皮肤粘膜皮肤干燥脱屑,有角质丘疹,毛发枯燥脱落,指(趾)甲多纹、少光泽、易折断。
3.可有生长发育落后、营养不良、其他维生素缺乏表现。[治法]:养肝明目,养血活血
[饭后汤水]:(使用文火煮)猪肝30党参12云苓10熟地15当归8枸杞子10桑椹子10菟丝子10木贼9蝉衣9白术12 上火有多种“灭火”

141.拟定基础方剂:
大生地30-60g北沙参20-30g生白芍30-45g 生甘果9g
土牛夕20g 蜀羊泉20g泽兰叶10g败酱草20g
泽泻10g佩兰叶10g忍冬藤30-50g丹参15-20g
川栋子6g元胡6-10g益母草20g 血竭粉2g(冲服)
薏仁米30g白头翁10g
加减:肝肾亏加兔丝子、苁蓉、女贞子;湿热重加红藤、虎仗根、小青草(爵床);气血亏乏加熟地、党参。

142.胆石症并发胆囊炎。
①利胆合剂药物组成及加减:金钱草30g,茵陈30g,虎杖9g,郁金9g,蒲公英15g,莪术15g,赤芍9g,乌梅6g,柴胡10g,鸡内金10g。
急性期肝胆瘀热者加金银花10g,黄芩9g;郁滞明显者加木香6g,穿山甲9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9g,木瓜9g。缓解期证属肝郁脾虚者,加青皮9g,白术10g。湿阻脾胃者,加平胃散;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0g。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给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现代医学对本病有特效药物缓解心绞痛,但常易复发,纠正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往往不理想,我们近年来采用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143.方药组成:黄芪30g 人参15g 丹参30g 川芎10g 当归10g 赤芍15g 红花10g 桃仁10g 三七6g 栝楼10g 薤白10g 郁金15g
生地15g 柴胡10g 炙干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
典型病例
杨某,男,58岁,干部,2002年10月就诊。主诉: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疼、气短1年,加重一周。患者近日因劳累后在工作中自感心前区阵阵隐痛,疼痛时牵至左肩背部,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1~3分钟,并伴有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且慌、懒言、面色白、全身凉汗,舌暗紫有瘀斑,舌下血脉青紫,脉细涩或结代。发作时心电图检查提示:st段v1-v3呈水平下移0.1-0.2mv,t波avf导联倒置,v1-v3导联低平;超声心动图查有冠心病改变;血脂检查胆固醇、甘油三脂与β-脂蛋白均增高。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属心气不足、瘀血痹阻。予益气活血通脉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一周后心绞痛基本缓解,心电图示:t波avf倒置变浅。st段v1-v3水平下移缺血已回升。3周后,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大致正常,血脂检查恢复正常。
哮喘的治疗,
1.滋阴降火法可以对抗柯兴氏征样副作用。激素大剂量应用20天以上,尤其是初次用激素的患者,会逐渐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妊娠腹以及烦躁、汗出、难眠、颜面潮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或浮滑大等火热炎上症状,切不可误当实火而用苦寒直折药,应当用滋阴降火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因为激素可视为中医的纯阳壮火之品,突然大剂量应用,易灼伤肾水,蕴成阴虚火旺之势,此时服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可使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保证激素继续应用,使之保证一定治疗量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曾治一青年女性,因支气管哮喘,口服强的松20mg/天达月余,柯兴氏征明显,烦躁难眠,汗出,颜面潮红,而激素难以再减量,每日若减到5mg则发喘憋,两肺可闻哮鸣音。以前曾静脉用激素(药名及用量不详),口服强的松从60mg/天渐减至20mg/天。查患者舌红苔薄黄,脉略数,
144.遂用知母10g、贝母10g、黄柏6g、生地15g、山萸肉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广地龙12g、生牡蛎(先下)30g、桑白皮10g、夜交藤30g组方。5剂后烦躁、汗出减轻,睡眠稍好,12剂后虽仍服强的松20mg/天,而无特殊不适,且舌红明显转淡,苔薄白,开始加用补骨脂、紫石英、仙灵脾等助阳药,后激素减量顺利。
2.温阳补肾法以利于激素停减。温阳补肾法用于激素减量过程中的辅助治疗,已渐为医家所重视,笔者也常在哮喘患者准备减激素时,酌加温阳补肾中药,或加服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这样激素减量一般顺利,不易发生反跳。前述病例后经加用温补肾阳药,且根据舌脉症的表现,一时侧重滋阴,一时侧重温阳,调理半年后激素停用。追访1年,哮喘未发。
3.先补阴后补阳可使激素停减顺利。对于使用激素的哮喘患者,从开始就要想到如何减量及停药的问题。笔者一般在激素用量较大时,无论有无柯兴氏征样表现,常配用滋阴中药,这样使患者不易出现阴虚阳亢症状。在准备减激素时,加用温阳补肾中药,这样一般减激素比较顺利,也不易出现激素依赖和病情的反复。前述病例已可说明。
4.阴阳双补、气血并调可减少激素依赖。临床上有激素依赖患者,表现出一派气血不足、阴阳两虚的见症,如倦怠乏力,腰膝酸楚,易患感冒,尤其多见于应用激素时间较长的病人,甚至有的人因长期用激素而出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此类患者要减激素,多配用补益阴阳气血之中药,并可用紫河车、蛤蚧、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如曾治一50岁男性哮喘患者,反复断续用激素治疗已6载,近3年一直小量服用激素,现以强的松5mg/天维持,不能再减量,稍减则胸中不适、喘憋。患者形体偏胖,面色萎黄不华,颜面及下肢微浮肿,倦怠乏力,舌体胖,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滑尺弱。
145.遂拟方:黄芪15g,防风10g,地龙12g,当归10g,补骨脂10g,熟地12g,女贞子10g,苏子梗各10g,茯苓15g,上肉桂3g等,连服数月,并加用胎盘糖衣片,每次2片,每日3次,激素减量至2.5mg/天,以后单服胎盘糖衣片,激素渐减至全停。

三、健脾法
146.治疗激素依赖性哮喘
治一37岁男性患者,支气管哮喘已30年,始于童年患肺炎后,对尘螨霉菌过敏,原每逢夏秋哮喘加重,近3年几乎全年发病,近1年病情加重,用激素已8个多月,口服强的松,每减至10mg/天即感胸中不适,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查患者舌苔白腻根厚,舌质胖暗,遂拟二三三汤(即二陈汤、三拗汤、三子养亲汤合方)加地龙、丹参服之,待舌苔退后,开始渐减激素,并配用六君子汤,以后以人参蛤蚧粉(人参30g,蛤蚧1对研粉),每服3g,每日2次,服用约4月余,激素停用而哮喘未加重。

二、证治分类
(一)肾阳虚
147、肾气不固
病机概要:劳损过度,久病失养,以致肾气亏损,失其封藏固摄之职。
主要脉证:面色惨白,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甚则小便失禁,或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方法:补肾固摄。
处方举例:水陆二仙丹、五子衍宗丸。
148.、肾不纳气
病机概要:劳伤肾气,或久病气虚,气不归元,肾失摄纳。
主要脉证:短气喘逆,动则益甚,形瘦神疲,严重者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无大根。
治疗方法:补肾纳气。
处方举例:人参胡桃汤、参疥散。
149.、肾阳不振
病机概要:禀赋薄弱,久病不愈,或劳累伤肾,下元亏损,命门火衰。
主要脉证:面色淡白或黧黑,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精神萎靡,男子阳痿不育,女子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
治疗方法:温补肾阳、
处方举例:右归完、金匮肾气丸。
150.、肾虚水泛
病机概要:禀赋素虚,久病失养,肾阳亏损,不能温化水液,水邪泛滥而上逆,或外溢肌肤。
主要脉证:周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小便短少,或咳逆上气,痰多而稀,动则喘甚,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弦。
治疗方法:温阳利水。
处方举例:真武汤;实脾饮。
(二)肾阴虚
151.、肾阴亏虚
病机概要:房事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之后,真阴耗伤。
主要脉证:形体虚弱,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腰酸腿软,咽干口噪,舌红少苔,脉细。
治疗方法:滋养肾阴。
处方举例:六味地黄汤。
152.
丹栀逍遥散根据《医部全录》所载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其功效为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原主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搔痒,或口燥咽干,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小便涩滞,瘰疬流注等。笔者在临床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153.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丹皮9克、栀子9克、薄荷(后下)6克、生姜6克、茯神15克、炒枣仁12克、合欢皮12克。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其服药5剂后,幻听减少,睡眠好转。此后,方中加用琥珀1.5克、紫贝齿12克,患者连服12剂后幻听消失。

153.有一中年男性患者支气管扩张,伴烦躁、口苦、便干、咯血。药用:丹皮10克、栀子10克、柴胡4克、当归5克、白芍20克、白术6克、甘草3克、黄连6克、瓜蒌仁15克,犀角粉(冲服)1克。患者服药3剂后,咯血减半,5剂诸症痊愈。

154.赤带证赤带证以脾虚、肾虚、湿毒为多,然肝郁化火,循经下注,灼伤胞络而成赤带者亦不少见,临床多见似血非血,臭秽淋漓,月经先期等证,应详加辨识。有一中年女患者,因赤带下,药用丹皮10克、黑栀子10克、柴胡6克、酒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薄荷7克、冬瓜仁15克、白花蛇舌草14克。患者服药5剂后带下量减,10剂痊愈。

155.乳腺小叶增生症乳腺小叶增生症患者多有情志不畅史,常因肝气不舒,痰凝血瘀,壅结成块,积于乳房即为乳癖。应用丹栀遥散加减内服,舒肝理气,调和气血,佐以软坚散结之物,散而软之,即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一中年女患者患乳腺小叶增生症多年。方用:柴胡20克,当归、白芍、茯苓、炙甘草各10克,丹皮、栀子各15克,夏枯草、牡蛎各30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10克。诸药每日1剂,早晚服。月经来潮前13天开始服药,患者药服10剂后明显好转。再识防风通圣丸


156.、慢性肝炎
适用于阴虚肝郁型,常见胁部疼痛,头目眩晕,舌红乏津少苔,脉细数。如兼瘀血,方中当归改归尾,加三七粉(冲服)、乳香、没药;如齿衄加白茅根、侧柏叶;脘腹胀满加生麦芽、焦三仙、炒枳壳;失眠重者加炒枣仁、生牡蛎;口苦口干加酒炒黄莲、石斛;转氨酶高或持续不降加北五味子、龙胆草,伴脾肿大加鳖甲、丹参。肝硬化及其他肝病后期属肝阴虚者也可使用。
157.、胃病
胃溃疡属胃阴不足者,常胃脘灼痛,嘈杂如饥,虚烦失眠,舌光红少苔,脉弦细,应滋阴养胃,可用本方加减。胃酸过多如乌贼骨、煅瓦楞;兼有瘀血者当归改归尾,加桃仁、红花,脘腹胀满加生麦芽、炒枳壳、木香;口苦加酒炒黄连;气逆上攻加代赫石、法半夏、旋复花。本方加乌梅、白花蛇舌草也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158.、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有阴虚肝郁的见症,可用本方滋阴疏郁。如失眠加丹参、枣仁、柏子仁;失眠伴有心悸加黄连、肉桂,遗精滑泄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易怒加合欢花、石菖蒲;如伴梅核气加川厚朴、法半夏。

儿童在接受抗生素治疗2个月内发生腹泻,其大便为水样、糊状,连续2天以上,均应考虑发生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可能,应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给予相应的治疗。
二、辨证施治
(一)脾虚型:患儿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其后反复腹泻不止或久泻不愈,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弱无力。治宜健脾止泻,
159.方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各12g,葛根、山药、神曲、扁豆各9g,木香、甘草各3g。脘腹胀痛加焦三仙,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加干姜、肉桂,久泻不愈、无积滞者加赤石脂、诃子。
(二)脾肾阳虚型:患者在久用或反复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出现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宜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160.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白术、补骨脂、吴茱萸各10g,肉豆蔻、五味子各6g,附子、炮姜各3g。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石榴皮,脱肛者加黄芪、升麻。
在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停止抗生素的应用,需要应用时必须有病原学、药敏试验的应用依据。

161、贴敷疗法
取五倍子、小茴香、肉桂、丁香、胡椒、吴茱萸、木香、元胡各等份,焙干研末,每次1~2g,调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一般3~5日可愈。经方辨治心脏病三则 其他
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
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162.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163.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肾阳虚型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164.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虚弱型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165.方药:黄芪15~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心肾阴虚型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166.方药:生地30克,地骨皮15克,山药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升麻6克,砂仁3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虚阴亏型症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养血益阴,潜降虚火。
167.方药: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叶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柴胡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哮喘的中医治疗

168.中医把哮喘按病因分为三种,
一是风寒哮喘,治疗可用麻黄、桂枝、白芍,细辛、半夏,五味子、甘草、干姜等药物,此方中医称为小青龙汤,能平喘散寒;
二是热喘,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等药物治疗,此方称为麻杏石甘汤,有清热、化痰、定喘的功效;
三足痰喘.可用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等药物治疗,此方称二陈汤,有燥湿化痰、降气定喘之效。此外,如果哮喘兼有喘促气短、言语无力、咳声低微、自汗怕风等肺气虚的症状,则可以加用六君子汤,它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组成,有益气、健脾、平喘之功。如果有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甚气不得续,汗出、肢冷、,畏寒等肾虚症状出现,可加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它是由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附子、肉桂等组成的,尺仃补肾纳气之功效。
1.乙脑

陈某,男,8岁。患乙脑入院已旬日,高热昏迷,项强惊厥,谵妄搐搦,近4日来加剧,腑垢一周末行,腹硬满,蒸蒸但头汗出,苔微黄而厚腻,脉沉实而数。暑邪挟湿与食滞互结,蕴蒸阳明胃腑,熏灼心包而神昏窍闭。亟当通泄邪热积滞,佐以化湿辟秽,平肝熄风,以冀腑通滞泄,热挫窍开。
169.处方:生大黄9g(后下),芒硝6g(另冲),炙全蝎1.5g(研吞),钩藤(后下)、青蒿各15g,葛根、僵蚕、佩兰、石菖蒲各9g,甘草3g。2剂,1日分4次服完。翌晨腑通,排臭秽焦黄宿垢4次,神志渐清,诸症悉减。原方减芒硝、大黄续进,以靖余氛。3日后病情稳定,自动出院。病人原已服大剂白虎汤及注射抗惊厥、解热等药,病情日剧,嗣后予以通利为主之剂,通利排毒,使邪有出路。此例神昏系阳明热盛所致,盖胃络通心故也。病在气而不在营,应予鉴别。
在乙脑极期,往往出现痰浊阻塞气机,蒙蔽心窍,高热稽缠,神昏惊厥,痰鸣如嘶,舌苔厚腻,便秘或便通而不泄泻者,
170.均可使用夺痰定惊散:炙全蝎30只,巴豆霜0.45g,牛黄0.6g,硼砂1.5g,雄黄2g,胆星6g,川贝、天竺黄各3g,麝香0.3g(后下)。共研极细末,瓶装密储备用。药后往往一泻而解,痰消神清,热亦下挫。
2.正、副伤寒

表里和解丹:适用于正、副伤寒及流感等温热病初起而见有表里证者,或病起已三五日,尚有表证存在者。可疏表泄热,清肠解毒,表里双解,缩短疗程。服后常一泻而脉静身凉,或显见顿挫,续服2~4次可痤。除正气亏虚或脾虚便溏,或发热极轻,恶寒较甚者外,成人、小儿均可服之。
171.药物组成:生大黄135g,炙僵蚕45g,蝉衣、甘草各30g,皂角、广姜黄、乌梅炭各15g,滑石180g。上药研极细末,以鲜藿香汁、鲜薄荷汁各30g,鲜萝卜汁240g,泛丸如绿豆大。成人每服4~6g,妇女或体弱者酌减;小儿10岁左右服2.0~2.3g,6~8岁者服1.2~1.5g,2~5岁服0.5~0.75g。每日1次,大便未泻者可续服1次,连服1~3日,热退即勿再服。
葛苦三黄丹:湿温等温热病,服上方3日,热势未挫者,可续服本丸,这是通利泄邪与清热解毒、
172.燥湿化浊并用之剂,一般连服5~10日多能奏效。药物组成:飞滑石600g,生大黄90g,蝉衣15g,研为细末;另用苦参150g,葛根、黄芩各90g,天花粉、茵陈、青蒿各60g,黄连、甘草、白蔻仁各30g,蝉衣、姜黄、川郁金、苍术各15g,煎取浓药汤;再以鲜荷叶、鲜藿香各150g,鲜苏叶180g,鲜茅根240g,生萝卜子60g,研磨后用以上药汤绞汁2次,并加鲜萝卜90g,制成药汤汁。将药汤汁拌入上3味药末泛丸,湿重6g(无鲜药时用干药半量,研细,用放凉后的药汤泡透榨汁,榨后须加凉开水再榨一次,以免药汤损失)。每服2粒,每日1次,体弱或儿童酌减,虽有溏泄,尽可服之。服后一般每日微泻1~2次,热势渐减而愈。

173.痢泻散:生、熟大黄(炒)各30g,苍术(米泔水浸)90g,杏仁(去皮尖与油)、羌活(炒)各60g,川乌(去皮,面包煨透)、甘草(炒)45g。上药共研极细末,瓶贮备用。赤白痢疾每服3~4g,赤痢宜用灯心草1尺煎汤调服,白痢宜用生姜3片煎汤调服,赤白兼见者用灯心草、生姜煎汤调服。泄泻每服2g,以米汤调服。儿童剂量减半,4岁以下者用1/4量,幼儿再减,每日2次。本方有泻热通滞、健脾燥湿、温里散寒、止痛安中之功,对菌痢及急、慢性泄泻,均有显效,主要用于实热型泻痢,但虚寒型体质不太虚弱者,亦可应用。惟疫毒痢必须配合清肠解毒之品,或中西医结合始妥,久痢下稀淡血水者忌用。


曾治一60余岁的女性患者,因患右侧乳腺导管腺癌行根治术后,进行放射治疗3个月后,出现刺激性咳嗽,夜间较重,无痰,口干咽痛,胸闷胸痛,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午后低热,体温37.5℃,纳差,舌红少苔,脉细数。已接受青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3天,因患者血糖升高而改用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阴津损伤,肺失滋润,
174.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南、北沙参各30g,麦冬15g,生地20g,元参15g,玉竹15g,百合30g,桑白皮15g,功劳叶20g,银柴胡、鳖甲各10g,青蒿30g,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温服。服药5天后,咳嗽减轻,烦热症状好转,上方去青蒿、银柴胡,加活血化瘀之鼠妇、红花、露蜂房各15g,以改善放疗后肺纤维化的病理改变,每日1剂水煎服,用药半个月症状逐渐缓解,之后坚持中药辨证治疗,并进行术后常规化疗,现病情稳定。药膳食疗痛风
175.、百合汤:百合20-30克煎汤或蒸熟食,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功效: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百合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对痛风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
176.、百前蜜:百合20克车前子30克煎水约500毫升,加蜜一勺,调匀服,每日1剂。功效:补肺益气,健脾利尿。车前有利尿酸排出。可防止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177.、赤豆薏仁粥:赤小豆50克薏以仁50克熬粥服,每日1剂。功效:补益脾胃,利尿渗湿。有促进尿酸排出作用。
178.、土苓粳米粥:土茯苓30克粳米50克先将土茯苓煎成药液,再入粳米熬成稀饭,每日1剂,可经常服用。功用:清热解毒,利湿通络。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
179.、山慈菇蜜:山慈菇5克煎水,加蜂蜜一勺,调匀服,每日1剂。功用:解毒化痰,散结消肿。山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成分,适用于湿热型急性痛风发作期。
180.、桃仁粥:桃仁15克粳米150克。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再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适用于瘀血痰浊痹阻型痛风。
181.、加味萝卜汤:萝卜250克柏子仁30克。萝卜洗净切丝,用植物油煸炒后,加入柏子仁及清水500毫升,同煮至熟,酌加食盐即可。功用:养心安神,利尿渗湿。常服可预防痛风发作。
182.、防风薏米粥:防风10克薏苡仁30克。水煮至米熟,每日1剂,连服1周。功用:清热祛风行痹。适用于湿热痹阻型痛风。
183、薯蓣薤白粥:生怀山药100克薤白10克粳米50克清半夏30克黄芪30克,白糖适量。先将米洗净,加入切细怀山药和洗净半夏、薤白,共煮,加入白糖后食用。功用:益气通阳,化痰除痹。适用于脾虚不运,痰浊内生而致气虚痰阻之痛风症。
184、白芥莲子山药糕:白芥子粉5克莲子粉100克鲜怀山药200克陈皮丝5克红枣肉200克。先将怀山药去皮切片,再将枣肉捣碎,与莲子粉、白芥子粉、陈皮丝共和,加适量水,调和均匀,蒸糕作早餐用,每次50-100克。功用:益气化痰通痹。,脾胃气虚型痛风。
185.猪血菠菜汤可缓解便秘
猪血菠菜汤的做法是:用猪血500克,切成块状(或片状);新鲜菠菜500克,洗净切断,加清水适量煮汤调味后食服,亦可佐膳。便秘者每日或隔日一次,连服2—3次即可缓解。药膳让你远离“高危”
其他 中医养生 1.鲍鱼竹笋汤
【特点】滋阴润燥、平肝滋阳,补气益肾,能减少腹壁脂肪贮积。适合于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食用。
【原料】主料:罐头鲍鱼50克。配料:竹笋15克,豌豆苗50克。调料:料酒、精盐、味精、胡椒粉、高汤各适量。
【制作过程】①将竹笋放盆内,用温水泡软,轻轻搓洗几次,洗净泥沙,切成长条,放入沸水锅内稍烫,捞入凉水中,鲍鱼切成薄片,豆苗洗净。②在锅内放入高汤,浇开,将竹笋和鲍肉片分别入沸锅中烫一下,捞入汤盅子中。撇去汤中浮沫,加入精盐、味精、料酒、胡椒.
186..大枣冬菇汤
【特点】益气、开胃。适用于治疗各种虚症、食少、高血压、冠心病、癌症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原料】红枣15枚,干冬菇15个,生姜、熟花生油、料酒、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过程】
先将干冬菇洗净泥沙;红枣洗净,去核;然后将清水、冬菇、红枣、食盐、味精、料酒、姜片、熟花生油少许,一起放入蒸碗内,盖严,上笼蒸60~90分钟,出笼即成。
【服法】佐餐食用。

187.放松体操
1.颈部伸展坐姿。双手抱头,两小臂贴于脸颊,稍用力压,使颈部前屈,然后颈部用力尽量后仰,做8次,每次静止1~2秒。
2.体侧伸展坐姿。一手插腰,另一手臂伸直上举,上体稍侧屈,手臂用力向侧上方伸展5次,然后换另侧做,每次静止1~2秒。
3.肩部伸展坐姿。十指交叉上举,掌心朝上,然后由慢到快用力后振10次。
4.腰腹伸展坐姿。两手抱头,体前屈,然后上体后仰,肘关节外展,尽量把身体伸直,保持3~4秒,慢速做5次。
5.胸背伸展坐姿。两臂屈肘前平举,含胸低头,然后两臂向侧后平行伸展,抬头挺胸,做10次。
6.腿部伸展坐姿。双腿屈膝置于胸前,然后两腿同时伸直,脚尖前伸,做10次,每次静止1~2秒。
让愉快的心情延续下去
1.归来的车上或者飞机上与人轻松聊天或者闭目养神。
2.找一盘轻松愉快的喜剧片或者言情片欣赏一下,哪怕是以前看过的;或者听听熟悉的音乐,让自己亢奋的心情平缓下来。
3.不要被懒惰的心理和五光十色的度假记忆所迷惑,暗示自己要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4.为自己冲一杯浓咖啡或者沏一杯茶,什么也不想,静静地呆一会儿。
5.把旅游的好心情带回来,不妨在休息的时候给同事或朋友看看照片,讲讲趣事,分发带回来的小礼物。
6.把度假旅游的好处和心情同工作的劳动价值联系起来,找回原有的生活节奏。秋季养生“和”为贵 其他 中医养生

188.脱发,当及时治疗。若属血热风燥型,症见头发干燥、疏稀脱落、头皮燥痒、舌红、脉数,可用凉血消风散加减:生地12克、当归12克、白吉利12克、荆芥6克、蝉衣6克、羌活6克、苦参6克、苣胜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
189.若属脾胃湿热型,症见头发潮湿,状如擦油或水浸、疏稀脱落、苔黄腻,可用健脾养发汤加减:炒白术12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白鲜皮12克、生地10克、何首乌10克、赤石脂10克、苍术10克、羌活3克、川芎3克、山楂18克、虎杖15克。
190.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津伤、虚火上的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清利咽喉,药用:生地12克、麦冬9克、白芍6克、丹皮9克、贝母9克、玄参6克。甘草6克、薄荷10克、胖大海12克、青果6克。亦可用麦冬3克、甘草1.5克、银花3克、乌梅3克、青果3克,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绿豆饮以绿豆、青果、乌梅煮汤加蜜经常服用;雪梨浆以大碗盛清冷甘泉,将梨、荸荠、白萝卜切片,浸入水中,经常服用。或以梨、荸荠、白萝卜取汁服用。

191.肾阳不足阳痿: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不举、舌胖润、脉多沉细,当温补肾阳,用右归丸加减:熟地10克、山茱萸8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肉桂8克、附子10克。巴戟天10克、仙灵脾15克、阳起石8克、鹿角胶8克。
192.心脾虚损阳痿:症见阳痿不举、心悸健忘、不思饮食、舌淡脉弱,用归脾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8克、黄芪30克、桂元肉8克、酸枣仁8克、木香3克、当归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
193.肝郁不舒阳痿:症见阳痿不用、胁肋胀痛、脉弦,宜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白术9克、茯苓8克、菟丝子8克、甘草5克、香附5克、补骨脂10克、枸杞子10克。
194.湿热下注阳痿:症见阳痿不举、阴囊潮湿,小便赤涩、苔黄腻、脉弦滑,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车前子10克、栀子6克、泽泻8克、木通6克、萆藓8克、黄柏6克、苍术30克、薏苡仁60克。

195.强身健肺养生功
秋气通肺,秋燥易伤肺,因此秋天首当保养肺脏,以下介绍两种养肺功法。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扩展心、肺脉及肝、脾、胃功能,有助于神智清明,身体轻盈灵活。步骤:
1.眼神平视,吸气,两手顺势甩高过头,身体向上挺拔。
2.吐气放松,两手平均朝身后下甩。
3.如此来回运作,连续约十分钟。
嘶泄肺盛法功效:能帮助情绪内敛、收摄平和。步骤:
1.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2.吸气时手心上捧,顺势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发出声音,缓缓吐气,两手向两侧平推伸直,然后慢慢放松。
4.两手放下,身形回正。

专家认为:秋燥养肺、果蔬为先!
196..梨:富含水分和多种营养素,有清痰止咳、清心润肺、解毒利尿及除风热、止烦渴和清热降火等多种功效,为防治秋燥的最佳水果,是治疗咳嗽痰喘、咽喉肿痛、热咳伤阴和因热所致的咯血等病症的上品。取梨2只,洗净连皮切碎,加米150g,煮成粥后加入冰糖,可治肺热、口干、干咳、喉痛和鼻燥等症,民间习用已久。
197..大蒜、洋葱:具有很强的抗病菌和灭菌能力,并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我国素有“中药抗生素”的雅称,可有效地防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防治扁桃体炎、上感支气管炎、肺结核和哮喘等。
198..胡萝卜煮粥:胡萝卜中含有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尤适于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和秋燥者食用。胡萝卜味甘、性平,入肺、脾、胃三经,可润肺除燥,补中安肺,主治唇燥口干,大便秘结、肠胃不适和饱闷气胀等症,尤适用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
199.萝卜: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喉痛、支气管炎等病症,还能宣肺化痰,治疗上感、咳嗽、多痰的病症。
200..银耳:银耳中的蛋白质中含有8种“必需的氨基酸”及酸性异多糖和银耳多糖,并含有有机磷、有机铁等多种化合物,是体弱进补和秋燥养肺的佳品,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并有抗癌作用,对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和老慢支等症有显著的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