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中的“漫灌”和“滴灌”

 梦帆543 2013-07-26

教育中的“漫灌”和“滴灌”

(福建漳州     363122     孟靖岳)

小的时候,有在家乡种地,除了接触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外,也学习到一些农活的基本知识。比如今天要讲的就是“漫灌”和“滴灌”的知识。纯粹的给农作物浇水,倒不该拿来写什么教育学的文章,这里是给教育人搅一搅脑子。

首先亮出第一个观点:财政支持教育不能搞漫灌,而要搞滴灌。各类公立教育机构正儿八经是一棵棵扎根社会的植物,他们进行着文化和文明的光合作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像网上曝光的那些贫困山区的贫瘠教育和城市里的大学圈地,都是很不符合人性。不仅畸形,长远看,也将泯灭教育和公平。教育筹款并没有坚持“合理的按需分配”,而是广泛存在着“跑部钱进”现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发生着类似“马太效应”的情况,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所谓的“漫灌”就是一根大管子,往地里使劲儿倒水,有的苗淹死了,有的还没有浇到,浇完后,太阳一晒很快就干了,不能保墒。所以传统的漫灌,就是非常浪费水,也起不到长效的作用。当前的教育投入机制跟这个多相似啊。

而所谓的“滴灌”,使用的管子很细,它直接作用于植物的根部,虽然滴水很慢,但是一滴滴滴下去,是漫长而实效的,最终植物得到了必须的水分。并且,滴灌不讲求一次解决问题,给一大堆水,它要慢慢的滴,需要就去供给,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这又多像我们期望的教育投入机制呀?

第二,素质教育也要呼唤:不要“漫灌”,而要“滴灌”。当前,无论是在公私学校,还是在校外培训机构,似乎一股脑全部培养在提高学生素质,但是用时又没有开发出相关的科学的课程,公私学校在“漫灌”,校外机构在“滥灌”,不分青红皂白,反正把小孩子的青春童年折腾尽了,就算是完成教育。

而孩子的发展基础不同,天生禀赋又各不一样,岂能一概漫灌,最后都考来一纸分数,自决发展前程?可否拓宽路径,允许用滴灌的方法,照顾一下孩子的个体呢?

第三个比喻,大概可以从课堂来着手了,其直接指向是任课教师。听过见过的课堂,约略也有上万余节了,不少老师的课堂,终究诗人“昏昏然,欲睡眠”,中小学的课堂上有不少人在课本上千变万化的勾勒描绘'杜甫’,大学里因为课堂的漫灌而翘课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有必要从这个角度反思自己的课堂,你还欠了点啥。

本文先拿来这几个与“漫灌”和“滴灌”的比喻,以期跟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提个醒。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想既然伺候的是庄稼,想要有个好收成,不如先学会浇水施肥,浇好水,才能教好书。

(全文合计:1000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