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下停车场亟待发展智能照明

 谁与争feng 2013-07-26

近年来,高层建筑、商业中心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地下停车场数量迅速扩张,而且这些地下停车场档次越来越高,设施越来越复杂,能耗自然也越来越大。单以照明能耗计算,以一个安装有1000盏灯的地下停车场为例,年照明能耗即达到35万千瓦时之多,而根据统计,这其中为“无效照明”所消耗的就占三分之二左右。

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近城市规模持续增长,中心区过度集中,建筑布局过于密集,规划地面空间日趋饱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城市不仅会“长高”,还会向地下要空间。有大量数据表明,“地下城”已经不再是一个带点科幻性质的名词,而是越来越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和地下停车场一样,“地下城”无疑是需要全天候不间断照明的巨大领域,其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空间往往相对狭小,也不便于将太阳光直接进入地下。不难想象,地下空间和带有类似性质的建筑公共区域,其照明能耗将是一个存量巨大且日益增长天文数字。

现在,到了该为“地下空间”照明能耗做“减法”的时候了。迫于经济压力,人们曾经采用了多种办法来做这个“减法”,比如,减少照明灯具安装数量(照明验收不达标)、减少亮灯数量(照度不足,均匀度不良,增加管理成本)、人工控制亮灯时间(增加管理成本)等等,这些往往都是以降低照明品质为代价来换取电能的节约,改造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如何做好该领域的节能,我们认为:

第一,要推广“按需照明”的用能理念。什么是“按需照明”?有一类场所,也就是《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所称的公用场所,以门厅、走廊、楼梯、盥洗室、电梯前厅、仓库、车库(地下停车场)等为典型代表。

这些场所照明需求的特点是:

必须提供长时间甚至24小时的全天候人工光源照明;在满足照度标准要求前提下,人们对其照明舒适度要求低于一般通用照明;人员或车辆在此类场所的活动频度有明显的时段性差异。

通过大量调查和分析发现,在上述场所,人们的行为模式大多是通过、巡游、暂留,所诉求的其实是一种“按需”提供的适度照明,可以通俗地表示为“人来灯亮,人去转暗,自动休眠,按需照明”。而不分析实际需求,将规范教条化,由此形成的“长明灯”照明,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无效照明”。根据实地验证,一个地下停车场,如果24小时都按设计额定功率提供照明,那么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时间,灯具提供的照度是大大高于“实际需求”的,多余的部分就是典型的“无效照明”。

“按需照明”就是根据人群对照度的实际需要,把灯具状态分为“额定功率”状态、“休眠功率”状态和/或其他状态,因时因地制宜提供人群“满意”的照明。

除了在地下空间进行的精细化操作,如科学研究观测、地下系统管理调度、地下短期生存等等,在大多数地下空间的照明应用领域,都可以推广“按需照明”理念。

第二、研发生产适合地下空间使用特点的灯具及照明系统。简言之,比如,灯具的安全性和响应消防应急系统指令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灯具对潮湿、振动、霉菌及空气流动性差等恶劣环境的适应性要更强;光源的光生物安全性及光对人群心理的影响效应会更为业内所关注;灯具及灯具系统营造人造时间环境的问题会提出来;灯具造型及光色与地表景观相对应以增加空间可辨识度,也许将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话题。

第三、政府部门和相关学会组织,做好地下空间照明节能产品、技术、标准的验证及组织工作,并对相关市场加以适度的“激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