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寿宫

 荟萃群英211 2013-07-26
万寿宫的修建年代无可考证。据祖居南梁村的历代老人口传,最晚可追溯到隋唐时期,距今1500余年。旧《陕县志》对此有记载:万寿宫在陕县南梁村,不详创建于何朝,唯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4年)重修时,崔儒秀所撰碑文尚存(现已失)。
    
在万寿宫里发掘的一些石碑上也有记载:万寿宫初建时规模宏大,占地近百亩,分东、中、西三院三进。分别建有玉皇阁、九天圣母、子孙奶奶、火星娘娘、东岳大帝、后土、水母、三宫殿、文昌帝、关帝,以及中山门、献殿、碑石廊、钟楼、鼓楼、大戏楼、影壁墙、道士生活区等。
    
“现在的万寿宫面积仅有10余亩,不少地方还在坍塌。”彭英泽老人叹了一口气说,万寿宫是经三门峡市文物局专家认定的明朝早期建筑,也是三门峡市郊现存明代典型的建筑之一。早在1989年,就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的大门是一座戏楼,虽然因为年久失修显得异常破旧,但仔细端详,还是会发现这座古戏楼精美的雕刻和精湛的技艺。梁、檩、柱、椽整间屋架以及各部位的支撑木件,全都采用立体雕刻,涂漆彩绘,结构严谨,刀法自然流畅。彭英泽老人介绍说,这座戏楼更大的特色在于设计技术巧妙,具有独特的奥秘。“夜戏清晰听三塬、传三川”,因为设计巧妙,演员在台上不需要扩音器,台下的观众都能听得清楚。在过去没有扩音设备的时代,戏台聚音不聚音对于演出人员和广大观众至关重要。因为演员在万寿宫戏台上唱戏省力气,过去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年年唱戏,而且凡在这里唱过的演员都乐意再来唱。也因此,这个戏楼在当地乃至方圆几十里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座戏楼,多少年来对古老的戏曲文化、民俗民风的发扬传播,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可惜呀,眼下由于年久失修,戏楼基础沉陷,屋脊木架倾斜,瓦坡滑脱漏雨,立柱腐朽,真是令人心痛啊!”说到此处,彭英泽老人不住地叹气。
    
不仅戏楼损坏严重,78岁的张周昌老人指着万寿宫里的东岳殿和九天圣母宫说:“瞧,这两座殿堂都是我们村民用石柱撑着,屋顶漏水,屋脊倾倒,檐头朽,瓦脱落,在雨水的浸泡下,墙上原本雕刻精湛的壁画也被严重损坏。现在墙基沉陷,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如果要将现存的这座古庙建筑保留下来,必须尽快动手,进行一次抢救性的维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南梁村群众为了保护万寿宫,先后进行过三次较小规模的维修,才使其保存至今。不过,这次如果不进行一次大的修葺,恐怕万寿宫真的要坍塌了!”彭英泽老人说。
    
作为拯救万寿宫的发起人,彭英泽生在万寿宫边,长在万寿宫旁,从记事起,这座古庙便在他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于彭英泽来说,儿时最兴奋的事莫过于在万寿宫的大戏台前看戏,还有就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热闹非凡的庙会。后来,上了大学的他了解到,万寿宫是一座极具价值的文物古迹,这让他对家乡的这座古庙更多了几分珍爱。
   
正是记忆中这些深深的烙印,让他对目前万寿宫不断坍塌的现状痛心不已。不知有多少次,他在心底暗想:一定要想办法保护家乡的这座文物。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万寿宫,关注万寿宫,2005年,71岁高龄的彭英泽老人搬开史书,翻阅文献,开始深入研究万寿宫的历史。他几乎找遍了史书上所有关于万寿宫的记载,并详细记录下来,向村民介绍,向湖滨区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不仅如此,2009年,为了保护不断坍塌的万寿宫,76岁的彭英泽倡议成立南梁村文物保护小组,这一自发性的群众组织得到很多村民的积极响应。
    
2010年6月2日,省文物处处长张斌远在全省文物普查时,专程来到万寿宫。在察看了万寿宫里的一椽一木并作了仔细鉴定后,张斌远当场表示:万寿宫的厚重文化具备了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格。
   
76岁的彭英泽老人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绝不能让万寿宫再这样坍塌下去。
    
“对!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一文物。”文物保护小组成员77岁的张善德坚定地响应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